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戴维·威廉森的戏剧《死白男》中女主角安吉拉·贾德的矛盾心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安吉拉矛盾心理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在“理论”背景下,传统自由人文主义精神及其蕴含的普世真理仍不可动摇。

  • 标签: 戴维·威廉森 《死白男》 安吉拉·贾德 矛盾心理
  • 简介:口诵心惟,式观眇觌(1)。诗词道广,文赋玄深。对联也者,譬结绿之在山,孚尹掩于珷玞(2);离朱之收察,秋毫匿其光耀者也(3)。然则蜀帝先鸣,明皇继武,联风大炽,楹语浸张(4)。黅丹克跻,辟别天而依本(5);康庄是达,拓旁径而繇途(6)。可不谓大矣哉!

  • 标签: 作联 四论
  • 简介:鬼诗是李贺诗歌中独具特色的篇章,他对鬼魂幽冥境界的描绘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分别对鬼诗的意象、用字设色等进行分析,揭示李贺鬼诗意象的象征意义。

  • 标签: 李贺 鬼诗 诗歌意象
  • 简介:如果从1975年《会飞的镰刀》算起,著名作家铁凝的小说创作历程已经有了43个年头,她的小说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息息相关,她对生活的思索,对人性温情善意的总结,对人类社会现代性的发现,都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她的小说作品之所以得到广大读者的重复认可,引起批评家、研究者的强势关注,除了小说艺术本身的美学力度外,其小说观念的深厚意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小说观念 铁凝 1975年 社会现代性 创作历程 著名作家
  • 简介:本文从女性及性别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张翎的长篇小说《劳燕》的女主角阿燕的个体分析,讨论传统观念中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性的拒绝、伤害和贬黜的文化现象,追溯这种现象的成因,即是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制造出来的贞洁/贞节观念。历史上对女性贞洁/贞节的推崇发展为压迫、歧视、贬黜女性的桎梏,使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彻底边缘化。《劳燕》对性别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她对歧视性强暴受害者的传统的贞洁/贞节观的解构和颠覆。

  • 标签: 张翎 《劳燕》 性强暴 贞洁 贞节
  • 简介:欧·亨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以他特有的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开辟了美国式短篇小说的新篇章,《爱的牺牲》也是其小说中富有代表性而又有创造性的一篇。本文将分析这篇小说中的爱情悲剧,并从中提取欧·亨利悲观主义爱情的艺术特点和现实性。

  • 标签: 《爱的牺牲》 欧·亨利 悲观主义爱情
  • 简介:作为草原的儿子,胡学文十分珍爱养育了祖先也养育了自己的辽阔草原。他曾说:“我对坝上草原的景致有一种偏爱。”他将这种爱浸透进了小说文本,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布满了坝上的风景,充满了草原的芬芳。与此同时,胡学文并没有沉迷于对地域风情、人情世故的描述,而是向着更为深层的人生和时代的思考。他认识到,“地域并不是隔绝、孤立的,它有着超越时空的共性。

  • 标签: 小说文本 胡学文 草原 地域风情 人情世故 养育
  • 简介:本论文主要是围绕中国微电影现状和未来发展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论文第一章节主要阐述了微电影产生的背景,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章节主要阐述了微电影的定义,它是电影的精简版。第三章节主要阐述了微电影目前的现状。第四章节主要阐述了微电影未来的发展,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微电影会向着精品化、风格化方向发展,并更加注重精神内在,市场上也会涌现出更多关于微电影的手机软件,并且也会培养更多的微电影人才。

  • 标签: 微电影 现状 未来发展
  • 简介:从文学层面来说,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受到同一地域文化影响的作家除有自己的个人特色外,在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审美取向又会大致趋同。在新时期的乡村政治书写中,里下河作家的相关小说似乎被忽视了。“里下河”不是一条河的名字,而是江苏苏中地区里河与下河之间区域空间的简称,是一个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

  • 标签: 乡村政治 书写 小说 地域文化 个人特色 思维方式
  • 简介:读迟子建的小说总是不经意间被她的笔触带到东北的市井之中:一会儿进了瓦城平安大街如意蒸饺店,一会儿又逛去了龙盏镇南市场,一会儿又漫步在哈尔滨傅家甸的大街上,一会儿又被红油猪耳和蒜蒸鲂鱼的香气拽入风雅别致的苍泉酒馆……走入迟子建勾勒的小说世界,红尘滚滚,众生芸芸。在她的多部小说中以东北市井人生为摹写主体,来反映历史社会的过往与迹象,透视人性心理的善恶与真伪,拷问灵魂信仰的罪罚与救赎。

  • 标签: 迟子建 市井 东北 人生 小说世界 哈尔滨
  • 简介:中国当代诗人自上世纪80年代始,有些因政治原因或自主移民而离开中国,在境外开启另一片书写的天地,他们向内关注自我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向外延伸至诗学建构及国家叙事的课题,丰富了汉语诗学的内涵。本文围绕北岛离境之后的诗歌创作,探讨他的诗歌如何跳脱语言的缠绕而能定位自身,以追求语言的极致为切入点,透析其在境外的诗歌返乡与超越的过程。

