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正>灰姑娘情结使得苔丝期望通过嫁给富人来改变自己及家人的经济状况。但由于过于现实的婚姻观与不同阶层的道德观冲突导致了苔丝人生的悲剧性结束。引入从社会制度与结构转型、宿命论、女权主义及苔丝性格缺点等视角来分析托马斯·哈代名著《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剧,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社会制度与结构转型论过于意识形态化,而且小说中苔丝与克莱尔堕入情网的泰博特草(Talbothays)奶牛场,正是因靠近近代工业化象征的铁路才做大。女权主义分析则将人

  • 标签: 苔丝 理性解读 托马斯·哈代 莱克 女权主义 维多利亚时代
  • 简介:悲剧在西方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形式"、"皇冠",它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映,一种文化的属性、高度及价值可以通过悲剧反映出来。西方悲剧悲剧理论都是极其丰富深刻的,"中国无悲剧"的说法便隐含着某种倾向性,有关中国悲剧的争论乃是极其重大的学术问题。深入到本质层面对悲剧重新进行定义,才能正确揭示中国悲剧的类型、特质、属性、价值等,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 标签: 中国悲剧 本质层面 西方悲剧 申纯 《牡丹亭》 《窦娥冤》
  • 简介:在新时期有效发挥艺术悲剧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和谐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当前艺术悲剧的挖掘、创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对艺术悲剧加以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进一步分析艺术悲剧的本质、把握其基本特点和探究其价值,完善和丰富其知识,可以之来规范、指导和提升创作实践。

  • 标签: 艺术悲剧 悲剧价值 悲剧性
  • 简介:悲剧的出现,总是有着某种阶段性。这在东方和西方戏剧史上都是相同的。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即是中国悲剧发展史上的两个活动高潮时期。为什么悲剧活动会发生这种阶段性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以为,悲剧热潮的兴起,至少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本身提供悲剧素材的情况。通常由于现实社会大量的悲剧性事件和整个社会的悲剧性感受,刺痛了人们的神经,呼唤着悲剧,结果便是所谓“乱世出悲剧”。二是悲剧创作主体方面条件的具备状况。悲剧的要求通常首先来自下层民间,

  • 标签: 中国悲剧 原因初探 宋末元初 悲剧创作 杂剧创作 神仙道
  • 简介:斑斓褪尽的霓虹失去了光泽,整条街道被纯黑色定格。我的幸福搭上你离去的汽车,隐没它残缺可笑的轮廓。

  • 标签: 诗歌 《反色调》 中国 刘海荣
  • 简介:缺类现象是指某个文类或某些文类在这个国家或民族出现而在那个国家或民族阙如。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文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缺类现象的考察不仅关乎文学自身的诸多特点,还与一定的社会时代关系密切,牵涉面广,头绪复杂,所以长期以来,缺类现象在比较文学研究和文类学研究中一直

  • 标签: 回顾与反思 命题 比较文学研究 王国维 大团圆结局 中国悲剧
  • 简介:探寻每一个文明之源需要诉诸史前至文明之初的神话形成史。神话只是其文学的外在表达形式的一个方面,其背后的价值观和驱动力、运作机制才是决定性的,那就是支配神话想象和叙事的神话信仰和神话观念。

  • 标签: 中国古代神话 悲剧精神 中国古典 混沌 神话想象 形成史
  • 简介: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现象和流行音乐文化进行过尖锐的抨击,本文概略集中了其中一些批评言论.同时也注意到德国学者彼得·维克、美国学者富兰克·逖罗等人与其相反的言论.世界流行音乐大潮就在学者们的这种批评与批评中按自身的运行轨迹发展.

  • 标签: 批评 文化工业 大众音乐 流行音乐 爵士乐 摇滚乐
  • 简介:二、"样板戏"西皮唱腔基因解析京剧"样板戏"剧目中的西皮唱段及腔句数量不多,但比较杂乱。在《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磐石湾》之十个剧目的乐谱中,标名为"西皮"的唱段及腔句涉及三个剧目,四个唱段,而未加标记并夹插于正西皮唱腔中的西皮腔句则涉及四个剧目,六个唱段。此外,还有被某些理论家误解误析的西皮唱腔涉及三个剧目中的三个唱段。在此,拟通过基因解析加以甄别,并对其改革之方法、创新之理念试加评析。(一)《沙家浜》中的西皮腔句《沙家浜》中的西皮唱腔共两句。用于第四场智斗一折——刁德一、阿庆嫂、胡传魁三人对唱。该唱段由西皮摇板起腔,两句过后,转为正西皮。(例32)

