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早在第一次乡村诗学展览尚未出炉之前,郭鸿蔚就已经蓄谋了它的续集。他在展示梁远苇作品的那堵假墙上开了一个暗门,在后面贴着真墙位置悄悄地种了一排爬山虎。这一看似无心插柳的举动,纯属艺术家的个人意愿所趋,将室外超常生命力的植物挪到室内,并为自己的视觉环境提供宝贵的绿色。这一行为同时也让观者有幸在第二次展览上看到了那些长得依依歪歪且颓废的常青藤。

  • 标签: 诗学 乡村 生长 个人意愿 视觉环境 爬山虎
  • 简介:行为艺术已经成了一个“热”词,由于这两年国内行为艺术家让人印象不佳的表现,行为艺术日渐成为一个让人争论、让人愤怒、让人好奇的形象。客观的情况是,如果要列举近几年在社会间引起最广泛影响,最能激起人们心灵共鸣和拒斥的艺术的话,行为艺术显然占据了第一的位置。这说明了,人类的好奇心,在面对一些超常行为时,往往表现得极其亢奋。在这里。对事物的评判和态度已经是次要的了,任何的颂扬、批判和迷惑,都成了好奇心的不同表现方式,它可能是坚决的,也可能是羞涩的,也可能是阴险的。行为艺术家其实也是出于对身体和不可知行为的好奇进行表演的,还有对人们好奇心的利用。西方有句俗语,叫作:好奇心可以杀死一只猫。早在40年前,就有人因为好奇切割自己的身体。让我们也好奇一下,看看这些人究竟在干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些?请注意,除了好奇,你可得非常非常严肃地去看这些表演哦。

  • 标签: 行为艺术 詹尼·安托尼 斯基普·阿诺德 《正在展出》 《为我的最后一张画驱邪》
  • 简介:曾有一位朋友给安德烈·斯莫诺夫发了一封email说:“我被你的人体摄影搞糊涂了。我认为人体摄影应该展示人体的美并激发人们的热情,而你的一些照片中,模特都摆着奇怪的姿态,你能告诉我人体艺术与性之间的区别吗”我并没有读到安德烈的解答,而是看到了他更多的作品,发现这些奇怪的姿态反而变本加厉了。如果说原先的人体还有一些体温,有一些抒情的话,现在的这些人体则像冬天一样寒冷。记得第一次看到安德烈的作品,我感动得几乎落泪。这是一张合影,一对青年男女,背对着镜头,赤裸着,站在房顶。我猜想这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恋人,他们贫穷地相爱,世界离他们似乎很近却很遥远。这天,也许他们刚从一夜的欢爱中醒来,也许还没来得及刷牙,冰箱里也没找到什么食物,屋子里一片狼藉。两人相携着来到屋顶,男人拉着他的女友,望着灰暗的天空和天空下他们居住的这个城市。我无法看见他们的眼神,不过我想他们的眼神应该平静如水。这张照片似乎有某种自传性,是所有真正相爱的青年人的感情自传。里面有迷乱、热情、无奈和憧憬。这张照片也许应该算是安德烈的处女作,就像许多艺术家的处女作,有一种青春期创作的活力。后来,安德烈也拍过一些相当古典的作品,这些人体作品很符合一些唯美人士的口味,...

  • 标签:
  • 简介:在新文人画家群中,余启平是一位真正意义上有中国古典诗学品质的画家,即是说,在中国古典诗学悄然已逝的今天,余启平的绘画延续着诗学中“追忆”的情怀,“追忆”使余启平的新文人画比以往的文人画多了一个诗学维度,这个诗学维度不是指以往文人画中的诗画合壁,而是指画面题材的诗学性正是余高平的画面透露出了中国传统文学迷幻的一面一即一种诗学的承诺,写作就是为了追忆,而余启平的绘画诗学也是为了追忆。当被用滥了的逸笔草草的新文人画将文人画的缺点暴露无遗的时候,我们再回首观看余启平的绘画,就会感觉到新文人画在纵深处的意义,这种意义

