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肉刺激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伴随吞咽障碍的患者纳入临床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n=40)予以电针联合神经肌肉刺激予以治疗;对照组(n=40)实施单纯电针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予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的82.5%,两组有效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肌肉刺激联合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进行治疗,具有理想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并应用。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电针 急性脑梗死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电动起立床配合经皮神经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观察电动起立床配合经皮神经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发病2周~12个月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30例,随机分成2组。于治疗前分别以改良Ashworth量表、Berg平衡量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以及踝背伸活动度对以上患者进行评价,一组只单纯的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另一组给予运动疗法的同时给予电动起立床配合经皮神经刺激疗法治疗,治疗2~4周后,分别以改良Ashworth量表、Berg平衡量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以及踝背伸活动度对以上患者再次进行评价,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治疗组疗效相比对照组疗效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常规的运动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电动起立床配合经皮神经刺激疗法治疗足内翻有显著增强其治疗效果的作用,亦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

  • 标签: 电动起立床 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 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04月,对我院收治的5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常规组(单用神经刺激仪操作)、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操作),两组各25例。结果研究组阻滞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大大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 应用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后面瘫患者引用低频刺激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我科室2017年4月至9月治疗的脑卒中后面瘫患者90例,参考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定为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药物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低频刺激治疗,患者均治疗20天.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洼田试验,根据患者吞咽功能进行疗效评价;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HBN评价量表对患者面部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在治疗20天后,观察组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和洼田试验等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和洼田试验等级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5例患者治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39例,对照组45例患者治愈15例,无效15例,总有效30例,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66.7%,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卒中后面瘫患者应用低频刺激疗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洼田试验等级和患者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可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低频电刺激疗法 脑卒中 面瘫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重频刺激检查在重症肌无力诊断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重症肌无力患者48例,健康人48例,分别对其进行重频刺激(RNS)检查,凡是在低频刺激(<10Hz)时,波幅衰减超过10%,或是高频刺激(20Hz),波幅递增超过25%以及有波幅衰减大于30%的,任意一项异常即判断为异常。记录两组患者异常率。结果在受试的48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中,低频刺激异常率为77.1%,高频刺激异常率为72.9%,两者均为异常,异常率为52.1%。结论重频刺激的波幅变化能够准确反映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是重症肌无力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和敏感指标。

  • 标签: 重频电刺激 重症肌无力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频脉冲刺激结合改良手法按摩在产后对泌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住院自然分娩的产妇100例,年龄30.1±4.65岁,孕周40±2.5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既往体健无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年龄、孕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在产后六小时生命体征正常时在相应经络穴位给予适当强度的低频脉冲刺激,每次三十分钟,每日一次,其余治疗、护理措施与对照组相同。观察两组产妇乳胀时间、泌乳量、泌乳素分泌、母乳喂养成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乳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实验组泌乳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实验组乳胀时间T乳胀﹦45.73±11.01小时,对照组乳胀时间T乳胀﹦58.69±14.75小时,t=4.88,p<0.001。实验组经治疗后第三天凌晨7点空腹为的泌乳素为(305±28.72)ng/ml,对照组为(271±13.31)ng/ml。t=7.56,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然分娩后给予低频脉冲刺激结合改良手法按摩的应用可明显缩短产妇乳胀时间,增加泌乳量,增加产妇舒适度和满意度促进产后康复和母乳喂养成功。

  • 标签: 低频脉冲电刺激 按摩 缺乳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脊柱外科手术中,脊髓神经生理监测的效果进行分析,并分析影响神经生理监测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2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在152例手术患者当中,有20例出现了术中SEP异常的现象,其中15例MEP异常。通过观察与分析得知,SEP异常出现与患者的麻醉药用量、围手术期的患者体温和麻醉方式等有着重要的联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EP异常现象与患者的血压情况和肌肉松弛程度等都存在着重要关联,P<0.05,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外科患者手术中,应该注意控制患者的麻醉药用量,并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体温监测,避免对神经生理监测结果产生严重影响。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监测 脊柱外科手术 神经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抽签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胸外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组,即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观察组的治疗方式为刺激联合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对照组则是单独使用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的。结果观察组的压力性尿失禁率(10.00%)较对照组的26.00%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肌力Ⅲ级以上的产妇例数(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激联合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应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临床治疗中,可取得显著效果,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髂关节病变X线和CT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在本院2010年2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髂关节病变患者中选择52例进行此次研究,对如上患者进行X线以及CT以及X线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CT与X线检出率,结果显示CT的Ⅱ级、Ⅰ级以及0级检出率分别为36.5%、30.8%、3.8%,与X线检验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影像检出情况,显示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检出率对比差异显著,CT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髂关节病变患者采用CT诊断的效果要优于X线检验结果,临床应用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强制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病变 X线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详细阐述胃肠息肉实施内镜下高频切(无痛苦)治疗的护理疗效。方法100例胃肠息肉病患均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我院收取,均给予内镜下高频切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n=50)给予常规护理;应用组(n=50)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应用组息肉消失用时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互比(P<0.05)。结论对无痛苦内镜下高频切术给予胃肠息肉病患治疗,同时实施综合护理,不仅能提升治疗疗效,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提升满意度的意义重大,故值得推广。