  • 标签: “样板戏” 西皮 唱腔 解析 基因 京剧
  • 简介:引言宫音音主观念,在我国可谓由来已久。其居位之尊、影响之大,不仅立足于我国传统律学思维的经纬之交,乐学领域中的音阶、宫调理论乃至具体音调的形态表述,亦无不染着宫音这尊千手观音之印迹。尽管有关论说林林总总、角度各异,但真正将宫音推至中国乐

  • 标签: 五度相生律 宫音音主观念 乐律学 五音 音级 音程
  • 简介:作曲家刘振球先生创作的歌剧《从前有座山》是我国民族歌剧的一部经典之作。本文从三个方面即:戏剧与音乐结合的悲剧关:贯穿全剧,融会贯通的民族音乐气韵:戏曲元素的巧妙运用,对这部歌剧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歌剧《从前有座山》 刘振球 悲剧 民族
  • 简介:美是什么?美即人的情感与客观的对象的统一。悲剧之美是从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主体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情感。以儒道为主题建构起来的文化体系深刻的影响着中式悲剧,利用封建社会固有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去教化人们的行为。当然,中式悲剧之美在于主人公对于儒道思想不合理的观念的突破。因此,中式悲剧之美在于中式悲剧的抗争精神,中式悲剧真切地反映人类的呼声与愿望。本文以舞剧《长恨歌》为例来研究中式悲剧。文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面向现实,体现对民众的审美关怀。笔者希望通过对舞剧《长恨歌》的美学意蕴的分析,让读者对中国古典舞剧的审美特征有全新的认识,从而更加全面、正确地把握中式悲剧之美。

  • 标签: 《长恨歌》 舞剧 中式悲剧 审美
  • 简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是瓦格纳为表现其乐剧创作思想,不拘一格突破传统的音乐结构形式,并以特征鲜明的和声手法,从而对以后西欧的音乐创作形成强大影响的一个重要界碑。瓦氏在将和声手法推向浪漫主义高峰并将调性和声引向一个极限的同时,同样在音乐结构观念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 标签: 瓦格纳 特里斯坦 前奏曲 主导动机 结构 和声
  • 简介: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与重要遗产之一,也是古希腊社会与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悲剧中,音乐占有重要的成分与地位,悲剧作家本人也是作曲家。这种诗歌、戏剧、音乐、舞蹈融合的艺术观念对后世西方歌剧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文章结合希腊古典时期(尤其是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思想家有关悲剧的理论,对三位悲剧大师的代表性作品中音乐的使用状况及其功能进行初步述评,并试图对悲剧中的音乐实践与古典时代晚期音乐观念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

  • 标签: 古希腊悲剧 古典时期 音乐 音乐观念
  • 简介:作为文化中的一种音乐现象,很多人都以既定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少数”“民族”,那么在信息化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下,如何突破旧有思维发现新的事物,就要从既定的思维定义下解放出来,用新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才是当下社会人士去解释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

  • 标签: 民族 文化
  • 简介:悲剧性是许多艺术歌曲的重要艺术表现元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由于文化和审美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中的悲剧性表达有别于其他艺术歌曲。在演唱实践中,演唱者却常常存在对这一元素难以把握,或者过犹不及的现象。研究中国艺术歌曲中悲剧性情感体验与演唱表现的融合,不仅可以从理论上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意蕴、情感体验与表演、演唱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实践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红豆词》为例,探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悲剧性元素的表现方式。

  • 标签: 艺术歌曲 悲剧性 《红豆词》 情感表达 演唱表现
  • 简介:<正>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大团圆"是一种常见的情节模式,无论男女主人公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身陷多么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最终都可以化险为夷、实现其意愿,使戏剧呈现出欢快喜悦的气氛。对于这种虚幻的光明结局,人们称之为"大团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曾直斥之为"瞒和骗",这一模式也一直遭受诸多新式知识分子的诟病。至新中国"戏改"发动,"大团圆"再次成为引人关注的话题,其间充满了民间世俗伦理和政治意识形态等多种话语的纠结。

  • 标签: 戏曲舞台 政治意识形态 情节模式 蔡伯喈 男女主人公 《琵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