  • 标签: 中国古典诗学 新文人画 绘画 红房子 中国传统文学 余高
  • 简介:宗白华意境说蕴蓄着江南地域诗学的精髓:首先,宗氏论诗的构造,独推桐城古文的诗性法则;其张扬生命内在韵律,以对桐城派阴柔风格的批判为出发点。其次,宗氏述诗画之意趣,标举新安诗画论尚自然之思;其诗画同中有异之论,源于李流芳之说。再次,宗氏说诗画之灵境,深得吴中诗学比兴之义;其妙悟说与家学中的自然入妙论颇有渊源。从江南地域诗学渊源看,宗氏意境说是将桐城形式诗学、新安自然诗学、吴中感兴诗学融合为一体的生命诗学意境论。

  • 标签: 意境说 宗白华 妙悟说 论诗 画论 地域文化
  • 简介:宵禁指由政府、军队机关对平民颁布禁止平民于特定时间外出的命令,一般在战争状态、国内紧急状态或者戒严时期使用,实施场合包括军事、治安、民航等在宵禁期间,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将会受限或者中止.塞尔维亚艺术家布兰科·米利斯卡维克(BrankoMiliskovic)于一个晴朗的月圆之夜在剧院实施的行为《宵禁》,则通过对这种敏感时刻的模拟给观众和自己都带了脱离于日常事务的切身体验,同时也有对这种敏感本身的质疑与延伸.

  • 标签: 敏感 身体 境遇 军队机关 战争状态 紧急状态
  • 简介:身体叙事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叙事的主要内容。对于叙事中的肉体至上现象,重要的不是做出道德、伦理上的界定,而是分析其变化历程和生成原因,以及它是以何种方式与当代文化语境相契合的。本文从大众文化角度,分析为美人塑形的过程以及身体叙事的生存策略,指出当身体止于肉体时,是以精神、情操、意识、自由为代价的。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身体叙事” 辩证法 当代文化语境 文化叙事 文化角度
  • 简介:清代乾隆诗坛呈现多元化格局,积历代而成的各种诗歌风格、诗学观念几乎无不一一重现。袁枚的“性灵”诗说突破传统藩篱,也体现了江南才子的灵动与洒脱;以“三李”为代表的山左高密诗派,追步中晚唐之张籍和贾岛,以寒瘦清真来对抗诗坛“蹈空”、“涂饰”的风气。袁枚与高密派有过交往,他们的诗学主张小同而大异。其中,地域文化传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诗坛 袁枚 诗学观念 才子 张籍 诗派
  • 简介:李姝睿我没办法孤立地说我的平面的架上作品,必须与我的空间装置对应起来说。因为我的创作所遵循的是光和空间这两个关键词,并且光和空间本身也是互相依存的。它们一方面是对人的身体直接发生作用的客观实体,同时也是某种心理状态的一种反射或引导。

  • 标签: 身体 心理状态 空间 关键词
  • 简介:时尚学拟题所指涉的时尚或者时尚思潮,与现代性的发生具有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的广义同步性。其起始主流形态,鲜明地呈现为“身份追逐”的社会存在特征,呈现为西美尔“滴落”理论有效解读的各阶级阶层间身份利益建构的博弈过程及其时尚符号模仿,隐存着强烈社会动力学意味的意义驱动力量。但是,随着现代性全面深化、消费社会占据日常生存中心地位以及后现代性异军突起,时尚文化思潮逐渐改变其意义指向,转换为以“身体生产”为基本特征的消费文化公共空间,经典时尚学理论命题不得不在这种转型背景下失去其解读张力。敏锐把握和精确理解这一文化转型或事态转向的真伪,对于我们有效建构时尚理论以及有效进入时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时尚 身份 身体 现代性 后现代性
  • 简介:1979年,堪称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在上一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新年伊始,就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在内政外交诸方面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并从即日起停止对台湾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标签: 行为艺术 《告台湾同胞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身体 阅读
  • 简介:严格地说,世间任何一种写作行为都是身体写作,除大脑或快或慢的运转之外,无论是过去的手握刻刀、毛笔、钢笔、圆珠笔还是现在的敲击键盘、按动鼠标,还都需要手这一重要身体器官的参与和配合,当然也有用脚或嘴写作的,比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上不时刊载的一些失去双手的残疾人身残志坚、发奋图强的感人故事,但这只是生活中的特例。不过,近年来在文坛上颇为盛行的身体写作本意显然并不在此,否则

