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中叶,民族歌剧是我国歌剧艺术中的主要类型,曾诞生过大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经典剧目。进入21世纪,如何把握好歌剧的"民族化道路"和紧扣时代的"当代意识",是摆在每位歌剧创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本文以江西省创排的歌剧《回家》为例,细致剖析其在"民族化道路"上的可贵探索;从题材选择、音乐创作、戏剧结构、舞台呈现等7个方面系统总结归纳该剧在体现创新和"当代意识"上的主要艺术特质,以期为当前全国歌剧创作的学术研究和未来中国歌剧发展道路探析,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

  • 标签: 民族歌剧《回家》 艺术创新 当代意识
  • 简介: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以《电影月刊》为代表的一些亲国民政府的电影文人曾发起了一场关于建设民族主义电影理论的探讨。该理论延续了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思想精神,一方面将理论重心置于对低俗投机的商业娱乐电影的批评上,另一方面由于仰赖对“他者/西方”电影的镜式想鑽来建构本土电影的民族性,忽视了本土的文艺形式与美学传统,使该理论丧失了广泛接受的现实土壤。其鼓吹大而化之的民族主义认同来掩饰激烈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政治倾向也受到了左翼电彫理论工作者的激烈批评。

  • 标签: 中国早期电影 民族主义 民族性《电影月刊》
  • 简介:本论文以“十七年”时期中国内地生产的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从民族主义和族裔理论的视角,对这批影片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重新找寻电影和所处的文化秩序的关系。文章认为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出现的原因是“团结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需要,在形式与风格上的连贯突显了这批电影中的一整套“少数民族话语”。

  • 标签: 十七年 少数民族电影 身份 民族 族裔
  • 简介:我的影片总是通过一种幻觉展开的。这种幻觉就是对乱伦的幻想。在这种幻觉里,我尤如一个玩火的孩子,因为乱伦是世界性的禁区,可是最后却发现这个禁区实际并不存在。通过我的《1900年》,我感到了某种满足,因为影片体现了处处需要政治这一点,也使意共贝林格提出的乌托邦式《历史性妥协》得到了具体表现。

  • 标签: 潜意识 力量 幻觉 世界性 历史性 乌托邦
  • 简介:<正>回顾建国38年来的电影,总的感到,我们电影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艰苦工作,共摄制了近百部民族影片,其中有的作品荣获国际奖;同时培养出一批兄弟民族的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不仅为我国影坛的百花园增添了特殊的光彩,而且大大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这些影片与绚丽多彩的兄弟民族生活的丰富性相比较仍然是很逊色的。自建国以来,共生产故事片1475部(截止于1986年),其中民族影片只有90部,占总数的6%。另一方

  • 标签: 民族题材 民族感情 兄弟民族 民族特色 民族性格 影片
  • 简介:(一)近两三年来,影视艺术理论界对影视艺术的民族化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人们在各抒己见中,分歧十分明显。但大部分同志认为,影视艺术的民族化现象是存在着的。我以为对它的认识还需从对民族概念的认识谈起。一位相当有权威的同志在谈民族问题时曾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其表现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 标签: 民族化问题 影视艺术 民族概念 共同语言 民族问题 共同地域
  • 简介:策划,时下是一个时髦的词。在我的印象中,这个词首先是在电视中“火”起来的,在电视剧中尤其显得风光耀眼,之后,才逐渐火起来,频频出现于大众媒体及商业活动中。在新闻出版、影视业的编辑业务中,现在策划已成为一种职业或职能的称呼,这种现象就不能不引起学术研究上的注意,本文拟从编辑的角度谈谈策划,尝试将策划意识引入现代编辑学中。

  • 标签: 现代编辑 策划意识 新闻出版 大众媒体 学术研究 尝试
  • 简介:《白银帝国》描写的是堪称清代“金融帝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元”两代之间的传承故事以及缠绵悱恻的三角恋情。这是姚树华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改编自成一的历史小说《白银谷》。从《白银谷》到《白银帝国》的改鳊策略及女性形象塑造中,我们看到了姚树华作为新兴女性导演的女性意识

