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科幻日益成为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票房收割机,然而以《地心引力》(2013)、《星际穿越》(2014)、《火星救援》(2015)为代表的"硬科幻"年度科幻太空,名义上"致敬"影史经典——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实则从内容到技术全面媚俗化:叙事逻辑方面内转后退,悖离了崇高美学传统;价值走向方面科技至上,表现出鲜明的科普化倾向;行业标准方面技术革新,强化电影院的不可替代性.究其实质,主要是迎合金融危机之后城市新兴中产阶级自我认同的需要,求得最大的资本市场收益,亦体现了电影作为热媒介对高清晰度的技术追求.

  • 标签: 科幻太空片 媚俗 崇高 科普化 热媒介
  • 简介:故宫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皇家宫殿,凝聚了近六百年的朝代变迁与人世沧桑。故宫题材纪录以北京故宫为表现对象,或表现故宫的建筑,或表现其文物,或表现与其紧密相关的人与事。从1950年至今,故宫题材纪录总共将近二十部。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纪录艺术手法的探索,故宫题材纪录片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 标签: 北京故宫 纪录片 题材 变迁 流转 中国文化史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与丝绸之路周边的沿线国家共绘"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的战略构想。20世纪80年代,中日便合拍了纪录《丝绸之路》。其后,丝绸之路纪录不断涌现,并出现不少精品佳作。近几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更是应时而生,创作多样。文章从"一带一路"纪录的缘起及发展、创作取向、传播趋向和多维价值四个层面,来探究丝绸之路纪录如何更好地凸显时代特性,并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与多元化的价值传播。

  • 标签: 全球化语境 丝绸之路 纪录片 创作趋向 国家形象
  • 简介:土家织锦承载着土家族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一直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传统土家织锦所用的织造工具是一种古老的木质斜织腰。斜织机是中国民间织锦史上的一种特殊机型,几年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组赴鄂西进行织机、织物产品及其织锦技艺的市场调查。在对鄂西来凤土家织锦研究所、土家织锦村的织布、斜织机、平织机、织机配件及核心技艺的研究分析上,得以正确了解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变迁和织锦产品市场化状况。

  • 标签: 鄂西 土家织锦机 织锦产品 民间调查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战略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故事备受国内外受众的关注与喜爱,如何完善、创新"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的叙事话语,即以怎样的技巧、策略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对增进海内外观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理解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近年来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而创作的几部纪录为研究文本,重点聚焦其在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叙述者、叙事时空、叙事结构方式等叙事话语层面所呈现的具体表现,并阐释形成其叙事话语的影响因素,探寻广大受众乐于接受的叙事话语规律与特征。

  • 标签: “一带一路” 纪录片 叙事话语 时代语境
  • 简介:国产青春电影大多都以票房和好评成高度反比的姿态活跃在中国电影史的舞台,笔者认为可以从叙事主体的角度出发,分为大叙事者——视觉化背后的暗隐叙述者(大影像师)以及次叙事主体(叙事中的叙述者)两个研究视点来讨论其叙事困境,即大叙述者的不合逻辑、浅薄和次叙事主体的扁平错乱。笔者既探讨优秀范例的艺术价值,也细致挖掘类型困境的规则性原因,以使当代国产青春突破叙事迷障、提升审美蕴藉性。

  • 标签: 国产青春电影 困境 叙事主体 浅薄 错乱
  • 简介:《荒野猎人》一经上映好评如潮,横扫奥斯卡重量级奖项。影片通过主人公格拉斯复仇之路的讲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对于历史上白人对印第安人的仇恨和矛盾予以冷静的审视,出现了白人的丑化和印第安部落神圣化描写,颠覆和解构了经典西部片中浓厚的种族偏见和文化歧视。本文通过对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历史的解读、种族关系的演变,探究电影《荒野猎人》之于传统西部影片在种族观念上的进步书写。

  • 标签: 《荒野猎人》 西部电影 解构 种族歧视
  • 简介:这是一组来自于荷兰莱顿大学中国学者发出的声音,这组声音直接指向由两位中国导演拍摄的纪录《中国梵高》(China'svanGogh)。然而令人深思的是,这组声音在批评的多元取向中透过了电影本身,其批评的声音不仅波及了中西美术史及其各自发生的文化背景,在社会学的意义上,也深度地思考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大都市打工筑梦的生存焦虑及他们的渴望。

  • 标签: 中国学者 纪录片 美术史 中西 原创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