  • 标签: 无痛苦 内镜 高频电凝电切 胃肠息肉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和合治疗仪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腰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11月本院收治的AS腰痛患者44例。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和合治疗仪治疗,均治疗两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压痛、疼痛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腰压痛、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2.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7,P=0.039)。结论:和合治疗仪治疗AS腰疼痛临床效果确切,具有显著地临床意义。

  • 标签: 和合治疗仪 强直性脊柱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该院接受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率为86.67%,对照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能够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的有效率比较高,能够很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 标签: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三叉神经痛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方法本文选择我院神经外科在2015-2017年接收的存在神经眼科临床症状的患者100例,通过临床资料分析的方式总结了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具体包括临床症状、病变位置、病因。结果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症状有视力下降、视野异常、瞳孔障碍、色觉障碍;病变位置主要有垂体、蝶窦、海绵窦、枕叶、颞叶、额叶,顶叶;病因主要有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结论针对存在神经眼科临床症状的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主治医师需要在分析其临床特征(临床症状、病变位置、病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 标签: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 神经眼科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利用磁共振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髂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5月可疑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双侧髂关节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分为早期(0-Ⅰ级)髂关节炎组和晚期(Ⅲ-Ⅳ级)髂关节炎组,进行X2检验。结果对晚期髂关节炎的判断,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早期髂关节炎的判断,MRI明显优于CT,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髂关节炎的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早期骶髂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采用冰刺激延续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入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脑梗死并发吞咽困难患者共70例,依据患者前来就诊的时间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为35例。两组患者出院后均予以基础练习,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行冰刺激疗法,对比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两组护理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进行冰刺激延续护理后,吞咽困难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性形成。结论冰刺激延续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病症中的效果显著,临床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冰刺激延续护理 脑梗死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内科使用护理指引体系的价值。方法根据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的103例神经内科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2例患者接受神经内科护理指引体系,对照组51例接受常规护理,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共有32例护理质量优秀病例,占该组的62.75%,有15例护理质量一般病例,占该组的29.41%,4例较差,占该组的7.84%,患者满意度是86.27%;观察组优秀病例43例,比例是82.69%,8例一般,比例是15.38%,1例较差,比例是1.92%,满意度是100%,两组的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神经内科护理指引体系对护理具有质量提升效果,能够让患者获得高质量和高满意度的护理服务,临床中意义重大。

  • 标签: 神经内科 护理指引体系
  • 简介:摘要手术过程中的实时指导环节中有相对重要的应用,这种技术能够帮助医疗人员明确患者出现病变问题的边界以及具体位置,提升现代医疗手术的微创化程度。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根据对神经外科手术与全新的神经导航技术的了解,对该项技术在微创化的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实际应用进展加以详尽地列举。

  • 标签: 神经导航技术 微创神经外科手术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2016年11月--2018年3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髂关节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种方式检查,即X线、CT与MRI,观察比较诊断结果。结果①X线检出35例,检出率48.61%;CT检出64例,检出率88.89%;MRI检出67例,检出率93.05%。②X线显示,37例(51.38%)毛刺感、欠光滑,35例(48.61%)囊性变或侵蚀,34例(47.22%)骨质硬化;CT显示,69例(95.83%)毛刺感、欠光滑,65例(90.27%)囊性变或侵蚀,66例(91.67%)骨质硬化。③MRI显示,关节韧带、软骨强化,伴有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结论相比X线与CT,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髂关节病变,准确率高。

  • 标签: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X线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乳腺癌手术分别采用保留胸前神经(ATN)和肋间臂神经(ICBN)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不保留ATN和ICBN,研究组保留ATN和ICBN,比较两组术中与术后情况。结果经2组对比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除数量比较,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或转移率为2.5%,对照组为22.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62.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癌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可减少手术并发症不增加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机会。

  • 标签: 胸前神经 肋间臂神经 乳腺癌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髂关节病变患者应用X线、CT及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髂关节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80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髂关节病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应用X线、CT及MRI检查,观察与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MRI、CT于Ⅰ级和Ⅱ级检出率比X线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X线,CT,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和髂关节病患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MRI在组织病变和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临床应用需要充分利用,尽快明确诊断,并为疾病提供适当的治疗。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早期 骶髂关节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