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呑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呑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李俊岭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150070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伴随吞咽障碍的患者纳入临床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n=40)予以电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予以治疗;对照组(n=40)实施单纯电针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予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的82.5%,两组有效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进行治疗,具有理想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电针;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

脑卒中的吞咽功能障碍是其中主要的临床并发症,会使患者出现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进而引起咽下性肺炎、甚至窒息等并发症[1]。患者临床表现症状是饮水呛咳、饮食困难、发音障碍甚至失语,会对其饮食生活、语言交流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及时改善,有助于患者营养需求的及时补充,并对其社会交流能力、机体抵抗力都有促进作用。患者在并发症减少的过程中,也能够促使脑卒中尽快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6年3月-2016年9月接受的80例急性脑梗死伴随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确保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有关吞咽障碍的诊断要求[2]。排除患者中合并有重症心理疾病障碍;曾有过脑卒中吞咽障碍病史者;合并有严重心、肾、肺等器官功能障碍者;曾有长期酗酒、滥用药物、激素者;拒签同意书者。依照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6.3±3.8)岁;发病时间2-35h,平均发病时间(18.8±1.7)h。对照组40例,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7.2±3.9)岁;发病时间1-36h,平均发病时间(19.4±1.8)h。临床资料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基础治疗对其血糖血压予以控制,并通过脑神经营养、稳定斑块、调整电解质平衡使患者基本病情得到稳定。

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电针治疗:取患者主穴、百会、内关、水沟、三阴交、廉泉、旁廉泉作为主穴;顶颞前斜线、足三里、太冲、合谷、金津、丰隆、玉液作为配穴。具体操作方法:取患者仰卧位或正坐位,患者微抬头针刺廉泉穴,此穴位于患者喉结之上,舌骨体上缘中点位置。选1.5寸毫针对舌根斜刺0.9-1.2寸,并与廉泉穴、旁廉泉穴两侧旁开0.5寸。之后向舌根斜刺0.9-1.2寸。配穴可按照常规方式予以操作,并于廉泉穴、廉泉穴上使用电针仪,使用连续波刺激。结合患者耐受性对电流强度予以调整。在玉液、金津等穴位针刺放血,对其余穴位予以常规操作。治疗时间为每天一次,每次留针30min,以16-20次作为一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用电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展开治疗,电针治疗内容同对照组一致。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治疗内容如下:患者取头部中立、仰卧位,使用吞咽障碍治疗仪,并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展开操作。首先对即将放置电极的皮肤使用酒精展开脱脂处理,把电极水平为通道1的作为舌骨上方位置,通道2的安置与神经面颊支位置。对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可将通道2电极依照前中线水批评当值,使其位于甲状上切迹之下。之后调整输出,打开电源,并增大两个通道中振幅,依照患者耐受度调整电流强度。以患者表现出明显麻刺感、并表现有吞咽松动作为最好。但也应注意不可过强,以免引起患者喉部痉挛,刺激过程中可引导患者进行吞咽工作。治疗时间为每天一次,每次20min,并在30天后对患者治疗效果予以评价。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疗效判定标准为:①痊愈:患者吞咽功能提升3级,吞咽障碍消失。②显效:患者吞咽功能提升2级,吞咽障碍改善较为明显。③有效:患者吞咽功能提升1级,吞咽障碍有一定改善。④无效:患者吞咽功能未提升,吞咽障碍未改善。治疗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版本软件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通过和t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展开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显著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的82.5%,两组有效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缺血性延髓麻痹,会造成患者迷走、吞咽及舌下神经的核下行损伤造成患者延髓麻痹及中风[3]。会使患者两侧延髓束皮层受损,进而造成肌群运动神经发生核上性伤害,引起咽喉、舌等一系列病症,致使患者产生吞咽功能障碍。临床治疗中可以通过肌力锻炼,使患者吞咽机制得到改善及控制,从而帮助喉部肌肉得到重新的功能锻炼与控制。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电针和神经肌肉刺激治疗的联合应用,促使患者喉部肌肉得到正常收缩,并在吞咽训练的过程中克服吞咽障碍,避免患者出现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临床治疗风险。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更快、治疗效果更好。因此电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够帮助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尽快恢复,促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提升,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铭,马晖,富晓旭,等.电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05):44-47.

[2]徐晓明,段隽丹,杨麟.神经肌肉电刺激与酸性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2):194-198.

[3]张爱红.电针配合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功能障碍5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