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尝试以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为中心,考察清末民初的南北文学想象,力图在近代文学观念的生成与传统空间地理意识转型的双重视阈之下,勾勒南北文学论述脱去其传统政治意涵而转型为一种近代知识的历程与轨迹。刘师培的南北论述集中于其服膺民族主义思想的“光汉”时期,核心在于追问为何北方古代文教昌盛,而至近代却文化夷陵、不如南方。认为这一论述承接文质、夷夏、正闰相结合的前现代民族主义的话语资源,同时也在传统天下观消隐、现代民族国家竞存的新世界格局中发生着形变。刘师培南北论述虽然承接了传统的地域风俗论,但其论述的基底却是明确的现代科学世界观,其间体现着古今空间地理观念的转型。

  • 标签: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南北话语 地理环境决定论
  • 简介:历史语境中的诗人与民族诗歌话语的建构——惠特曼与金斯堡比较研究之一刘树森在美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上,惠特曼犹如一道分水岭将其前后的诗人及其创作分割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惠特曼之前的诗人,诸如朗费罗、爱伦·坡、爱默生等叱咤文坛的巨擘,虽然也试图构建美国的民...

  • 标签: 惠特曼 金斯堡 民族诗歌 比较研究 历史语境 《草叶集》
  • 简介:关于康拉德的短篇小说《进步前哨》,有如下三个问题有待于廓清:康拉德究竟想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对马可拉这一人物应该作什么样的评价?另一人物凯亦兹的死因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应该从对“进步”话语的质疑这一语境中去寻找。盲目地接受“进步”话语,然后又盲目地走上“进步前哨”,这就是所有殖民主义者的心灵轨迹。离开这一轨迹去分析所谓的“黑暗人性”,难免会导致对小说主题的误读。

  • 标签: 康拉德 《进步前哨》 话语权 殖民主义者 生活方式
  • 简介: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二者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但在动机、语料选择、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批评话语主张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分析话语,揭示话语和权利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会产生消极影响;积极话语分析则主张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和平语言学,既注重研究权利因素对话语的影响,又注重通过这种积极的分析方法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 标签: 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 积极话语 对比
  • 简介:新闻话语,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主流声音。新闻报道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既有各种公众话语的共性,也有其不同于其他类型话语的独异特点。新闻中主导的叙述模式、媒体制造的神话等等,这些都是新闻话语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 标签: 新闻 叙事话语 社会现实 梵·迪克
  • 简介:性别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差异,对人类的文化、文学甚至思维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的眼光就西方文学中最为经典的三个文本:希腊神话、《圣经》、莎剧作具体分析,揭示其男性逻各斯中心主义存在的基本模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

  • 标签: 男权话语 女权主义 《圣经》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金圣叹的文学评点艺术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影响深远又备受争议,本文从金圣叹的文学评点与话语权力的关系入手,分析其如何在矛盾的思想下建构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

  • 标签: 金圣叹 文学评点 话语权力
  • 简介:“女性话语”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反映,重建女性话语意味着打破男权文化传统和语言秩序的束缚,恢复女性的想象自由,把女性对生活的体验写进历史。埃莱娜·西苏倡导的“女性书写”和莫尼克·威蒂格实践的“女同性恋书写”都建立在反思身体和语言的基础上,但两者之间的差别却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差异是驱动“女性书写”这种特殊语言的马达,那么威蒂格的“女同性恋书写”则通过拒斥“女人”这一概念,反对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本质。本文对这两种书写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并探讨它们颠覆现有秩序、改变未来潜力以及不可避免的局限。

  • 标签: 话语主体 女性书写 女同性恋书写
  • 简介:近年来我国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却欲显匮乏,文艺的本质是求真、尚善、臻美,然而很多文艺尤其是民族文艺已经渐渐失去了这种特质——诗意,沦为经济的附庸,本文首先引出目前民族文艺所处的背景,接着介绍了民族文艺百花齐放的特点,然后探讨了民族文艺追求诗意的原因,详细地阐述了游牧民族代表张承志作品的诗意化表现,最后倡导民族文艺应该追求诗意,更加注重感性。

  • 标签: 民族文艺 诗意 游牧民族
  • 简介:中华历史五千年,民族团结放在先;相互尊重和谦让,友谊之花香满园。百花齐放方成景,万木同生方成林;民族团结成一体,方有民族大复兴。

