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重建对脊柱损伤的诊断准确性及价值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脊柱创伤患者6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行X线检查,然后再行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检查,治疗医师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比较研究。检查结束后评估骨折损伤类型、椎管狭窄度进行诊断结果疗效评估。结果两种检查对脊柱的前、中、后柱的损伤评估比较,CT重建技术在诊断脊柱的前、中、后柱的损伤的显示率均显著高于X线(P〈0.05);螺旋CT重建技术对椎管狭窄度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正常16例,Ⅰ度19例,Ⅱ度22例,Ⅲ度5例。CT重建技术检查后显示关节滑脱、椎体骨折、碎骨片、椎管狭窄情况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X线或CT重建技术诊断结果疗效评估,CT重建技术的优良率显著高于X线(P〈0.05)。结论螺旋CT重建技术可应用较少的时间完成高效的脊柱损伤检查,重建技术对脊柱的具体解剖结构能够清晰多角度显像,诊断价值显著,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 标签: X线检查 CT三维重建 脊柱损伤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探讨螺旋CT重建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鼻骨骨折患者。于螺旋CT扫描后进行重建,分析重建影像诊断鼻骨骨折的准确性和优越性。结果在显示鼻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碎骨移位等空间信息方面,影像明显优于平片和二影像。结论影像能清晰显示鼻骨的空间解剖关系,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鼻骨 骨折 影像诊断 三维重建 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诊断小儿气道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例患儿行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及气道重建,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5例患儿中,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及气道重建,气道狭窄28例(其中2例为气管插管后气道狭窄),多层螺旋CT气道重建成像清晰,完整显示段以上支气管气道狭窄的部位、大小、形状。结论MSCT气道重建在支气管狭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气道三维重建 儿童 气道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在四肢骨折患者诊断过程中分别应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和X线摄影,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探究中选取的88例患者是我县人民医院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2组患者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内患者例数是44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检查,给予对照组患者X线摄影诊断检查,对比分析2组患者诊断后的组间数据。结果经过对应性诊断后,观察组患者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四肢骨折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诊断阳性率,对四周骨关节骨折以及脱位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整体、直观观察,具有临床推广意义和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四肢骨折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X线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对24例未破裂异位妊娠行经阴道超声引导,穿刺异位妊娠包块,并注入氨甲喋呤。结果介入治疗穿刺全部一次成功,治疗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氨甲喋呤是一种微创、高效、安全的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

  • 标签: 异位妊娠,三维,超声,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并确定一种新的肺癌病灶检测的新方法,经实践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CT影像的肺结节计算机辅助检测新方法。方法建立一种形变模型的精确分割并过滤肺内血管组织,过滤细小血管组织,提取结节特征,进行分类以确定病灶。结果医生运用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疾病诊断的正确率。结论此方法可以有效判断肺癌。

  • 标签: 肺结节 辅助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对食管癌放疗反应的作用。方法观察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食管癌放疗患者58例,患者均出现进食不畅、有噎食的临床表现,通过细致周到临床护理,患者会出现如何临床症状变化。结果58例食管癌适形调强放疗的患者,在我科护理人员细致周到的护理下,减轻了身心负担,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顺利完成全程放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临床护理对食管癌放疗反应产生积极作用。

  • 标签: 食管癌 放疗 护理
  • 简介:胸部损伤时,不管是闭合性损伤还是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最为常见,占胸廓骨折的90%左右[1]。肋骨骨折的常见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且随深呼吸、咳嗽或身体转动等运动而加重,从而引起下呼吸道分泌物梗阻,导致肺实变或肺不张,甚至发生休克。2013-02—2015-07间,我院对179例(共454处),肋骨骨折患者行DR与多层螺旋CT(MSCT)成像检查,

  • 标签: 肋骨骨折 DR 检查 MSCT三维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采用CTA与DSA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48例经CT检查以及腰穿检查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CT血管造影术(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法进行诊断,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以及相关指标。结果在诊断符合率以及敏感性方面,两种诊断方法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诊断特异性方面,CTA相对于DSA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CTA与DSA成像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是CTA诊断的特异性较高,本身属于无创操作,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DSA诊断中属于有创操作,但是可同步实现诊断和治疗,因而在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联合起来使用。

  • 标签: 脑动脉瘤 CTA DSA 三维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运动模糊是特效电影、动画、游戏中常用的一个真实感图形技术。其计算特别是在实时应用中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硬件资源。此文通过心理物理实验来评估观众是否能清晰地感知真实感角色动画中运动模糊的存在,以及不同的运动模糊生成方法对观众的感知是否有区别。实验结果发现观众可以轻易感知到运动模糊,但是他们几乎无法区分和二后期处理方法所生成的运动模糊。

  • 标签: 运动模糊 动作捕捉 感知 真实感角色动画
  • 简介:目的研究数字技术在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的应用。方法入组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115例(119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慢性静脉性溃疡患者,采集其下肢CT静脉造影数据,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图像分割及重建,然后对119条下肢静脉模型进行详细的手术方案设计及可视化手术预演,寻找小腿部、溃疡底部及其周边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并准确定位,指导术中行大隐静脉激光闭合+交通静脉激光闭合术。术后根据手术效果,评价数字技术在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的应用价值。结果119条患者下肢静脉模型与实际患者完全吻合,深、浅静脉及各交通支相互关系清晰;术后119条肢体浅静脉曲张条消失,所有溃疡均在术后7-28天完全愈合,疗效满意;随访6-30个月,未见静脉曲张及溃疡复发。结论数字技术有利于下肢交通静脉的寻找及定位,准确处理功能不全的深、浅静脉及交通支,有利于激光闭合静脉曲张及下肢慢性溃疡的愈合,减少静脉曲张及溃疡的复发。

  • 标签: 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性溃疡 数字三维技术 三维重建
  • 简介:基于直方图的最大类间方差阈值法(Otsu)考虑了邻域均值和中值信息,抗噪性能较好,可以获得理想的分割结果,然而其计算复杂度非常高,效率低下。萤火虫算法(FireflyAlgorithm,FA)是一种新型的启发式算法。本文在介绍萤火虫算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莱飞行的分簇萤火虫算法(CBLFA),并用于改进Otsu阈值法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获得适合的闽值,适应度函数值总体上优于基本萤火虫算法和基本粒子群算法,是一种鲁棒性更强的Otsu阈值分割法。

  • 标签: 阈值分割 三维Otsu 改进萤火虫算法 莱维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