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家族性腺息肉是具有成百个腺瘤结直肠息肉,并且患者在35-40岁时会不可避免地发展成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族是发生大肠癌的高发人群,约占大肠癌的1%,因此,对患者家系进行筛选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公认为癌前病变,若FAP未予治疗,几乎每一病例都将发生大肠癌,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 标签: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癌变率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腺息肉(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1年为13例FAP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及回肠储袋与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长度、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腹腔镜辅助下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明显增高。结论:与传统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相比,回肠储袋直肠肌管吻合手术保留了部分直肠肌管,不仅有效减少了盆底肌肉损伤的可能,而且很好地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因而可更好地保留患者的控排便功能。

  • 标签: 息肉 家族性 腹腔镜检查 病例报告
  • 简介:1病例资料女,46岁。体检发现右侧乳腺实结节就诊。患者无疼痛,无皮肤红肿、破溃,无发热,无乳头溢液。超声检查:右乳腺2点钟近乳头处大小约0.7cm×0.5cm的实结节,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衰减,内可见点状强回声钙化(图1A)。于右乳腺8点钟距乳头约1cm处大小约0.9cm×0.4cm的实结节,边界欠清晰,内可见粗大强回声钙化(图1B)。

  • 标签: 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息肉结直肠癌(HNPCC)家族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登记的32个家系进行随访和回顾分析.结果在32个家系91例患者中,共9个家系10例患者(110%)发生异时多原发癌,无同时多原发癌发生,其中8例(157%)来自典型的HNPCC家系,2例(50%)来自非典型的家系.第1个癌为结直肠癌患者9例,第2个癌为结直肠癌3例,肝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各2例,脑胶质瘤1例.有2例患者发生3次癌,其后2次癌发生的间隔时间为60~108个月,中位数68个月.第2个癌除2例肝癌外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80.0%.结论中国人HNPCC家系中多原发癌的患者明显增加.对HNPCC患者要加强随访,以冀早期发现多原发癌,争取较好的疗效.

  • 标签: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肿瘤 多原发肿瘤 HNPCC 分子遗传学 错配修复基因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遗传结直肠息肉(FPC)恶性演变过程。方法采用真彩色医学图象分析系统对29例FPC、60例结直肠癌和56例腺瘤息肉标本的DNA含量和倍体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恶变FPC组织DNA含量(DI)明显高于DucksA、B期和高、中分化腺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与DucksC、D期和低分化腺癌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意义0.05)。从没有恶变的FPC息肉到恶变的FPC组中未恶变息肉再至恶变的FPC组织,DNA异倍体(≥5倍体)和DI值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各息肉组中,恶变的FPC组息肉和重度异型性腺息肉,异倍体和DI值都高于轻中度异型性腺息肉和未恶变的FPC息肉(P<0.01),而且同DucksA期和高分化腺癌异倍体和DNA含量相近0.05)。结论FPC恶变过程是逐渐发生的,一旦恶变,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而另一些未恶变的息肉已属于高危癌前病变,手术中应一并切除。

  • 标签: 家族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变 DNA 图像分析 结肠息肉 直肠息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PAP)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PAP的MRI表现,15例PAP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5例PAP共发现病灶16枚,14例单发,1例多发。实质型肿块,单发11例,多发1例,囊实混合型肿块3例,增强后实肿块明显强化;囊实肿块实部分明显强化,病灶囊部分无强化。结论PAP具有一定的磁共振特征,对于单发实质型肿块,能明确诊断,多发实质型及囊实混合型诊断较为困难。

  • 标签: 腮腺多形性腺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游离DNA中腺瘤息肉(APC)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外周血APC甲基化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实时定量MSP技术检测76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以及术前1d、术中及术后7d外周血游离DNA中APC基因的甲基化状态。选取60名年龄性别配对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浆DNA作对照。结果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游离DNA中APC基因甲基化率分别44.74%(34/76)和42.11%(32/7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健康对照组[(6.58%(5/76)和1.67%(1/60),均P=0.000]。APC基因甲基化率在外周血与肿瘤组织中具有良好的一致,其ROC曲线Youden指数为0.849(P=0.000)。APC基因甲基化分别与患者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神经脉管浸润有关(P〈0.05):家族肿瘤史是与外周血游离DNA中APC甲基化有关的独立因素(P〈0.05)。术前、术中、术后血浆中DNA甲基化发生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结论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游离DNA中APC甲基化率可反映肿瘤进展状态.并随肿瘤实体的摘除而下降。

  • 标签: 食管肿瘤 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DNA甲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腮腺癌在多形性腺中(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 CXPA),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CXPA的病例特点、临床分类、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特点:该例CXPA患者临床病程长,诊断为“癌在多形性腺中”,癌成分为肌上皮癌。组织:肿瘤细胞在上皮、粘液、软骨样成份中见异型细胞,细胞排列呈巢状、条索状,浸润生长,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上皮及肌上皮标志物CK7、EMA、P63、S-100、AB、SMA等阳性、Ki-67增殖指数60%。结论:CXPA较为少见,形态学表现较为多样,病理学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需结合放疗,术后注意密切随访。