  • 标签: 现代行为艺术 身体写作 文学创作 私人写作 美女 作家
  • 简介: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何玲的艺术创作,直到今天他即将做阶段性总结的个人展览时,我才对他的艺术做个认真的评论。因为我始终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别人尽管可以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指指点点,但是效果有限,最终作品的成立还是要依靠艺术家自己的思路和能力。通常评论都是在面对艺术家的成品进行评论,好与坏已经是定数了,评论也就是对这些好或坏的作品做个必要的分析和提醒。

  • 标签: 艺术创作 放纵 身体 阶段性总结 艺术家 评论
  • 简介:身体装饰是身体的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特定群体的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社会身份标记、族群文化记忆的身体再现、个体情感和自我的经验表述、历史和身体政治的折射。就第一个层面而言,红瑶“通过仪式”中的换装有着标记社会身份,进而建立起文化赋予的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并成为红瑶集体意识的来源之一。

  • 标签: 红瑶 身体装饰 社会身份 文化表达
  • 简介:纯粹与变异,是2015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的主题,引起了国内外舞蹈专家们的热烈解读。文化的多元交融,亦成为此次舞蹈研讨的重点。来自澳洲、美国、台北、香港、北京的7所大学带来代表自己教学理念的13部作品。地缘和文化的差异,使得这些作品呈现出某种似曾相识但却陌生的形态。

  • 标签: 当代舞 后现代思潮 创意者 不可言 全知视角 肖向荣
  • 简介:身体不仅是生物的存在,更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当前.电视是大众认知世界和的主要手段之一,电视的影像叙事,尤其是身体影像的叙事凭借其“镜中之我”的直观成为广大观众、尤其是身心尚未养成的少儿观众“身体意象”建构的重要参照。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驱使下,电视审美评判弱失,身体影像出现了庸俗化、异化倾向,直接影响到了少儿观众的身心建构。重新认识与加强电视艺术的美育功能,为少儿成长营造一方“诗意的栖居”,塑造“完整的人”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 标签: 身体意象 身体影像 电视美育
  • 简介:水中一个纯净的身体,人与水亲密无间。李戈晔的艺术青春,始终沉浸在这个理想或纠结的心灵场域。

  • 标签: 身体 水墨 自由 悬置 灵魂
  • 简介:口头性(Orality)是口头诗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指与口头传播相关的特征和规律,它的范畴涵盖了口头诗歌的如下一些层面:诗歌的语言;诗歌的主题;诗歌的故事模式等。其基本特征包括并置、平行、冗赘复沓、重言等。口头文学作品中“口头性”形成的前提是口头表演的特定语境,因而它是通过活态的口头表演呈现出来的。口头诗学强调,史诗文本是表演中的文本,表演决定着文本的

  • 标签: 民间文学 口头性 文本性 诗学 彝族 史诗
  • 简介:本文针对香港后殖民时期混血儿在大众媒体中被想象的象征性身份,讨论此身份作为消费符号与身体景观的当代意义;进而,纵向比较研究混血儿在殖民时期的社会境遇,讨论“混血儿”这个概念由污名化的“种族”变为美化的“身份”的历史进程;最后,通过剖析混血儿这一象征性身份如何由体制性的绝对“种族”演变成当代视觉阅读的想象符号,本文试图解构殖民种族主义与后殖民视觉想象之间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渊源。

  • 标签: 视觉想象 后殖民 混血 景观 身体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