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酸阴道胶囊治疗宫颈糜烂合并慢性宫颈炎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月,选择我中心收治的88例宫颈糜烂合并慢性宫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4例患者;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宫颈环形电切术,研究组患者使用常规宫颈环形电切术加乳酸阴道胶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乳酸阴道胶囊能够有效提高传统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糜烂合并慢性宫颈炎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乳酸菌阴道胶囊 宫颈糜烂 慢性宫颈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验与纤系统水平检测在产妇DIC对早期诊断的评价效果。方法分别比较DIC产妇(DIC组62例)和正常产妇(健康组55例)在产前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及凝血酶的时间变化,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指标增减。结果与健康组相比,DIC组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P<0.05),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验与纤系统水平检测可以作为产妇DIC早期诊断的有效评价指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DIC 凝血 纤溶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重实时PCR技术,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探索一种可同时且快速准确检测五类致谢性大肠埃希、志贺的方法。方法选择78株大肠埃希、志贺为研究对象,筛选各菌种特有的一些毒性基因,包括aggR、eaeA、ipaH、lt、stlb、stx1及stx2,以这些毒性基因作为PCR扩增反应的检测目标,通过NCBI网站获取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0进行引物序列的设计,而后进行PCR扩增反应,对反应产物进行验证从而证实引物的特异性,同时通过反应体系中各底物浓度的配比进行调节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调整,确定最佳PCR扩增体系和条件,最终成功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定五类致泄性大肠埃希和志贺的多重PCR方法。结果本研究结果发现,针对各菌种的毒性基因所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反应的验证,被证实均特异性地扩增出相应的目标基因产物,且在本研究中对78株大肠埃希及志贺的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吻合。结论本研究利用多重PCR技术,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同时且特异性地检测致泄性大肠埃希及志贺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我们期望这种检测方法可应用在临床疾病诊断及在食品检验等方面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多重PCR方法 毒性基因 内参照基因
  • 简介:脑梗死的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早期再灌注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依靠病理生理窗而不是单纯的时间窗来选择患者,将更能使脑卒中患者受益。联合动静脉栓使血管再通是可行的,并且相对比较安全。rt+PA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栓药物。颅内出血是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治疗 时间窗 溶栓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酪酸梭二联活散治疗幼儿功能性便秘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幼儿功能性便秘患儿66例,根据治疗药物分为2组,酪酸梭二联活散组32例,四磨汤联合酪酸梭二联活散治疗组34例,疗程均为2周,观察患者疗效、不良反应情况,两独立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多个样本率的x2检验。结果2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87%和942%,2周后2组总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磨汤联合酪酸梭二联活散治疗幼儿功能性便秘明显优于单用酪酸梭二联活散,同时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加,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四磨汤 便秘 幼儿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脚踏进松林,呼吸着松脂的香气,轻踩着绵软的松针,顿觉心情神静。而脚下的泥土中,或许就埋藏着能宁心安神的茯苓。

  • 标签: 菌抱松根化茯苓 中医 产品介绍 药材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血培养分离出病原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状态。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收集送检血液标本3975份,分离出病原354株,血培养阳性率为8.9%。其中革兰阳性为201株(56.8%),革兰阴性为153株(43.2%);②检出率排前五的细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肺炎克雷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氧苄西林几乎完全耐药,暂时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高度敏感,耐药率均<9.68%。结论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多样,耐药率逐年上升,应重视对血培养标本中病原的监控,以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明确的指导。

  • 标签: 血培养 菌群分布 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