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戏曲之所以有“新编”,在于戏曲历史发展进程长期的观演交流中所形成的艺术特质:戏曲新编不仅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及舞台处理等方面显示出其艺术思维的模式与艺术表现的惯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其所应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艺术品格的追求及其审美价值的取向。从而,本文需要进一步探究和总结的是:戏曲新编究竟隐含着怎样的文化矛盾,以及在20世纪以来戏曲新编的艺术实践中有着怎样的体现?

  • 标签: 戏曲“新编” 文化矛盾 历史语境 价值取向 艺术立场
  • 简介:音乐哲学是新近出现的学科名称,与现有的音乐美学相比,在学科概念和性质等方面多有争议。二者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具有各自独立的内涵和外延特征,还在于各自独立的学科存在价值。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美学 音乐观念 审美观念
  • 简介:蜇伏十年.余华甫一出现,一部《兄弟》便引得文化圈哗然一片。《兄弟》是一部定位于传统与主流的小说,一如它才华横溢的作者一般。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主流的作家.他的小说却销量过百万跻身于畅销行列.这就很理所当然地引出了“畅销”与”传统”之间的矛盾关系。传统文学是庄重而发人深醒、孤单而寂寞的,他应该像学富五车、为世人所景仰却言行低调的高级教师,而非日进斗金、广为流传、频频曝光的如同明星般的畅销小说。但是《兄弟》偏偏就触了这个主流不促销、促销不经典的底线。当我与某人在傍晚穿过那条两边栽满法式梧桐的安福路时,我亦是带着究竟“畅销”还是”传统”的疑惑坐在话剧《兄弟》的观众席间。

  • 标签: 《兄弟》 矛盾关系 畅销小说 传统文学 高级教师 文化圈
  • 简介:田汉是伟大的,又是矛盾的、复杂的。在田汉的一生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二元”的矛盾。他正是在“二元”的矛盾中,不断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田汉的“二元”矛盾,集中在“灵”与“肉”的冲突上。“灵”“肉”冲突,几乎困扰了他的一生。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复...

  • 标签: “二元” 《关汉卿》 完善自我 新浪漫主义 戏剧创作 假自我
  • 简介:喜剧性矛盾最基本的结构特征在于它的自我“背反性”,构成喜剧性矛盾的两种因素相互背离、南辕北辙、恰成反对,因而形成一种自我拆解的离心力。由此出发,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角度,阐明了这种“背反性”矛盾的结构形态及其发展变异:1.由“假象与本质背反”到“自我与本我背反”;2.由“自我言行背反”到“灵与肉的背反”;3.由“行为与目的背反”到“悖论性的生存”;4.由“效果与动机背反”到“历史的嘲讽”。

  • 标签: 喜剧性矛盾 背反性结构形态 变异
  • 简介:在演员的基础训练阶段同时进行观察生活(练习),破坏了基础训练的有机程序,观察生活应放到高年级,结合人物的创造来进行训练———这是一些教师对低年级把观察生活作为教学内容之一与基础训练并进的看法;观察生活模拟训练的内容,在人物创造阶段方进入训练,已为时过...

  • 标签: 观察生活 基础训练 人物形象 元素教学 矛盾统一 观察的人
  • 简介:中国古代地域辽阔、山隔水阻,交通不发达,加之曾有长期分裂的局面,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气质、性情、语言和审美习惯,也造成了文学上的地域风格。汤显祖已注意到自然环境与创作主体的影响关系,南北的不同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他特别注意江西与吴地域的不同文化风格和文学主张。虽然,江左和江右都属中国的南方,明朝文化的中心,多出文化名士的地方,但是不同的自然环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心态,从而产生了相异的文学风格。

  • 标签: 汤显祖 文学风格 文学主张 创作主体 文人 地域
  • 简介:彼得·布鲁克在1968年写作的《空的空间》中将戏剧分为僵化的戏剧、神圣的戏剧、粗俗的戏剧、直觉的戏剧等四类,并分别对这四种类型加以叙述,发表自己对戏剧的认识。在本文中,笔者着重从僵化的戏剧这一角度对戏剧这一艺术样式进行再认识,并加以哲学思考。

  • 标签: 空白 欺骗性 风格 摩诃婆罗多
  • 简介:综合性的艺术课程超越了传统分科的界限而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精神,不仅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开始交叉和融合,艺术创造、表演、欣赏以及艺术批评、艺术史以及艺术美学各领域之间,甚至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都在综合艺术课程中建立了联系、沟通、融合和交叉整合。本文从哲学方面探索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