  • 标签: 民族团结 相互尊重 百花齐放 方成
  • 简介:本文试论艾略特诗歌中现代主义话语权的三个重要建构因素:美学方面对古典范式与浪漫主义的传承容纳;现代主义诗歌话语权建立的政治经济学因素;主体话语在形式与欲望的矛盾中的建立过程。

  • 标签: 古典范式 浪漫主义 话语权 政治经济学 秩序 欲望
  • 简介: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作家多丽丝·莱辛寻求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为作品中殖民话语的表达安排了一种实在的感知形式。本文试图以莱辛的三部作品《在我的皮肤下》、《回家》和《野草在歌唱》为例集中呈现她对“空间”描写与“殖民主义”之间所具有的多重联系与思考。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空间 殖民话语
  • 简介:现代性的理念──哈贝马斯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刘锋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围绕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已经发展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的修辞策略广泛地渗透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深刻而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一迭变过程中,诸多传统的意义资...

  • 标签: 现代性批判 哈贝马斯 海德格尔 德里达 主体性原则 文学批评
  • 简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中国通往东南如的门户城市崇左市,该校也因此被称为“译疆国门大学”。该校的体育学院自学校升才以来的发展有目共睹。该院借助民族传统倒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资源优势,以民族传纡体育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核心,以训练比赛为推动力,以科研为提升力,才力打造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与教育的示程平台。

  • 标签: 民族师范学院 民族体育文化 学院建设 广西 民族传统体育 侧记
  • 简介:神话是存在于语言之上的二度符号系统,有着类似于诗歌的对偶结构;今日之神话也是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是构成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罗曼·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在各个方面都印证了神话的上述特征。如果我们把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看成一个超文本符号系统,可以说,雅各布森穷一生之力建立起这一系统去探索语言中的"诗功能",而"诗功能"反过来也浸透到他所建立的符号系统中,令其呈现出结构完美,具有诗歌结构特征的神话体系。

  • 标签: 雅各布森 诗学 神话
  • 简介:哲理小说最初作为私人话语的言说方式,因对18世纪法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最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演变成了一种公共文体。伏尔泰以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意识致力于这一体裁的创造。他既娴熟地掌握了哲理故事的讲述艺术,又巧妙地运用符号编码,将哲理小说转变为智慧叙事,用这种独特的文体言说敏感话题,针砭时代弊端。他充分挖掘这种文体潜在的诗学价值,利用它道出“沉默的真理”,最终使得哲理小说成为法国百科全书派作家思考民族性问题、表达知识界普遍诉求的最有效的方式。

  • 标签: 伏尔泰 哲理小说 哲学寓言 言语行为 公共文体
  • 简介:5月1日,雨过天晴,阳光明媚。借着五一国际劳动节休假的时间,我们从象州县中平镇政府驻地往东,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驱车6公里,穿过一片片绿油油的蔗地、果园,来到满目青翠的金秀大瑶山脚下,一个1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依山傍水,民居错落于绿树翠竹之间。从外观看,这个小山村与周边许许多多的小山村并无异处,但这里的居民却在民族团结精神的鼓舞下,以其博大的胸怀,数十年如一日,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奏响民族团结之强音。这个小山村就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上坪村。

  • 标签: 民族团结进步 先进集体 强音 五一国际劳动节 民族团结精神 金秀大瑶山
  • 简介: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理论出发,通过对鲁迅白话小说《孔乙己》语言运用的话语分析,剖析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分层语体现象以及向"标准语—方言"逐渐过渡的趋势。

  • 标签: 鲁迅 孔乙己 话语 双言制
  • 简介:无论是《达·芬奇密码》的英文源文本还是两个中文目标文本在语言表述上都有许多模糊之处。根据这些模糊言语各自的特点和属性,本文将它们分别划归为三个大的类别,亦称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修辞时空层面。在语言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在文化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来自文化意义(包括由文化所指产生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即特定言语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使用)上的模糊;在修辞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在于修辞意义(包括由诸如双关语、字谜等文字游戏所产生的意义)或修辞手段运用层面(包括文字游戏、借代等手段在不同语言中均运用)上的模糊等等。翻译中对于上述模糊话语的处理最常用的手法是以“模糊”译“模糊”,再从这一基本手法衍生出“以模糊译部分模糊”、“以轻度模糊译强度模糊”或“以强度模糊译轻度模糊”等无限多的方法和策略。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模糊话语 《达·芬奇密码》
  • 简介:刘翔仍然能被看作是奥运金牌的最大热门,只是那种毫无争议的确定性消失了。胜利不再是那样肯定。

  • 标签: 刘翔 期待 民族 金牌 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