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术中神经动作电位(nerveactionpotential,NAP)波幅值和近端正常神经与损伤段周围神经波幅比值(normalsegmenttoinjurysegmentamplituderatio,NIAR)两种指标,用于早期定量评估周围神经损伤程度.方法用16只新西兰兔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伤后4周进行术中神经动作电位检测,根据测定的NAP波幅值和NIAR分组.即根据NIAR波幅值分为:A组(NAP〈100μV,重度),B组(100μV≤NAP〈500μV,中度),C组(NAP≥500μV,轻度);根据NIAR分组为:α组(比值≥10,重度),β组(10〈比值≥2,中度),γ组(比值〈2,轻度).伤后12周在神经损伤点远端1cm处切取神经标本长2mm,经甘氨酸银染色后,观察各组切片中坐骨神经再生的轴索数量,测量其直径和横截面积,并进行足印测量和溃疡面积对比.得出的参数,进行组问t检验,P〈0.05判定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A组与B,C组的再生轴索数目、直径、横截面积、溃疡面积与足印宽长比参数有显著差异(P〈0.05);α组与β,γ组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与α组,B组与β组,C组与γ组的各项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中NAP波幅值和NIAK均可用于早期定量评估周围神经损伤程度.

  • 标签: 周围神经 损伤 神经动作电位 电生理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人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 标签: 骨缺损 组织工程 血管束 感觉神经束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 Frenkel 训练结 合本体感 觉 神 经 肌肉促 进( PNF )技术对脑 卒中偏瘫患者 躯 干控制及平衡能力的 影响 。 方法:将 90 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分别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麦默通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对乳腺纤维瘤患者瘢痕愈合情况及乳晕区感觉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纤维瘤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麦默通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治疗,对比两组瘢痕愈合情况、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瘢痕愈合时间、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触觉、痛觉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纤维瘤患者实行麦默通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可降低对乳晕区感觉神经的损伤,提高瘢痕愈合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乳腺纤维瘤 麦默通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
  • 简介:摘要定量感觉检查是一种操作简单、无创,且结果具备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及重复性的能对感觉进行定量判断的神经物理学技术。该技术在神经内科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神经病变的定位、评估病情轻重及预后、鉴别诊断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定量感觉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 简介: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的影响。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79例,所有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患者44例(观察组),未保留肋间臂神经患者35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患侧腋窝以及上臂内侧的皮肤感觉异常、上肢疼痛等情况。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02.12±18.43)min,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和6个月患侧腋窝以及上臂内侧皮肤异常感觉比例为22.73%、9.09%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术后上肢疼痛比例为18.18%、6.82%和2.27%,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ICBN能明显减少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异常感觉和上肢疼痛发生几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肋间臂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胸腰段脊髓损伤并不全截瘫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为98例胸腰段脊髓损伤并不全截瘫患者,均于2020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进行诊治。将患者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分入49例。对照组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治疗组采取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对比2组感觉功能、神经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结果。结果:采取治疗方案后,治疗组运动与感觉评分、MBI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胸腰段脊髓损伤并不全截瘫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作用,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 综合康复疗法 胸腰段脊髓损伤 不全截瘫 感觉功能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胸腰段脊髓损伤并不全截瘫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为98例胸腰段脊髓损伤并不全截瘫患者,均于2019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进行诊治。将患者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分入49例。对照组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治疗组采取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对比2组感觉功能、神经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结果。结果:采取治疗方案后,治疗组运动与感觉评分、MBI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胸腰段脊髓损伤并不全截瘫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作用,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 综合康复疗法 胸腰段脊髓损伤 不全截瘫 感觉功能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应用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上肢功能和皮肤感觉情况。方法分析本院于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90例患儿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将行一般康复治疗4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行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4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上肢功能和皮肤感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概率91.11%和上肢功能优良率84.44%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应用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穴位注射 神经丛封闭 上肢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治疗。结果53例术中发现三叉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3例无明确责任血管。56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并出现轻度至中度的面部感觉迟钝和麻木感。随访0.5-3年,无疼痛复发病例,48例仍有轻度的面部麻木,8例无面部麻木。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是安全有效,如果在术中能确定有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时,在行减压术的同时对病变的三叉神经感觉根行定向毁损术,是降低复发率和取得长期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镁离子诱导的离体培养海马神经元异常放电时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甜菜碱的干预作用,初步探讨甜菜碱抑制癫痫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将海马神经元全液换成无镁细胞液处理3h造成痫性放电模型,以浓度为100μmol/L甜菜碱进行干预,以100μmol/L的γ-氨基丁酸、100mg/L的丙戊酸钠作为对照,各组处理完然后恢复正常培养12h、24h、48h、72后取材。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并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模型组海马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P<0.01),凋亡发生率增加(P<0.01),甜菜碱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海马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1)。凋亡发生率增加(P<0.01)。结论甜菜碱稳定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较弱,没有降低细胞凋亡率。结论在离体实验中甜菜碱对痫性放电的海马神经元微弱的保护作用,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并不是影响海马神经元的线粒体膜电位

  • 标签: 甜菜碱 线粒体膜电位 细胞凋亡 癫痫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000-02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尺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方法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建立模型,采用酸性磷酸酶法观测。结果大鼠尺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纵向投射,主要到脊髓C6中段至T1中段胶状质,其横向投射则均在胶状质中线以内,主要位于胶状质内侧半的外侧1/2-3/4区域。结论尺神经投射居内,桡神经投射居外。

  • 标签: 脊髓 胶状质 尺神经 酸性磷酸酶
  • 简介: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皮瓣感觉重建的效果.方法采用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皮瓣逆向转位修复胫前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并将隐神经与创面近端皮神经进行端端或端侧接合,以重建皮瓣感觉.皮瓣面积:4cm×6cm~9cm×19cm.结果17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24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26例,S38例,S3+3例.结论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皮辩可较好地修复胫前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神经修复后的感觉恢复也满意.

  • 标签: 皮辩 隐神经 胫后动脉穿支 感觉重建
  • 简介:张老师虽已年过8旬,但仍精力充沛双耳聪,满头乌发眼目明,牙齿坚固无脱落,腰直脖正手足灵,思维敏捷记忆好,睡眠正常两便通,面色红润有光泽,不胖不瘦无病痛。生活中的张老师每天除照常应诊外,业余时间还在电脑上“敲字”。究其原因这应归功于他天天坚持的一些“小动作”。

  • 标签: 养生 精力充沛 业余时间 老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在MVD术中行异常肌肉反应(AMR)和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acial—MEP)监测的76例面肌痉挛患者资料,并分别在术后1周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不同AMR监测结果(消失、波幅下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后疗效及Facial—MEP监测与早期面神经功能的差异。结果76例患者术中发现单个责任血管60例,多个责任血管16例;患者均记录到典型的AMR波形,术后1周和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5.5%(65/76)、92.1%(70/76)。其中AMR消失组的有效率高于AMR波幅下降组,但无论近期还是远期疗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MR消失组和波幅下降组的近、远期有效率均优于AMR无变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面部单侧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面神经 诱发电位 运动 异常肌肉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70例(2023年1月至12月),随机分为感觉功能训练的对照组(35例)与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的观察组(35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A本体感觉、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MBI评分高,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感觉功能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提高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感觉功能训练 脑卒中 感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