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正>民歌,是表达人民生命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群众唱出的与自身命运、生活、劳动紧密相联的“心之声”。一首民歌,无论或长或短,都具有那种“以运动着的乐音表现客观事物的动力结构”,又有着文学范畴的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歌词语言。音乐和语言相结合,构成歌调,通过人的演唱,成为“空间运动、时间行进”的歌唱艺术。欣赏民歌,不是用人的视觉得到外在的实体形象,而是凭借人的听觉——耳朵的接收,引起

  • 标签: 意象思维 民歌 思维活动 人类情感 相结合 语言
  • 简介:为教学需要,笔者在近几年来对某些国家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接触。其间,感受到在东方部分古典音乐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旋律现象,即:常用某些特性旋律音调作为基础进行变奏。这种特性旋律及其变奏,在中国称作声腔、曲牌、主腔、腔韵,在日本称为型,在印度称为拉格,伊...

  • 标签: 类型化 古典音乐 福建南音 旋律型 调式音阶 即兴演奏
  • 简介:钢琴音乐作品的织体写法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单声型的陈述,无论在和声、调性、节奏、层次、色彩等方面,也随着时代、流派、风格等的不同,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本文仅就这方面的问题,对常见的陈述类型、表现功能两方面进行初探,供读者参考。(一)陈述类型基本形态:这类织体可能是单线条的,也可能是多线条单层次的,其中包含八度或双八

  • 标签: 单声 主部 琶音 表现功能 五度 多调性
  • 简介: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HeinrichBesseler,1900—1969)的听赏类型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内容,是以欧洲的音乐历史发展为背景的。它探讨了从文艺复兴的16世纪到浪漫主义的19世纪音乐风格的变化,和与之相对应形成的不同的音乐听赏方式。音乐与听众关系类型论是音乐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分类理论。贝塞勒首先提出了“交际音乐”和“表演音乐”的分类,之后德国音乐学家康拉德·尼曼(KonradNiemann)又补充了“转播音乐”的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大致概括了西方音乐历史上音乐与听众关系的不同状态,它的理论意义是使人们更全面历史地理解音乐的不同社会存在状态,而不应总是局限于我们今天熟悉的“表演音乐”类型的音乐。这种建构于西方音乐上的类型的理论,对于整个音乐学也具有理论意义。

  • 标签: 音乐社会学 音乐听赏类型 音乐与听众关系类型 “交际音乐” “表演音乐” “转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