  • 标签: 北岛 离散 语言 存在
  • 简介:作为中国传统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湖南地区的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洞庭湖冲积平原更赋予了湖南“鱼米之乡”的美誉。传统农耕在经由耕种、管理之后,进入了收获、储藏、称量、加工等程序,前期的耕地农具、整地农具、中耕农具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后期的收获、储藏、称量、加工工具也是湖南地区农耕器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还独具地方特色,成为可供进一步讨论的材料。

  • 标签: 湖南地区 农耕文化 器具 加工工具 鱼米之乡 冲积平原
  • 简介:先锋小说中的"历史叙述"与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叙述"迥然有别。独特的童年经验、荒诞化以及潜意识化的艺术表达,使先锋小说为历史书写提供了全新的"世界图式"。同时,先锋小说的"历史叙述"存在着"类型化""私人化"的写作倾向,无形中成为限制先锋作家超越自我的艺术瓶颈。如何通过提升私人经验,走向更为宽阔的叙事空间,增强写作的精神承担能力,是先锋作家要解决的最重要的现实问题。

  • 标签: 先锋小说 历史叙述 童年经验 类型化 私人化
  • 简介:近年学界对尤凤伟小说的评介,多以官场作为切入口,这一路径对其小说的把握的确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单从数量上看,这一类型的写作也占据了重要比例。但以官场作为叙事空间,对权力生态、结构、秩序加以呈现的同时,最为普遍的教育、婚姻等生活场景中的权力因素、看似清奇的文艺圈的内里、权力干涉与司法公正的周旋以及基层政治环境中的人事,同样是尤凤伟未曾忽略的写作面向。

  • 标签: 中短篇小说 权力因素 叙事空间 尤凤伟 生活场景 政治环境
  • 简介:伪满时期的华文写作在总体的量上与质上远胜日文写作,是中国沦陷区文学的重要构成。华文作家创作中的基督教意识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小松叙述性作品中的基督教意识就是一个典型。本文以其部分叙事作品的文本分析为核心,挖掘作品中所体现的基督教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存在的意义。通过人类自由意志的滥用,内在良心对罪的责罚,凭藉基督之爱实现人格完善,基督教思想与古希腊命运观、佛教思想同民间传统信仰的融合四个维度的分析,探讨了作家及作品以基督教思想为视角,对人类自身灵魂属性与生命状态的思考,使作品内涵超越了殖民地环境,具有跨越时代与地域的价值。以小松的作品分析为例,分析伪满时期华文作家的基督教意识,有利于丰富沦陷区文学的研究方法,在挖掘“妥协”与“抵抗”因素的同时关注宗教、哲学及人类终极性问题。

  • 标签: 小松 “满洲国”文学 沦陷区文学 基督教文化
  • 简介:《中庸》里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①人都要吃,但能吃不代表喜欢吃,喜欢吃不代表会吃。从一枚吃货升级成美食家需要天生的禀赋和长时间的修炼。《中庸》里头这句话的“饮食”二字,也可用“生活”替换。饮食除了不渴、不饥之外,还要有察觉,生活亦然.

  • 标签: 中短篇小说 尤凤伟 叙事 权力 《中庸》 饮食
  • 简介:在2013年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进行调研时首次提出有关“精准扶贫”的思想概念,这也代表着我国的救助贫困家庭的工作又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中。国家之后就开始大规模的制定并实施精准扶贫的有关战略,高效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也成为国家扶贫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也引进了有效的精准资助的工作方法。国家在对高效的贫困生进行精准的资助进行分析,发现了现在大部分的高效都在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制度上、管理和监督上都在的漏洞,并且都在提出相对应的有效对策,这同时也对我国高校精准扶贫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

  • 标签: 精准扶贫 资助 战略 对策
  • 简介:在为数众多的日本作家以中国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耽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中国趣味”独树一帜。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麒麟》围绕历史事件“子见南子”展开,塑造了在卫国传道而失败的孔子形象。谷崎熟悉中国历史典故,将“大逆事件”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恐怖感投影在了南子这一人物上,《麒麟》作为早期“中国趣味”的作品,与《刺青》一脉相承,展示了谷崎文学中“恶女崇拜”的创作动机与独特的东方审美与道德观。

  • 标签: 谷崎润一郎 麒麟 子见南子 中国趣味 女性跪拜
  • 简介:阅读李舫的散文,我们多会“眩晕”于满溢其中的历史知识、文化辩思、古今交融、中外交锋、随物赋志、托景抒怀以及波涛汹涌、个性鲜明的文字表达。正如有评论所说,她的散文比较“烧脑”,①她的心中融着一片辽远的“江湖”。②实际上,如果从电影的角度来观看散文,很多眩晕之处便会折射出夺目的光彩。

  • 标签: 电影化 散文 书写 摄像 历史知识 文字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