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正>杜友晋《书》,《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有著录,唯不见传本,对杜友晋所撰《书》年代发生歧异。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古籍叙录》第二二五页《书》条内说:“友晋事迹考,新唐志置于最末,殆是唐末五代人。”日本学者那波利贞在《<元和新定书>与杜友晋所编<吉凶书>》①中认为,杜友晋可能是宪宗、文宗时代人。诚然,王重民先生和那波氏据伯三四四二号写卷,推断杜友晋的生存及著述年代,是可以的;但未叙述充分理由,似属臆断。我们不同意上述二位学者关于杜友晋生活及著述年代的

  • 标签: 书仪 成书年代 著述年代 艺文志 日本学者 唐末五代
  • 简介:上世纪90年代初,泉友赴新疆旅游,购买了一些极具西域地方特色的古钱币。这批钱中有10余枚大小不一的铜币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些钱币呈圆形方孔状,钱正、背面皆无文字,穿孔大,钱肉小,红铜质,直径0.7—2.1mm,穿径0.5—1.1mm,重量未测,但手掂感觉钱币轻薄,没有多少分量(如图)。经研究,我认为这些钱币应该是西域古国龟兹王国早期的铸币。

  • 标签: 龟兹 铜钱 古钱币 90年代 地方特色 西域
  • 简介:本文主要对《后汉书》中有关地动的原理部分的文字进行分析,认为“柱”是和尊底相连的固定的直立杆,“都”是会聚的意思,“旁行八道”意思是从“柱”向侧旁有八条“道”可行,“八道”也是固定不动的,“八道”和“关”是相连的。并且应用地震学的原理进行分析,认为在当时的地震背景下利用地动测知地震方向很可能是可行的。最后对张衡地动重新作了初步设想。

  • 标签: 张衡地动仪 都柱 固定 测知 地震方向很可能可行
  • 简介:《新疆钱币》2003年第3期刊登了杨捷先生发现的一枚编号纸分币,引起人民币收藏爱好者的重视。根据封三中附图分析研究,似乎是在流通中,偶然浸泡在浓度很高的化学药水中形成的。其理由有以下几点:1、从附图中币变成黄色的纹路及品相与颜色的关系,看出

  • 标签: 无编号纸币 化学药外 纹饰 私人收藏
  • 简介:中国大约公元前14世纪开始出现人工冶铁块炼铁制品。大约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最早发明创造并使用生铁冶金技术。战国秦汉之后,中华文化圈内大规模使用生铁制品,创新发展了多种生铁制钢工艺,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技术动力。广西地区至迟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生铁制品,大约公元9世纪开始出现生铁,自炼遗址。这些生铁冶炼遗址主要分布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到太平山镇约30平方千米范围内,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锰渣生铁冶炼遗址群。揭示广西玉林地区古代生铁冶炼技术面貌,将为探讨古代生铁冶炼技术在岭南地区传播的时空框架。古代生铁冶炼技术的多样性发展,及其对历史文化影响、遗址保护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冶金史 岭南地区 唐宋时期 生铁冶炼 冶金考古
  • 简介:1977年,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西北的十三敖包乡水泉村白草洼,出土一枚印文为'氏之宝'的印章,现藏辽上京博物馆。《辽上京文物撷英》一书辑有此印,并认定为辽代印章①,然殊可商榷,现将'氏之宝'介绍如下,略作考释。'氏之宝'青铜质,花叶式钮,通3.7厘米,重27克。印面呈直径3.7厘米的圆形,右上缘受外力撞击稍损微向内凹,印文为汉文篆书'氏之宝'四字,且为蟠条法铸造。

  • 标签: 私印 印文 九叠篆 白草洼 八思巴文 外力撞击
  • 简介:硬分币:即日前流通于市的壹分、贰分、伍分面值的铝质硬分币。其铸造始于1959年,止于1992年,其中1965年至1970年铸造中断。这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硬币,流通的时间最长。如果按硬分币上的年份来分类,壹分币共发行了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合计72种,面值1.74元。

  • 标签: 硬币 收藏工作 硬分币 钱币市场 长城币 金银纪念币
  • 简介:佛教于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晋前的主要活动为译经,东晋出现佛教学派,标志中国佛教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研孕至唐,名僧辈出,开宗派,高潮迭起,天台、三论、唯识、华严、净土、禅、律、密八宗风行,盛极一时;唐代后期,禅宗之南宗异军突起,席卷南北,几乎垄断了佛坛.此后,禅宗、净土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以至欧美,至今影响很大.

  • 标签: 佛教丛林 创派 开宗创
  • 简介:渠县王家坪铭阙,是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西晋,位于渠县青神弓坪六村境内的王家坪,距县城约30公里。历经风雨,该阙保存状况极差。阙体向西南方向大幅度倾斜,主阙阙顶及子阙被毁,现存构件风化严重。经四川省文物局批准,1998年3至4月,对王家坪铭阙进行了维修。

  • 标签: 渠县 无铭阙 维修工程 中国 四川 文物保护
  • 简介:玉田县出土董卓字小钱1991年7月下旬玉田县供销社在旧城鼓楼南街路东建楼挖地槽时,工人王士林等于五米多深的熟土与接近生沙土地层土坑中,发现一枚正反面无文内外廓的小钱,直径为1.35、穿径0.15、厚0.04厘米,重0.5克,因在干燥沙层腐蚀的...