  • 标签: 艺术课程综合生态性全面性持续性
  • 简介:“情”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范畴之一。与西方哲学侧重形而上的理论追求不同,中国哲学更主要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关注的是人生存。而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情感则是其基本的属性。对于情感问题的关注,是中国哲学的重点所在,传统中国哲学对于情感的问题作了非常详细的探讨,涉及情感的本源、发生、内涵以及意义、价值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从中国哲学基本文献出发。对“情”的问题做一番梳理,以重新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情”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本源 发生 内涵
  • 简介:于润洋先生所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茵加尔顿的现象学音乐哲学观的思想渊源。他的哲学思想源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口号是:"面向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应该尽量排除一切未经考察和验证过的假设、前提和先入之见,独立地、忠实地从事物最初的始源去陈述所要研究的事物。

  • 标签: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 现象学哲学 哲学观 声乐学习 观照 思想渊源
  • 简介:从全球文学史和世界戏剧史的辽阔星空来看,莎士比亚是最引人注目的星座之一,代表作《哈姆雷特》更是闪烁着永恒历史光辉的文学经典。莎翁在剧中阐述了自己一贯的创作主题:政治与人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和理想以及生存和死亡的古老哲学命题。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世界文学史上堪称经典的悲剧人物形象哈姆雷特。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哈姆雷特》都像一个无尽的文学宝藏,待后人细细挖掘。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创造出了一个'人'的概念。更进一步

  • 标签: 哈姆雷特戏剧 哲学概念 完整哲学
  • 简介:科学技术的提高、使用与流行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回顾我国的文明进步历程,能够看到科技与哲学两者之间是有着密切关联的,科技自动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环境,同时也对哲学观念有着相当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哲学两者之间相互的关联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现代科学技术 哲学 观念 影响
  • 简介:"后戏剧剧场"概念由德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提出,它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新剧场的审美逻辑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构建。"后戏剧剧场"的审美逻辑与后现代哲学精神相互之间存在同源共生的关系。"后戏剧剧场"的理论构建资源主要来自法国后现代理论,雷曼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剧场实践归纳出完整的体系。本文分别从后戏剧剧场的发生背景与命名,后戏剧剧场的核心理念,以及对后戏剧剧场的批判性反思等三个方面讨论其与后现代理论之间的关联,从而进一步考察剧场实践与理论构建之间的复杂关系。

  • 标签: 后戏剧剧场 雷曼 文本
  • 简介:<正>黑格尔曾经说过:“法国人最不会了解莎士比亚,当他们修改莎士比亚的作品时,他们所删削去的正是我们德国人最爱好的部分”。泰纳这篇文章一开头也说:“我要论述的是一个为所有法国式的分析头脑和推理头脑所迷惑不解的非凡心灵”。这里

  • 标签: 莎士比亚 朱丽叶 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 法国式 爱情
  • 简介:<正>正如总体的戏曲衍生出无数戏曲剧种,总体的话剧演化出通俗话剧、方言话剧一样,这几年来话剧艺术又产生了新的分化趋势。以《搭错车》为先导,其余一批剧目为后续,呈现出一种边缘戏剧发展的新势头;话剧新种群的雏形已露出了端倪。这种话剧艺术的新衍生物很难用传统意义上的话剧特点来规范,而目前又还不能简单地在前面加上一个或几个限定词,其发展走向还有些不固定性。因此X话剧这个新词就适应此种情势

  • 标签: 话剧艺术 新探索 音乐剧 限定词 戏剧发展 流行歌曲
  • 简介:案目产生于近代茶园剧场,是以接待观众、收取费用为主要职能的剧场工作人员,案目制即以案目为媒介的戏园营销模式,它本身是中国传统戏剧走向职业化、市场化的产物。从茶园时代进入到舞台时代,案目制饱受诟病,其原因不在于案目素质低下,而在于这种营销模式未能适应从熟人社会、身份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契约社会的转变,从为少数人提供服务到为大众市场提供消费品的转变。案目制的难以取消,也是因为案目和戏园之间存在基于熟人社会人情关系的产权与经营权不分、权利与责任不明的状态。

  • 标签: 案目制 茶园剧场 新式舞台
  • 简介:角儿制在近代取代脚色制。成为京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角儿制推动了名角儿的独创性,促成了近代京剧艺术的繁荣。但是,如果各脚色间得不到有效的协调平衡,容易使戏剧艺术流为“技艺”的卖弄。1949年后,角儿制基本上被导演制替代了,但其基本精神得以保留。

  • 标签: 京剧 京班 角儿制 脚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