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曹培伦,1981年生于山东,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获罗中立奖学金。罗中立奖学金为刚走出校门的曹培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机遇,更坚定了他继续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信心,而十年的生活与探索让曹培伦的创作和思考更加深入。褪去了学生时代的稚嫩,曹培伦对自我和世界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 标签: 学院版画 艺术道路 学生时代 奖学金 罗中立
  • 简介:在数字化环境下产生的新媒体艺术,使得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媒介的限制,逐渐同质化。在网络的帮助下,新媒体所体现出来的联结性与互动性的特点使得艺术家与参与者的身份界限逐渐模糊。艺术作品成为了众多思想的集合,形成了发散性的网状思维模式。同时,生物技术也逐渐步入艺术领域,展现出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趋势,或许会实现发生在意识之间的新的交流方式并发展出新的艺术形态。

  • 标签: 新媒体 数字化 联结性 互动性 意识/思维 生物技术
  • 简介:贰张光宇和很多中国当代画家一样,长时间怀有一个美好的夙愿:画壁画。因借宏大的墙,表述宏大的事,抒发宏大的情,营建宏大的境。近代中国的长期动乱中一直不得机宜,只能抑存在心。终于在他辞世以后,1979年,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出世,这是他的伙伴和学生们的一个了不起的建树。《哪吒闹海》《森林之歌》《白蛇传》《巴山蜀水》等十几幅新作,表达了他们对于世界、

  • 标签: 光华路学派 张光宇光华路
  • 简介:在美术学院纷纷将毕业展打造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品牌之时,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活动已举办至第十二个年头,较早地开肩了这种开放的毕业展形式。本期《当代美术家》邀请四川美术学院张杰副院长畅谈“开放的六月”活动的缘起和影响。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当下美术教育而临的问题与意义……

  • 标签: 开放的六月 毕业展 美术教育
  • 简介:1950年代始,雨花台成了革命英烈的一种象征,具有非常特殊的革命怀想与历史记忆,在南京地区拥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南京风景的雨花台,逐渐成为傅抱石关注的绘画题材。1956年的雨花台写生较多地呈现出自然主义的倾向,尽管也有明确的政治意味,但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使笔墨语言表现力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后来,在日益泛政治化的社会氛围中,作为革命纪念地的雨花台景观在意识形态的强大作用力下形成了超乎个人意志之上的统一的创作规范,以一种宽博、高大、雄伟的画面格局,创造了一种浓郁、繁盛、谨严的审美风格,比较成功地完成了从一般风景向一种特定山水,表现出一种与革命纪念地相吻合的庄严崇高的特定意境,实现了视觉语言、文化结构、审美趣味与时代题材的有机融合。所以,傅抱石的"雨花台图系列"不仅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而且生动见证了绘画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 标签: 傅抱石 雨花台 图式趣味 政治意涵 创作状态 风格变迁
  • 简介:王逊(1915-1969)是美术史论家、新中国美术史教育的奠基人。王逊的美学思想主要是来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美学传统而又有所拓展,并在近于马赫主义的实在论的基础上,试图用主体的创造性来调和"艺术"的形式论和内质论,且呈现出由前期强调"美的理想性"后期重视"现实主义"的思想轨迹;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王逊很早就受到左翼思潮的熏染,但其美学思想中的"现实主义"与曾经盛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似同实异。对王逊美学思想及其内在逻辑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王逊的整体学术成就和贡献,而且可以与20世纪中国美学及相关学术的发展历程相互印证。

  • 标签: 王逊 美学 理想性 现实主义 实在论 马赫主义
  • 简介:风景画是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母题,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纪在庞贝古城的壁画中出现的具有装饰性的表现田园风光内容的作品。经历了尼德兰艺术、印象派艺术等漫长的历史发展,“风景写生”的重点绝不是复制和再现自然景观和物象形态,而是呈现艺术家观察和思考的方法。作者以刘影的艺术为例,阐述了风景绘画中的表达之美。

  • 标签: 风景绘画 表达 社会微景观
  • 简介:原始图式及其造型活动在辅助人类记事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通过音节1语言的图符演绎,形成"共同识别"的视觉图式或字符。另一方面,当原始群落图式转化为一种音节化视觉字符时,人类祖先基于群落生存而产生的功能性图式,实际上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原始群落图式的功能、意义等,提供了基于直觉思维而产生的图式经验及其样式。本文试图通过直觉图式的源头梳理,还原"美术"一词的原初定义,并针对当下美术高考、学院教育等不断遭遇"造型标准"制约的现象提出质疑,以改变那种无视创新发展需求、试图"以偏概全"的美术教育定式。

  • 标签: 直觉思维 图式 知识点 个性意识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家驻留项目,不仅是以艺术学院、艺术机构为主导的,艺术家集群效应带动艺术产业生态发展的商业运作,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对立。而面向青年艺术家的驻留计划在创作经验逐渐趋同、思维脱离生存维度的青年艺术生态之中,该如何在学院基础的驻留平台上,建设性地提升青年艺术家的人文素养,创造青年艺术的价值?

  • 标签: 驻留项目 青年艺术 艺术学院
  • 简介:20世纪初期美国的艺术批评和理论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对后来的艺术思潮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和思想家,最突出的是罗伯特·亨利和斯蒂格利茨,他们影响了一大批纽约艺术家和批评家,并形成了两个活动圈子。本文即以他们为重点,探讨美国早期前卫艺术思想的发展和对美国精神态度的自觉意识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他们批评思想的美学和哲学层面的系统总结——杜威《作为经验的艺术》。

  • 标签: 纽约 《艺术精神》 美国精神 《作为经验的艺术》
  • 简介:9月29日下午,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宣传部、校史室、中国画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胡一川研究室协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从武汉广州: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党委副书记李月,副院长吴卫光、王跃生,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李劲垫,胡一川先生家属胡川妮、胡珊妮,关山月先生家属关怡、陈章绩,黎雄才先生家属黎捷,

  • 标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展 武汉 中国画学院 党委副书记
  • 简介:碑派書法發展清末民初,已歷經了發展、成熟到演變的階段。沈曾植作爲碑派的傑出代表,其碑學觀延續包世臣的碑派思想,在技法與審美上都有所發展。碑帖結合的辯證書學觀,體現在其書學實踐中是講南派的碑帖與碑派書法石刻進行對應,達學習上的相輔相成。陸維釗的碑學觀並没有完全延續沈曾植,而是尊碑、尊唐,尊碑尊帖並舉,甚至認爲帖學水準的高低,直接决定碑學方面的深入的程度。陸維釗是繼承自包世臣、沈曾植以來碑帖互證的書學觀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碑學發展的常態化。

  • 标签: 南北互證 碑帖並舉 碑學觀 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