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传统木雕品类丰富多样,与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文化理想等紧密相连,传播广泛与运用古今,倍受人喜欢和敬慕。木雕艺术在历史积淀演变中,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性,主要表现为:和谐的自然美,象征的寓意美,灵动的表现美等。有力地彰显了木雕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 标签: 三峡传统木雕 艺术性 自然美 寓意美 表现美
  • 简介:<正>王义平先生,1919年生于广州。早年曾先后随我国老一辈著名音乐家马思聪、郑志声等人学习作曲,并向法国巴黎音乐学院A.Gallon教授(1891—1969)学习管弦乐法。在尔后半个世纪的音乐生涯中,历任广西艺术馆研究员,国立歌剧学校讲师,广东艺术专科学校、华南文艺学院、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及湖北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 标签: 创作风格 素描 三峡 音乐作品 标题音乐 音乐学院
  • 简介:黄帝祭祀的五个阶段和大类型/宁国梁、王安稳//文化研究(华夏文化)、-1998,(1)、-18~19傩与熊祭/曹路生//戏剧艺术、-1998,(1)、-57~62中国古代傩活化石——南丰乡傩/季晓燕//文史知识、-1998,(1)、-39~42"致中国的祭仪、音乐与戏剧及其社会环境学术研讨会"的贺信/钟敬文//随

  • 标签: 文化研究 民族艺术 民俗研究 仪式剧 戏剧艺术 社科版
  • 简介: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淄川县令张石年(嵋)离任,蒲松龄作《送别张明府》(诗首)、《悲喜十三谣》赠之。这位县令在淄川有'仁风善政'(见蒲松龄《上邑侯张石年(嵋)书》),因此,离任时有人'悲'、有人'喜',《悲喜十三谣》即以此立意。其中《端工(巫师)喜》谣云:

  • 标签: 巫戏 戏研究 蒲松龄巫
  • 简介: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浓厚的文化传统的民族,而巫术自古便与歌舞相伴而行。产生于原始宗教笼罩的社会生活土壤,发展于浓郁的风浸染之中的土家族歌舞艺术,自然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宗教学、文化学为视角,对土家族歌舞艺术的宗教文化意蕴和审美特质进行了阐释,并对促使其审美特质形成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析。

  • 标签: 土家族 原始宗教 道教 巫祀歌舞 审美特质 文化阐释
  • 简介:山西鼓乐文化历史久远,1980年,襄汾陶寺遗址中出土的天下第一鼓——鼍鼓,奠定了山西鼓文化的基石,千百年的传承,鼓乐文化在山西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发展至今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类别,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象化标示。本文通过鼓乐器在祭祀,战争以及礼乐的传承中的使用,具体而详实的阐释了山西鼓文化的精神内涵。

  • 标签: 鼓乐文化 祭祀神器 争战用途 礼乐传承
  • 简介: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白族“绕灵”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本文主要阐述了“绕灵”的表现形式、保护意义及措施,以便充分肯定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价值,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和保护。

  • 标签: 绕三灵 表现形式 价值
  • 简介:赫哲族现有人口4245人,是东北萨满信仰诸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于烨川、依兰、富锦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市郊等地。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嘎尔当屯至街律口村的称“那乃”,居勤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通用汉语文。

  • 标签: 赫哲族 萨满 音乐文化 乐器 中国 黑龙江省
  • 简介:就演出空间的认识而言,似乎今人与古人大不同,我们往往显得拘谨,而古人却远比我们开放。特别是西方镜框式舞台输入之后,它既在实际上几乎横扫了戏曲原来的面观甚至四面观的演出空间形态,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拘束了我们的手脚,重要的还可能局限了我们的思维,影响了我们对古代演出空间的探索,使得我们对演出空间的认知倒退了。这里我们使用'空间'这个词汇,而没有使用更为人们所熟悉的'剧场'、'舞台'等词语,原因在于'剧

  • 标签:
  • 简介:对音乐的文化功能(这是确定音乐的文化属性的最重要因素)的认识在历史上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大陆电视音乐传播出现价值观偏颇和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对音乐概念的证伪过程中,得出如下一些认识:首先,音乐并不是一种传讹已久的“听觉艺术”,而是从其诞生之日直到今天,它在多数情况下是视、听觉综合感知的,而其中的视觉信息对于音乐的表现与感知也是必要的。其次,音乐也不是某些人断言的“世界语言”,而是其“所指”由特定文化传统所规定的、类似语言体系中的“语种”或“方言”之类的特殊声音符号体系。第,不同文化传统对“音乐”这类现象有着不同的类概念,而且他们对这些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也由于其特殊文化传统的规定而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差异暗含着不同文化对于“音乐”这一事象进行认知和评价的不同本体观、功能观与价值观。第四,音乐的功用远不止于“审美”和“娱乐”,而首先是一种集中指向人类生存目的的多功能文化工具。第五,底层民众才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主要创造者。职业作曲家群体的出现,虽然部分替代了民众对音乐文化的集体创造,但作曲家的创造“蓝本”大多仍来自民间音乐这个积淀丰厚的资源,因此他们的创造带有浓郁的“改编”性质。第六,不同文化传统中的音乐,没有价值上的可比性。当代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西方音乐中心”的价值观及其实践(包括在电视传播中的实践),正在极大地损害着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深厚而宝贵的传统音乐资源,从而也损害着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风格多元化健康发展的前景。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对主义的音乐价值观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 标签: 音乐 艺术 文化属性 文化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类别在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的数量日渐增多,但从传统音乐本身的特殊性、个体性、群体性入手,切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还很有限。对传统音乐的这个特性的强调,目的在于避免因突出代表性而忽略多样性、丰富性,造成音乐标准化、单一化的后果。寄望今后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音乐丰富的区域特色与个人风格都应该拥有“代表”,每个区域选择的代表性传承人都应能最大程度地代表一个乐种的艺人群体。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的特性 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