  • 标签: 《白银谷》 女性意识 帝国 女性形象塑造 女性导演 山西票号
  • 简介:<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作为喜剧片的审美观念,更是随着时代而推移的。因此,喜剧片自电影开创期的《水浇园丁》开始,就是一种更属于时代的影片样式。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早期卓别林的喜剧片,已经不怎么吸引当今的观众;为什么《喜盈门》,国外观众就不怎么理解。既然不明白喜剧在讽喻什么,又怎能发笑呢?相反,我们看《芙蓉镇》,重温文革时期流行的语言,

  • 标签: 喜剧片 喜剧电影 新时期 悲喜剧 文革时期 影片
  • 简介:<正>电影意识流将影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传达于观众的视听,然而并非所有表现心理的镜头皆属意识流。意识流成为艺术语言,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分析:意识是流程,而流程又具不同水平,有在意志控制下围绕专题推理演进的“意志思维”,也有在意志松懈下散记的,因而也是随意零乱的“自由联想”。在

  • 标签: 意识流电影 自由联想 心理活动 意识活动 思维活动 心理描写
  • 简介:原创民族歌剧《回家》是江西省宣传文化系统重点组织创作,是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转企改制后精心打造的首部民族歌剧,也是江西省65年来原创的首部完整歌剧,上演后广受好评。先后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江西省第五届艺术节"玉茗花"大奖,导演一等奖,音乐一等奖,主演罗旺篼、罗母、老长官、文竹、玉娇分别获演员一等奖。

  • 标签: 民族歌剧 《回家》 精神文明建设 转企改制 歌舞剧院 梅盛林
  • 简介:引言关于"民族电影"的种种问题完全可以看作是有关一个更基本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分,这就是:民族可以理解为一个传播的空间.我之所以在这里重提这个早已有之的见解,因为它恰恰是当前电影研究论争中推理的依据.

  • 标签: 民族电影 电影研究 好莱坞 社会传播 见解 实用
  • 简介:当我们刚刚跨入九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时候,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通过一周的工作,会议已于昨天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制片厂厂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第一次一起坐在会议桌旁讨论怎样进一步振兴我国电影事业、端正创作思想问题。会议开得既严肃紧凑又生动活泼,我们祝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国家曾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政治风波,广大电影工作者和亿万人民群众一道也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我国电影艺术家在板其困难的条件下拍出了几部史诗性巨片,引起了轰动效应;数十部向建国四十周年献礼的影片,使我国影坛呈现出勃勃生机。它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稳定社会、稳定人心、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观众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 标签: 电影工作者 电影艺术家 电影制片厂 电影事业 巨片 电影发行放映
  • 简介:少数民族电影和电影人是中国电影的宝贵财富,从建国初期的《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到改革开放以后的《黑骏马》《东归英雄传》,再到跨入新世纪之后的《静静的嘛呢石》《花腰新娘》《圣地额济纳》《康定情歌》等,一大批这样的少数民族电影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中国电影的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

  • 标签: 中国电影 民族电影 少数民族 电影发展 电影工作 电影事业
  • 简介:歌剧《回家》在民族化方面作出了成功探索。展现人物情感时,运用了戏曲抒情性的表达方式,通过状物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表演上巧妙化用戏曲的程式动作,歌舞化的肢体语言有机融入其中,描景、抒情、写人浑然一体。在舞台呈现和场景表现上,较多借鉴戏曲的舞台处理方式,对舞台时空进行多重空间处理,转换自由,衔接自然,简洁流畅。

  • 标签: 民族化 抒情性 程式性 多重空间
  • 简介:<正>1979——1986年电影的新时期,从本体论角度看,其觉醒的突出表现是造型意识已相当普遍地深入到我国电影的机体里。造型能力、造型观念的当代发展与演化,初步完成了新时期电影的一次整体性的更新换代。然而,电影声音没有换代,它没能与电影造型同步提高,尚未达到当代的觉醒。在讨论会上,黄健中谈几年来我国电影录音的巨大发展,可以同国外电影相比,我看未必。除极少数优秀影片外,我们电影的声音质量基本还是停留在六十年代的声音文化的水准上。

  • 标签: 呼唤导演 声音意识 导演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