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预防中的作用。方法60例行ERCP患者根据术后是否使用NSAIDs预防急性胰腺炎分为对照组(30例)和预防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ERCP成功率、检查结果、术后血清淀粉酶的变化以及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60例行ERCP患者,50例插管成功,成功率为83.33%(50/60)。其中胆管、胰管均显影22例,胆管显影14例,胰管显影14例。预防组ERCP术后2、24h血清淀粉酶分别为(227.3±62.9)、(292.4±39.6)U几,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2.2±96.2)、(513.3±86.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30)比13.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AIDs可以减少胰液的分泌量和降低胰酶的浓度,能够有效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预防医学 非甾体抗炎药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LEEP)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行I正EP治疗的宫颈病变患者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LEEP手术操作时间,中出血量,术后病理结果,患者术后宫颈塑形满意度(PostoperativeCervicalShapingSatisfaction,PCSS)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中宫颈良性病变组69例占70.4%,平均手术时(11.2±6.9)min,中出血量(15.8±5.8)ml,PCSS86.9%,治愈率92.8%。宫颈恶性病变(CIN)29例。占29.6%,平均手术时间(10.6±5.3)min,中出血量(14.2±4.9)ml,PCSS82.8%,治愈率90.0%。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是治疗宫颈良性疾病和早期C1N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糖尿病足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2例糖尿病足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吸入100%纯氧,压力为243kPa,持续25min,稳压后面罩吸入纯氧20min,共3次,每次间隔休息5min,每周6次,连续5周,共30次.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创面面积,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VE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4.9±3.4)mmol/L比(12.4±3.9)mmol/L、(5.8±1.7)%比(9.0±1.4)%、(1.3±0.4)g/L比(4.3±1.6)g/L],创面面积明显缩小[(29.5±23.2)cm2比(57.1±43.4)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浆中VEGF基因随治疗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第3、4周出现耳鸣,但很快消失,未影响治疗.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以增加糖尿病足患者VEGF的表达水平,并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 标签: 糖尿病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高压氧
  • 简介: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标准体重患者256层螺旋CT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60例标准体重(体质指数18.5—24.0kg/m^2)患者应用256层螺旋CT行肺动脉CTA检查,按照对比剂使用剂量分为常规剂量组(70mL)和低剂量组(30mL),每组30例,根据原始图像和重组图像测定血管内对比剂浓度,测定图像噪声,并评估图像质量。结果肺动脉在所有病例中均显示良好,两组肺动脉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行肺动脉CTA时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满足诊断及临床需要。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造影剂
  • 简介:目的对甲状腺切除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存在切口感染的风险进行探讨。方法从我院病案室单纯随机抽取肿瘤外科2009年9月-2012年8月行甲状腺切除的病历508例,采用自制调查表搜集资料,对其基本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体温、切口愈合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508例患者中,其中男53例,女455例,年龄(40.5±36.6)岁,手术时间[71.6(四分位数间距:45.3~98.2)]min,最短20min,最长390min,术后3天体温37.3~38.0℃者412例;38.1~39.O℃者85例;39.0℃以上11例;咽喉疼痛和咳嗽135例,术后24h内因甲状腺残端出血再次手术3例,发生颈部切口化脓感染1例,甲级愈合率达到99.80%。结论甲状腺切除作为I类切口手术,只要规范无菌和手术技术操作,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未预防性使用抗茵药物,对切口的感染无影响。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外科手术 抗菌药物 切口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成年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贫血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成年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年龄分成中青年(〈65岁)组(43例)及老年(≥65岁)组(29例);应用Logistic分析探讨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在72例成年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中,47例(65.3%)出现贫血,中青年组贫血发生率为55.8%(24/43),老年组贫血发生率为79.3%(23/9),老年组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0年,OR=1.23,95%CI1.12~1.95,P=0.001)、糖尿病(OR=1.34,95%CI1.14~1.89,P=0.013)及大量蛋白尿(OR=1.11,95%CI1.05~1.76,P=0.011)是总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NCA相关性血管炎贫血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治疗前年龄(每增加10年)、糖尿病及大量蛋白尿是成年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 血管炎 贫血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堵闭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2010年6月~2012年6月,接受心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小儿11例,ASA评级Ⅰ~Ⅱ级,中均以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维持全身麻醉。结果10例患儿中保留自主呼吸,手术麻醉过程顺利。l例怠儿中缺氧发作,同时伴有心电图sT段改变,遂停止治疗。结论术前给予充分病情评估,中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下行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能满足手术要求,且具有创伤小、术后麻醉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静脉全身麻醉 冠状动脉瘘 心导管介入术 儿童