  • 标签: 腮腺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恶性多形性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癌基因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中的过度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中C-H-ras和P53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5例瘤旁腺体导管上皮细胞浆C-H-ras呈阳性表达,而P53未见表达。C-H-ras在良恶性多形性腺中均有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48%和38%。良性多形性腺中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及部分实条索或团块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在恶性多形性肿瘤中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胞浆;P53在良恶性多形性腺中也均见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19%和50%。P53蛋白有核型及核/浆型两种表达形式。良性多形性腺中以核/浆型为主,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恶性多形性腺中以核型为主,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细胞核。结论:C-H-ras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P53在涎腺多形性腺的癌变及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促进了涎腺多形性腺的发生。

  • 标签: 多形性腺癌 癌基因 蛋白产物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比较CT与MRI在腮腺多形性腺诊断中的价值。通过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80例腮腺多形性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并由专业医生进行图像分析和诊断。结果显示,CT和MRI在腮腺多形性腺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在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和囊变情况方面,MRI优于CT。此外,MRI对疾病的分期、预后评估和治疗反应监测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腮腺多形性腺的诊断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和可靠

  • 标签: 腮腺多形性腺瘤 诊断 准确性 疾病分期 预后评估 治疗反应监测。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与腺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与信号高低、强化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结果:在60例腮腺肿块患者中,腮腺多形性腺36例(40个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多呈分叶状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可见囊变,增强扫描呈“延迟渐进强化”特点;腺淋巴瘤24例(35个病灶),好发于腮腺浅叶下极,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裂隙状囊变,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特点及贴边血管征。两者MRI图像 DWI均呈高信号,腺淋巴瘤ADC值明显低于多形性腺。结论:正确认识腮腺多形性腺与腺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 腮腺肿瘤 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硬化性腺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乳腺硬化性腺的价值分析予以研究分析。方法:将 2014年 6月 -2017年 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50例乳腺硬化性腺病患者设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予以研究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共计病灶 62个,其中经由超声检出肿物 57个,其中 52个为良心, 5个为恶性,从 Adler血流分级上来看, 0级 42个, 1级 7个, 2级 5个,三级 2个;经由计算,阳性率为 91.93%,诊断准确率为 83.87%。结论:在乳腺硬化性腺的诊断之中应用超声检查,具有经济、简便等显著特点,且诊断率较为理想,不过尚需进一步临床确诊,故而超声检查可作为乳腺硬化性腺初步筛查的不二之选,提供强有力的诊断依据,可于临床之中予以应用推广。

  • 标签: 乳腺硬化性腺病 超声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硬化性腺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乳腺硬化性腺的价值分析予以研究分析。方法将2014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乳腺硬化性腺病患者设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予以研究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共计病灶62个,其中经由超声检出肿物57个,其中52个为良心,5个为恶性,从Adler血流分级上来看,0级42个,1级7个,2级5个,三级2个;经由计算,阳性率为91.93%,诊断准确率为83.87%。结论在乳腺硬化性腺的诊断之中应用超声检查,具有经济、简便等显著特点,且诊断率较为理想,不过尚需进一步临床确诊,故而超声检查可作为乳腺硬化性腺初步筛查的不二之选,提供强有力的诊断依据,可于临床之中予以应用推广。

  • 标签: 乳腺硬化性腺病 超声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乳腺硬化性腺是乳腺腺的一种,属于常见的女性非肿瘤良性增生性病变。该病组织结构复杂,通常伴随其他病变,还表现出恶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特别是当患者为男性时,更是增加了超声精准诊断的难度。本文旨在正确认识乳腺硬化性腺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一男乳腺硬化性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比超声声像表现和病理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论 虽然乳腺硬化性腺在超声表现上无典型声像图特征,易存在误诊或漏诊情况,但超声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 标签: 乳腺硬化性腺病 男性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联合切缘热消融治疗结直肠腺瘤息肉的效果展开研究。方法:研究将选取我院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40例资料回顾分析,按治疗方法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发生几率为10.00%;对照组发生几率为25.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总满意率90.00%;对照组总满意率60.0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我院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中采取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联合切缘热消融治疗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切缘热消融治疗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 效果 观察
  • 简介: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区别在于息肉数目的多少。根据Morson等的标准:结直肠息肉数目100个以上属息肉范畴。结直肠息肉又分为错构瘤型与腺瘤型,其外科治疗原则不尽相同。

  • 标签: 外科治疗原则 肠息肉病 结直肠息肉 腺瘤型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与分析乳腺硬化性腺的临床超声特征。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硬化性腺病患者 50 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且均实施超声诊断。观察分析其诊断结果。 结果 :经灰阶超声声像图分型, 50 例患者中,腺体结构紊乱型 11 例( 22.0% );良性结节特征型 21 例( 42.0% );类似恶性肿块特征型 18 例( 36.0% );乳腺硬化性腺 3 种分型符合率分别为 72.73% ( 8/11 )、 95.24% ( 20/21 )、 0.0% ( 0/18 )。超声特征中最具鉴别诊断价值的为乏血供特征,且符合率为 100.0% 。 结论 :乳腺硬化性腺的临床超声特征缺乏一定的典型,但其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因此还需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乳腺硬化性腺病 超声特征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