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真实的产房护理中突发或常发不良事件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宏观的分析,从而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防范计划,改良产房护理的缺失。方法将我院2015年2017年出现产房护理的不良事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年限等进行整合分析。结果从调查结果显示,产房不良事件的起因具备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不足与沟通不畅等多重因素,工作年限较少、初级职称和学历不高的护理人员发生产房不良事件,及后期未及时处理安抚家属情绪,甚至产生与产妇或家属正面冲突的情况较为多见,相对的工作年限较长,职称较高与学历较高的护理人员出现产房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较低,其中还包含其他的外在因素影响。结论引起产房护理不良事件的因素不可一概而论,应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及时调控不良事件的蔓延机会,舒缓产妇的情绪避免出现心灵与身体的创伤,将产房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第一时间降为最低,减少病患对医院的不良反馈。

  • 标签: 产房护理 不良事件 分析及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伦理对策。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62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原因,责任护士的职称,工作年限及发生时间分布。结果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3位的是管道滑脱、给药错误、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因素占63.9%;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体人群占86.1%;工作年限在3年内护士最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占64.8%;中午、中班和夜班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风险时段共占55.2%。结论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建立非惩罚性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系统,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不良 原因分析 伦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眼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眼科护理中出现的34例不良事件,对这些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结果在眼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34例不良事件主要为患者伤口裂开、用药出现错误、医患沟通不当、意外跌落以及其他等。结论在眼科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因此,应重视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眼科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精神科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紊乱,无自知力,很易发生冲动伤人、跌倒、吞食异物、烫伤、噎食等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怎样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使用RCA法对2016年11月一2017年11月期间发生的60起不良事件,并且根据不良事件的原因找到问题的解决对策。结果应用RCA法对护理事件的原因进行总结,护理事件不良原因有很多起,在使用此方法后护理不良事件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方法有很多种,使用RCA分析法能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有效率,还能让患者更加青睐此方法。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护理 不良事件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疗不良事件发生与上报情况差异性。方法:随机选取 1500例次住院患者展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问卷调查,同时收集医护维度的事件上报数据结合分析,对比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上报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在本次 1493份有效问卷当中,发生有 1次及以上不良事件患者共 147人,各类不良事件总例数 156次,发生率为 10.45%。调查显示本次实际上报率占 59.62%( 93/156)。内、外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未见显著性差异,外科患者的不良事件上报率显著高于内科患者( P<0.05)。外科患者发生皮肤的不良反应,输液反应,院内感染,插管事件,用药剂量、方法错误的事件发生率相比内科患者显著更高,内科系统收治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较高。结论:对于当前医务工作者的自身认识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上报处理流程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外科应当关注围手术期治疗的各项医护工作,在内科患者的治疗中应当关注药品的用法与配伍方法,把握好各药物的使用指征。

  • 标签: 医疗不良事件 上报情况 差异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产科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作为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并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作为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各选取120例产科患者,分析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产后护理不良事件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于产科护理中能有效规避护理不良事件,保障护理质量,使患者获得周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建议推广。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临床护理 PDCA循环管理
  • 简介:摘要通过对我科一位患者投诉的不良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介绍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CauseAnalysis,RCA)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从根本原因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这次投诉护理不良事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并确定根本原因,制定了规范进出NICU入室标准、落实6s管理、提高护士基础护理落实率、丰富沟通方式等整改措施,对整改效果进行确认。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为我科此次投诉事件提供了一种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6s管理为一项有效、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不良事件 6s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精神科实施护理不良事件无惩罚上报制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017年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16年在精神科使用常规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2017年使用无惩罚上报制度,将2016年所选取的资料作为对照组,2017年选取的资料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上报率、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对比分析两组的资料后发现,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并且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以及及时上报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的管理当中使用无惩罚上报制度,能够为之有效的增加精神科的护理质量以及安全管理水平,最终使护理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

  • 标签: 无惩罚上报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 管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实施前馈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5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实验组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投诉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投诉事件发生比例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更高,组间差异性较小(P<0.05)。结论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模式能够改善护理效果,降低护理中不良事件与投诉发生比例,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前馈控制 不良事件管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实施品管圈前后半年的血透资料,统计不良事件,对比实施品管圈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其中,实施前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实施期间采取的是品管圈护理。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护理理念应用于血透室护理中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降低 血透室护理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不良事件药学监护的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12月本院接诊的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病患因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所致的气喘以及胸闷不良反应共3例进行研究,通过参与患者不良反应的治疗,并提出相应的药学建议。结果在3例患者的治疗中,药师的建议均被采纳,而患者在通过对症治疗后都痊愈出院。结论让临床药师积极参与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能为临床医师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药学监护 不良事件 药师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成立品管圈小组,对本院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发生的42例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综合分析,探究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42%,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降低为0.19%,活动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全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对于保障急诊抢救护理的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有效提高圈员的综合管理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降低 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院就诊并住院的患儿967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2015年1—12月住院患儿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2016年1—12月的住院患儿为实验组,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儿在液体外渗、跌倒坠床和烫伤发生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通过对传统的护理模式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液体外渗、跌倒、坠床以及烫伤四种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要低于传统模式(P<0.05),在使用两种不同护理模式下,不同性别患儿发生4种不良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家长相比于传统护理模式,其对医护人员服务的满意度相对更高(χ2=80.304,P<0.001)。结论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尤其对低年龄段儿童加强护理,可以有效减少住院患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护患关系。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 护理模式 儿科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3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主要分析资料,以便更好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与它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结果经统计结果发现,50~59岁患者的占比最高,为28.44%,静脉滴注构成比最高,为76.12%,抗感染药物构成比最高,为33.58%,同时实验室检查有存在部分异常情况。结论提高医护人员的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意识,是防止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后,及时实施对症治疗也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住院患者中应用预警性护理管理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的控制作用。方法以300例住院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参照组和预警性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和预警性护理管理,对比坠床、跌倒、院内感染发生率,投诉率和满意度。结果预警性组坠床、跌倒、院内感染发生率均远低于参照组,且前者投诉率远低于后者,总满意率远高于后者,对应比较均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2组护理满意度分布情况对比也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住院患者实施预警性护理管理能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投诉,改善其满意度。

  • 标签: 预警性护理管理 住院患者 护理不良事件 投诉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传染病护理管理中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效果。方法我院传染科从2015年6月开始正式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实施1年后观察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相比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实施前,实施后的不良事件上报率明显提升,护士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染病护理管理中,通过使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方法可明显提升不良事件上报率,更好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 标签: 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对慢性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不同护理路径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n=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行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的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以及肌肉痉挛等诸多不良情况均高于观察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不利满意程度明显差于观察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护理成效,并且有效的减少了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病率,改善了患者的满意度以及预后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不同护理干预 慢性尿毒症 血液透析 心脑血管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精细化护理对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衰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影响。方法抽取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衰患儿103例,随机分组,对照组(51例)与研究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精细化护理,比较效果。结果在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总时间、不良情况发生率以及满意度的比较上,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衰患儿行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新生儿 重症肺炎合并呼衰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与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4例,其中,血小板宽度超过15%为A组,血小板宽度低于15%为B组,每组均为22例。结果2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无明显差异(P>0.05),A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B组,与B组相比,A组高密度脂蛋白较低,A组心源性死亡、2次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3.64%)明显高于B组(31.82%),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血小板宽度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密切关系,可作为预测因子于临床中应用。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小板分布宽度 急诊 冠状动脉介入 心血管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