  •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刀与传统方式(电刀)辅助下的甲状腺切除对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79例行开放甲状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辅助方式不同分为超声刀组(352例)和电刀组(327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1、2、3、5天血清钙、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及随访期间暂时性或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血清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钙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l(2.09±0.25)mmol/L比(2.25±0.07)mmol/L、(1.65±0.12)mmol/L比(2.23±0.09)mmol/L,P〈0.05],之后逐渐升高,超声刀组于术后第3天基本恢复术前水平,而电刀组于术后第5天基本恢复术前水平。超声刀组术后第1、2、3、5天血清钙水平明显高于电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组低血钙发生率11.4%(40/352)明显低于电刀组44.3%(145/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组患者手术前后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刀组患者术后PrrH水平显著下降[(25.69±14.29)ng/L比(45.67±19.73)ng/L,P〈0.05],两组治疗后PT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刀组术后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损伤21例,发生率为6.42%(21/327),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损伤3例,发生率为0.92%(3/327),超声刀组术后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损伤3例,发生率为0.85%(3/352),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损伤,超声刀组甲状旁腺功能损伤发生率较电刀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电刀辅助下的甲状腺切除相比,超声刀辅助下的甲状腺切除对甲状旁腺的影响较小,且显著降低了永久性和暂时性甲状旁�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 超声刀 电刀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二孔法腹腔镜手术在肾囊肿开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应用改良二孔法腹腔镜手术行。肾囊肿开窗患者的临床资料。取腋中线髂嵴上2横指偏腹侧小切口。长1.5~2.0cm(A孔),手指内推腹膜,在手指引导下取腋后线第12肋缘下(B孔)置0.5cm套管。0.5cm套管和i.0cm套管分别从8号手套食指和中指穿过,和手套一起进入A孔,将手套的手腕部分反盖在A孔周围,手术皮肤贴膜将手套的手腕部分紧贴在患者腰部皮肤。常规游离肾囊肿表面。行囊肿开窗,从B孔取出标本,A孔放置引流管。结果l例多发性囊肿中改为三孔,余均通过改良二孔法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38(26±2)min;术后住院时间3~6(3.5±0.3)d。随访时间3~26个月,术后6例出现皮下气肿,2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普通的腹腔镜器械进行改良二孔法腹腔镜‘肾囊肿开窗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同样开展其他后腹腔手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开窗术 改良二孔法
  • 简介:目的观察去大骨瓣减压加颞肌贴敷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21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去大骨瓣减压加颞肌贴敷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6例患者的梗死灶消失,9例患者的梗死范围明显缩小,6例患者CT扫描见到模糊效应;17例意识障碍的患者,有12例术后意识恢复清醒;15例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有10例术后肌力完全恢复;1例患者于术后第三天死亡。余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有71.42%的患者生活能够完全自理或者部分自理。结论去大骨瓣减压加颞肌贴敷能够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去大骨瓣减压术颞肌贴敷 大面积脑梗死 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纤维喉镜联合鼻内镜与单纯鼻内镜行上颌窦囊肿摘除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上颌窦囊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纤维喉镜联合鼻内镜行上颌窦囊肿摘除,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鼻内镜行上颌窦囊肿摘除.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7%(60/62)比80.65%(50/62)],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68%(6/62)比61.29%(38/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纤维喉镜联合鼻内镜行上颌窦囊肿摘除治疗上颌窦囊肿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可弥补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不足,其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单纯鼻内镜手术.

  • 标签: 内窥镜 喉镜 上颌窦囊肿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程度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穿刺球囊二尖瓣成形(PBMv)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84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Wilkins超声二尖瓣形态学评分将191例≤8分者归入A组,93例〉8分者归为B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改良Inoue球囊法行PBMV。对PBMV成功者术后进行至少48个月的随访,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A组PBMV成功率为97.9%(187/191),显著高于B组的92.5%(8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O.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指标与术前变化值中的左心房平均压[(14.31±4.79)mmHg(1mmHg=0.133kPa)比(15.42±5.14)mmHg]、跨瓣压差[(9.18±4.66)mmHg比(10.21±4.38)mmHg]、肺动脉收缩压[(26.21±8.76)mmHgl:L(32.04±9.58)mmHg]及二尖瓣12I面积[(1.01±0.16)cm2比(1.21±0.18)cm2]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PBMV成功的273例患者术后均完成48—92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于随访末的各项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随访末各指标与术前变化值中的左心房平均压[(12.91±5.00)mmHg比(15.17±5.14)mmHg]、跨瓣压差[(7.26±4.58)mmHg比(9.63±4.22)mmHg]、肺动脉收缩压[(20.54±7.68)mmHg比(29.11±8.53)mmHg]及二尖瓣口面积[(0.92±0.15)cm。比(1.09±0.18)cm2]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期间32例出现再狭窄(11.7%,32/273),其中A组再狭窄率为8.0%(15/187),显著低于B组的19.8%(1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狭窄程度是决定PBMV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 标签: 二尖瓣瓣膜成形术 二尖瓣狭窄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