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肌解剖重建术用于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发生损伤患者78例,均采用半肌解剖重建术对内侧损伤副韧带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18个月,统计分析患者术后创口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优48例,良23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91.03%。患者手术治疗前平均(42.2±9.4)分,手术治疗后平均(92.2±6.4)分,患者术后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病例出现,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肌解剖重建可显著改善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膝关节 内侧副韧带损伤 半腱肌解剖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手术等离子射频成形术治疗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28例髌末端病,男27例,女1例,左侧11例,右侧17例,行微创小切口射频成形手术治疗,切口长约1.5cm,肌腱专用射频刀头行肌腱打孔,射频成形。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根据临床症状与功能改善情况,结合VAS疼痛评分,将疗效分为优15例、良10例、可3例。结论小切口等离子射频成形术治疗髌末端病创伤小,操作简单,不影响肌腱的完整性和生理强度,并且可促进肌腱的生理性恢复,疗效确切,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一种微创、疗效可靠的新方法。

  • 标签: 髌腱腱病 微创 射频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肌移位与单纯带线锚钉缝合对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重建组35例采用半肌移位修复内侧副韧带,缝合组35例采用单纯带线锚钉缝合内侧副韧带。术后1年进行随访,采用改良Lysholm-Scale功能评定标准对两组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重建组术后功能评分为(91.8±3.2),明显优于缝合组的(82.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优良率为88.6%,缝合组优良率为77.1%,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半肌移位在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带线锚钉缝合,更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半腱肌 带线锚钉 内侧副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掌膜挛缩症的术后常见并发症,并提出在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总结我科2009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75例掌膜挛缩症患者术前术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并对其进行长期的随访,对患者术后康复及患手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护士通过对病情的密切观察,对病情做出正确判断并及时给予了正确的护理措施,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未出现皮肤坏死、皮下血肿等不良并发症,并由于早期的康复锻炼,多数患者后期功能恢复理想。结论正确的护理对掌膜挛缩症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并通过远期随访观察证实了早期康复锻炼的必要性。

  • 标签: 掌腱膜挛缩症 护理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腹移行处部分断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12例腓肠肌腱腹移行处部分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结果对12例患者进行随访,患者治疗优良率达97%;评分为优的11例中,有10例在1年后恢复了受伤前的运动能力,运动恢复率达83%。结论腓肠肌腱腹移行处断裂的临床诊断不容忽视,必要的MRI检查及详细体格检查能够减少漏诊;手术治疗能够较好的修复解剖外观与张力,缝合强度可靠,满足康复及力量训练要求,治疗效果满意,患者运动能力恢复率高。

  • 标签: 腓肠肌 腱腹结合处断裂 诊断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室假索的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情况。方法对参加高考体检的20842例高考学生进行心脏检查,对心脏听诊异常者328例进行心电图检查,对94例心电图异常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左室假索与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20842例进行心脏检查,有心脏听诊异常者328例,其中男生157例,女生171例,检出率为1.57%;对其中217例心脏听诊异常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为大致正常123例,心电图异常94例。再对94例心电图异常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检出左室假索45例,占心电图异常的47.87%,年龄在17-19岁,先天性心脏病33例,占心电图异常的35.11%。结论左室假索有47.87%的考生心电图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1/2的考生有瓣膜反流。

  • 标签: 左室假腱索 心电图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6例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患者46例,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的采用手术方法与非手术方法治疗。结果经过治疗,46例患者中7例死亡,2例重残,6例中残,1例植物生存,19例语言表达与智力迟钝,无偏瘫,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1例患者恢复良好,可从事部分体力劳动。结论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应该及时采用有效的综合疗法,以减少死亡或者致残。

  • 标签: 脑损伤 丘脑下部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主动脉瓣索线(Aorticvalvechordaetendineaestrand)是连于主瓣和主动脉窦壁之间的纤维带,现在主要认为它是主动脉瓣发育过程中的残留,较为罕见,临床容易对其误诊。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主瓣索线断裂所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旨在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该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 标签: 主动脉瓣腱索线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推拿配合围刺法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弹拨、按、揉、环转等推拿手法配合围刺法治疗。结果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肩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推拿配合围刺法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对于改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肱二头肌长头腱 腱鞘炎 推拿 围刺法
  • 简介:摘要目的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针对骨科损伤患者损伤控制骨科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入住我院的80例骨科损伤患者,采取损伤控制骨科原则进行治疗。结果68例患者伤愈出院,随访2—20个月,平均随访11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5—10个月,均无畸形愈合与远期并发症发生,12例治疗无效死亡(15%);骨科损伤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在骨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鼠在急性肺损伤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及病理损伤。方法选择清洁型大鼠3月龄20只(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约(220±5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简称K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10只,简称L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6mg/kg使用大鼠左肺进行灌洗取灌洗液,使用大鼠右肺下叶进行病理学观察,使用大鼠右肺上叶及中叶进行NF-KB测定。结果模型组(L组)肺水肿、肺泡及间质炎症、肺泡及间质出血、肺不张、透明膜形成5个检查项评分显著高于空白组(K组)。空白组(K组)未检测出肺组织NF-KB阳性,模型组(L组)均检测出肺组织NF-KB阳性;空白组(K组)未检测出TNF-a阳性,检测出1例(10.0%)IL-1β阳性,模型组(L组)检测出2例(20.0%)TNF-a阳性,检测出7例(70.0%)IL-1β阳性,两组比较各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肺损伤对肿瘤及肺部炎症有正向相关意义。

  • 标签: 大鼠 急性肺损伤 肿瘤 肺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患者皮肤损伤情况,对有效的皮肤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6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采用放疗前预防护理、放疗中皮肤护理、放疗后的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放疗全过程结束后,患者皮肤的反应Ⅱ级6例,Ⅰ级54例。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减轻鼻咽癌放疗患者皮肤的急性放射反应,保证放疗的顺利完成。

  • 标签: 鼻咽癌 放疗 皮肤损伤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胰腺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2013年5月—2018年8月我院接收的14例小儿胰腺损伤患儿的诊断与治疗。结果14例患儿经病史、B超、CT均确诊,诊断结果显示9例患儿为单纯性胰腺损伤,5例胰腺损伤合并腹部钝性伤。14例患儿的治疗上,8例患儿行非手术治疗;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实施腹腔穿刺引流,2例实施胰腺囊肿空肠吻合,2例实施胰腺囊肿胃吻合。所有患儿均治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小儿胰腺损伤,采取B超与螺旋CT增强扫描可有效诊断疾病,对疾病,可根据患儿损伤程度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以彻底治愈。

  • 标签: 小儿胰腺损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Tfcc损伤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分别叙述了保守治疗和非保守治疗方式,包括腕关节镜、针灸、推拿按摩、中药外敷等治疗方法在Tfcc损伤中用。

  • 标签: Tfcc 治疗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源性肝损伤的临床出现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药源性肝损伤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各32例,对两组患者的病史及服用药物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对照组患者不进行用药干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用药干预和肝损伤治疗。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情况,研究组患者2周后肝损伤情况较2周前有一定的加重,研究组经干预后肝功能情况有明显的好转,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的对比结果,研究组干预后肝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药源性肝损伤发病机制复杂,及时对患者进行用药干预和治疗是降低这种并发症发病率的有效手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药源性 肝损伤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