  • 标签: 玉田县 丁福保 古钱币 实物证据 地层土 货泉
  • 简介:众所周知,竖立于陕西唐乾陵司马道东侧的"无字碑"乃为武则天所立。但由于此碑字,加之后世史书详细记载,故此碑是何人所立、何时所立,均无确切答案。当然更因"无字碑"文字而无内容可叙,后世的推测即成据之辞。故而,我们亦无法从文字内容去解读"无字碑"的复杂内涵,"无字碑"迄今仍为未解之谜。然而,"无字碑"庞大的体量,超高的尺寸,至今仍然清晰明确的纹饰,以及超越当时制度规定的碑刻形制,密码般地保留了大量历史信息。于此,本文通过对"无字碑"的形制与当时碑碣制度的比较,及其现存各种纹饰的考证研讨,解读"无字碑"所蕴含的复杂的政治、社会及历史内容,由此,意蕴鲜明丰富的"无字碑"就再也不能以字而简单衡之了。

  • 标签: 武则天 无字碑 碑碣制度 形制 纹饰
  • 简介:2015年,河南省沁阳市沁园路北段出土一方明代墓志。墓主冯世昌祖籍山东巨野,始祖冯珐因武功升任南京豹韬卫水军所正千户,二世祖冯胜袭位,于正统八年改授郑藩卫司仪卫正,随郑藩王至怀庆府安家落户。之后,高祖冯宣、曾祖冯忠、祖父冯继祖、父冯汝迁袭职。墓主冯世昌生于正德十三年六月二日,卒于万历八年三月二日。嘉靖二十四年袭职。二十九年,郑恭王朱厚烷因向世宗朱厚熄上书建言被削爵禁锢凤阳,世昌也因此被发配边境地区的卫所充军。隆庆元年,穆宗朱载壁即位,朱厚烷复爵还国,世昌恢复卫正之职。志文详细记录了冯世昌的家世、生平和郑藩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了解和研究明代宗藩制度以及沁阳地方社会史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史书、方志起了印证、补充作用。

  • 标签: 明代郑藩仪卫正 冯世昌 墓志
  • 简介:<正>一、坐落位置、地理环境大石佛坐落在浚县城东南二里许的大伾山东崖,面向偏东南,目注黄河故渎。大石佛,古称大佛岩,俗称镇河将军,倚山凿就,与崖齐,实测22.9米,巍然坐于七丈的大佛楼内。“八丈佛爷七丈楼”,遐迩传奇。大佛楼,原为北魏时期建的七层高阁,隋、唐、后周均有重修。元末,毁于兵燹。现今的大佛楼为明代正统十年所建。

  • 标签: 天宁寺 北魏 后赵 黄河 时代特征 石勒
  • 简介:为克服古建筑木构件上地仗层彩绘保护的两个技术难点;彩绘加固,以防颜料脱落;防止彩绘表面易发黑,影响彩绘的色泽.本工作以常熟彩衣堂彩绘保护实例,采用先封堵木材中的纤维孔隙,再用改进的B-72配方(在配方中,加入了紫外线吸收剂,木材中油溶性成分固定剂PM-1,抗静电剂,防污剂SL等)进行化学加固处理,较好地克服了上述技术难点,为古建筑木构件上地仗层彩绘的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 标签: 彩绘保护 颜料 彩衣堂 古建筑保护
  • 简介:2000年6月,芦山县在旧城改造挖地基时,在芦山县城姜城遗址(现芦山县博物馆侧),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和一具造型特殊、体形庞大的头石兽。为了搞清楚该遗址的内容,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派员领队,在雅安市、芦山县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终于揭示了该遗址为一东汉末期至三国蜀汉末期的古城城门遗址。

  • 标签: 古代遗址 东汉 文物考古 城门 发掘 蜀汉
  • 简介:其佩的三幅指画张献哲(山西省博物馆)其佩(公元1660一1734年),字韦之,号且园,又号南村。原籍辽宁铁岭人,生于江西建昌,曾任宿州知州、四川按察使,至刑部右侍郎。他自幼酷爱绘画,八岁学画,后弃笔用指作画,名震画坛。后继者较多,并形成一个新的画...

  • 标签: 高其佩 山西省博物馆 刑部右侍郎 辽宁铁岭 建昌 松鹰图
  • 简介:青铜柄足小方壶是春秋赵卿墓出土的晋国青铜器中的精品。赵卿墓柄足方壶,口径4.4、腹径8.9、柄足12.8、通27.8厘米(图一、图二)。器表有一层黑褐色涂料,经研究这些涂料是石英、长石、褐铁矿、孔雀石等矿物的混合物。将其填充在网格和花纹之间的凹处,使整个器物呈现一种镶嵌艺术效果。

  • 标签: 艺术效果 青铜器 混合物 孔雀石 涂料 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