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浪郡是汉的殖民地。因其墓制、文物等都是中国汉代的,所以虽然在我国境内,但在考古学或美术史上应该除外,这是笔者的想法。但浪郡的文化实质上对我国初期铁器时代或原三国文化有很大影响,当然对于以后的三国时代文化也有很大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没有对浪文化的理解和知识,就不能希望对我国考古学有正确的理解,这样说并不过分。基于这样的观点,把重点放在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关联上,以此对浪文化进行概述似乎十分必要。

  • 标签: 乐浪郡 墓制 朝鲜 文物考古 三国时期
  • 简介:2003至2004年大同市在城区东门外御河动工兴建大同生态园,在施工现场发现大量石质桥梁构件,包括华表、栏板、望柱、涵洞,大量青石条、青石板等,另发现石兽2头、铁兽3头、柱头圆雕残小石狮1个、刻神兽头部的石质构件1个。经考释文献可以初步确定,此处乃兴桥故址,所出土文物为兴桥遗物。

  • 标签: 大同市 施工现场 出土文物 生态园 兴云桥
  • 简介:<正>楚音乐艺术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楚音乐文物的发现,既开阔了人们认识楚艺术的眼界,更为全面研究楚音乐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开辟了新领域。本文拟利用近年笔者所辑散见不同书籍、报刊上发表的音乐文物资料,结合对其中部分材料考察、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已知出土楚音乐文物自身客观变化规律的综合分析,探讨楚音乐文化演进的历程及其具体表现。

  • 标签: 公元前 楚文化 侧鼓音 正鼓音 出土乐器 金石
  • 简介:辽散来自于中原地区,但又增加了许多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内容,倍受辽人喜爱,被列为宫廷四部之一,在辽境内普及面甚广,朝野皆行,雅俗共赏,从众多考古发掘的辽墓壁画资料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 标签: 地方特色 民族风格 辽国 散乐 宫廷四部乐
  • 简介:唐代文化的成就堪称无与伦比,以音乐而论,其气象万千的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与转折点,它的音乐美学思想亦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唐代艺中饱含的美学思想不单由音乐自身来表达,很多辅助性的表达方式更为音乐直击人们的灵魂大开方便之门,使得人们超然“出世”。

  • 标签: 唐代 音乐 美学 儒家 移情
  • 简介:武威,丝路重镇,五凉古都,大夏辅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蕴育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名胜古迹遍布城乡。历代以来。仅就文人墨客遗留在武威大地的匾牌。其数量之众多、历史之久远、雕饰之精美、书法之绝伦。足可证明武威文化发达、人才济济、群星灿烂、“辉增西垣”之胜景。在众多的牌匾里,

  • 标签: 武威 牌匾 大云寺 钟楼 地理位置 名胜古迹
  • 简介:<正>江油市东北25公里处的窦圌山岩寺,是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既是蜀中的重要文物,又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区。一、概述窦圌山原名圌山。因其山形上小下大像盛谷的囤子而得名。相传唐代彰明县(今江油市)主薄窦子明,羡圌山清奇幽秀,弃官隐居修道,羽化飞升。于是有仙则名。故名为窦圌山。窦圌山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68公里,面积4.7平方公里。海拔1140

  • 标签: 云岩 江油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区 唐代 重建
  • 简介:一、概述及说明青海都柳湾遗址位于湟水中游北岸.自1974年至1986年共发掘史前时期墓葬1732座.由于《青海柳湾——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①(以下简称《柳湾》)出版时间早,而且仅收录了1974~1978年发掘的1500座墓葬.其中,有符号的陶器至少679件,出自226座墓②.1978年以后发掘的M1501-M1732也出有一批带符号的陶器,但资料尚未公布.

  • 标签: 乐都柳湾 墓地彩绘 彩绘符号
  • 简介:1942年,青海省乐都县出土东汉晚期《赵宽墓碑》,兼具书法艺术和史料多重价值,它详细记述了墓主赵宽籍贯、家族世系及迁徙任职情况,为补正西汉以来赵充国家族世系和研究中古金城赵氏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在充分梳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移录碑文并作校勘,对学界仍存争议的赵充国家族世系、立碑者是谁等问题再作申论,并分析东汉中后期金城赵氏籍贯郡望形成与其家族文化内涵转变问题。有关金城赵氏起源与籍贯郡望成立,虽然能追溯至西汉赵充国屯田湟中、迁徙令居,但墓主赵宽才是真正促成赵氏脱离天水故地而著籍金城的关键人物,他在流亡关中冯翊时修习儒家经典,从而实现家族"由武入文"历史转折,为此后金城赵氏发展奠定基础。

  • 标签: 东汉中后期 《赵宽墓碑》 金城赵氏 家族起源 籍贯郡望 文化特质
  • 简介:1925年,李劼人先生为了降低报纸售价、普及新闻、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研究真实学术、提高国民素质、拯救民族危亡,邀约了《川报》创始人宋师度、“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乐山实业界著名人士陈宛溪等人,创办了“万基造纸公司”,1926年改为“嘉纸厂”。抗战时期,嘉纸厂的产品满足了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新闻用纸和教科用纸的需要。纸厂的部分利润支持了共产党主持的抗敌文协的经费开支,支持了共产党主办的刊物《笔阵》,支持了共产党创办的桂溪中学,资助了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的贫病作家。

  • 标签: 共产党 支持 新思想 团结 民生公司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