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流感染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为血流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观察组为80例血流感染患者,接诊时间在2020.3-2022.12,对照组为同期接诊的80名健康体检者,观察组患者根据病原菌不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组(45)、革兰氏阳性菌组(35例),测定所有人员的凝血指标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革兰氏阴性菌组FIB水平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相关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感染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其中 FIB水平较高者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对血流感染患者治疗中应重视对凝血功能的纠正与处理。

  • 标签: 血流感染 凝血功能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对乳腺疾病血流分级诊断符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54例乳腺疾病患者,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高频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对照,比较常规超声检查、高频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良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结果 高频超声检查检出乳腺恶性肿瘤准确率为92.11%(35/38),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65.79%(25/38)(P<0.05)。高频超声检查检出乳腺良性肿瘤准确率81.25%(13/16)与常规超声检查68.75%(1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高频超声检查能提高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符合率,与手术病理结果较为符合,可为临床鉴别不同乳腺疾病、早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高频超声 乳腺疾病 血流分级
  • 简介:【摘 要】中药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药物,不同药物的药性不同,其治疗、应用目的也不尽相同。本文对中草药防风的光谱特性进行研,希望能够给予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 标签: 中草药 防风光谱特性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验对诊断细菌血流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253例行降钙素原检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PCT检验及血培养检验,PCT检验方法为半定量免疫色谱法,血培养检测主要引用全自动鉴定仪,对比检测结果。结果PCT检验阳性率为62.85%,高于血培养38.34(P<0.05);PCT检验血流感染阳性率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83%、94.55%。结论血清PCT检测血流感染阳性率较高,可用于常规实验检测。

  • 标签: 细菌血流感染 降钙素原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对急诊科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进行详细分析。 方法 对我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100例血流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诱因、病原菌等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 100例血流感染患者主要疾病构成以泌尿系统感染、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豹纹状眼底病变的好发群体为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为病理性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高危因素。高度近视豹纹状眼底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脉络膜的厚度水平、毛细血管改变存在相关性。提醒医生应该及早做出治疗干预,以防患者发生视网膜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基于此,本文深入性分析高度近视豹纹状眼底视网膜脉络膜血流改变临床研究情况,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高度近视 豹纹状眼底病变 视网膜脉络血流改变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期子宫动脉血流多普勒超声监测在高危妊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9月期间妊娠37~40周经该门诊超声检查的产妇临床资料,并从中选出40例产妇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根据妊娠情况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分析组,人数均为20例,参照组均为正常妊娠分娩的产妇,分析组均为高危妊娠分娩的产妇,两组均给予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监测。最后对比两组产妇在妊娠期间的子宫动脉监测数值结果以及随访妊娠结局。结果:随访产妇的妊娠结局,分析组的不良结果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变化明显(P<0.05)。分析组高危妊娠产妇子宫动脉在搏动值(PI)、阻力值(RI)以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等方面的数值均高于参照组。两组有较大差异(P

  • 标签: 孕期子宫动脉血流 多普勒超声监测 高危妊娠 不良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托洛尔的药理特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使用美托洛尔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时间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药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所选取的50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较多,用药方式以联合用药为主,用药后半小时至1d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累及多个系统,最主要为心血管系统。结论美托洛尔出现不良反应多与β-受体阻断有关,需要严格掌握用药禁忌症,全面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美托洛尔 药理特性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越发完善,从传统的普通X线成像设备,到数字化、磁共振、超声及核医学等成像设备;从普通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发展到用于临床治疗的医学影像治疗设备。每一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都有它的优越性及其独特功能,因此才会促进各种影像设备的融合使用及其更新换代。本文将从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史及其独特性进行论述。

  • 标签: 医学 影像设备 发展 独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者30例为观察组,同期行中心静脉导管无感染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PCT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PCT)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增高明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预防相关血流感染上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血流感染发生率20.00%高于观察组的2.50%,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70.00%低于观察组的92.50%,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35.50±1.98)天,长于对照组患者的(25.13±1.72)天,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可以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血液透析 导管 血流感染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 纳入2020年8月~2022年8月本院行PICC治疗的肿瘤117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其是否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非感染组(96例)与感染组(2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60岁、化疗次数≥5次、PICC留置时间≥60d、导管移动、合并糖尿病及导管维护延迟均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众多,其中包括导管移动、化疗频率、留置时间和糖尿病等因素。临床上,针对这些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 标签: 肿瘤 风险因素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 回顾性研究我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 2016年至 2018年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 756株, 菌株通过VITEK® 6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初步鉴定 和药敏试验。【结果】 756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液( 89.1%),病区分布以 ICU为主,占 52%。 75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且对碳青霉烯类的不敏感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结论】 本院3年间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标本来源及病区分布没有明显变化,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标本来源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循证护理在预防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期间30例重症监护室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护理),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期间30例ICU 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循证护理),比较实施循证护理前后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相关护理后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差异(P

  • 标签: 循证护理 预防危重患者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从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医院采取血液透析患者中选取,共纳入82例。将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情况、导管留置时间与护理满意度3方面评估2组干预效果。结果:对比2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效果明显,还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改善患者满意度。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老年高血压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对340名接受体检的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研究。以FMD评分为标准,把病人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为202名FMD异常的病人,研究组为138名FMD正常的病人。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10年患病风险、风险分层等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BMI、空腹血糖、TC等方面的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个数心血管危险因素对比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风险分层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了解到,FMD异常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尿酸、CVD、空腹血糖等(P<0.05)。结论:FMD和老年高血压病人和CVD发病风险具有关联性。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 心血管疾病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分析护理在预防血液净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方法:将84例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组,随机分成2个研究小组。对选入观察组的42例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选入对照组的42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评价本次护理效果的指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判定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发挥有效的作用,可以缩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与持续时间,是可以提升预后的可行护理方式。

  • 标签: 血液净化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得到适用于本地区的病原菌感染谱和抗生素治疗方案,为本地区的血流感染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规范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减轻人经济负担,提高病人生存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5月1日到2022年4月30日我院住院的通过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共同确诊为血流感染的患者临床数据,使用VITEK MS质谱仪进行细菌鉴定,使用VITEK2 Compact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余数据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分析其阳性率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结果:开展血培养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共分离到病原菌762株,血液病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有革兰阴性杆菌447株,占分离到的病原菌株数的58.63%;血液病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中分离到的革兰阳性菌的株数次之,为292株,占分离到的病原菌株数的38.40%;血液病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中分离到的真菌株数最少,为22株,占分离到的病原菌株数的2.98%;主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大肠埃希菌是血流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28.72%);主要的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较高,耐药率呈总体下降趋势,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一直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主要革兰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上升;屎肠球菌检出率高于粪肠球菌,且耐药性均高于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对苯唑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呈平稳状态。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应及时进行病原菌和耐药性监测,持续加强细菌耐药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正确选用抗菌药物,降低病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及早控制血流感染,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 标签: 黔江区 血流感染病原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