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当代"常常与"现代"交替使用,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困惑。近年,当代批评倾向于替代现代或后代现,甚至形成了当代诗学。安德生认为,当代概念既指审视作者生活时代语境中作者创作的各方面特征,又指让读者意识到作品与当前知性关注的相关。但是这个定义没有涵盖当代的丰富意义。本文探讨近年英美文学批评中提到的当代概念,发现当代至少包含我们时代、当代共存、生命存在和超越现代等方面的涵义。

  • 标签: 当代性 现代性 共存
  • 简介: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艺术技巧源起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唐朝的诗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事物之间的相关和相似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研究意象之间的相关和相似,有助于深刻理解意象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拓展意象主义作品的艺术欣赏视角。

  • 标签: 意象 相关性 相似性
  • 简介:大致情况可以这样概括一下:玛雅的狗快要死了,她打算离开已经相处了5年的男友。总体而言,让她最感到伤心的是那条狗。“上帝,这太可怕了。”罗德说。罗德是玛雅的男友。“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承受这个打击。我们真的对此毫无办法了吗?”罗德这是在说那条快要死的狗,因为他此时还不知道玛雅已心生去意。但是,假使他知道了,也很可能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于是,玛雅就会说,是的,已经毫无办法了。

  • 标签: 罗德 我不知道 蒙德 麦哲伦 达斯 瑟夫
  • 简介:与经典叙事学单一的结构主义范式形成鲜明的对照,后经典叙事学并不是一元的理论流派,而是繁杂的“批评画框”,是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修辞叙事学、跨媒介叙事学、历史文化叙事学等诸多新叙事理论的“杂合”。在当前中外大量关于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对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各个分支之间关系的探讨无疑是一个盲点。本文以后经典叙事学的两个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和修辞叙事学为例,在考辨“读者”、“语境”以及“不可靠叙述”等争议概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不同派别的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排他和互补

  • 标签: 后经典叙事学 复数性 排他性 互补性
  • 简介:《怀念狼》在创作思路与文本风格上同作者以往的作品大不相同.这部小说的新意,最鲜明地表现在对非现实的、"虚"意因素的充满幻想和夸张的、恣肆任情的表达上.但魔幻却是《怀念狼》最显眼的文本特征,是它的创新和探索性的主要表现.在对魔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它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进而深入触及文化的差异性和作者创作个性的话题,并借此唤起某些思考和启发.

  • 标签: 《怀念狼》魔幻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 简介:现代的理念──哈贝马斯论现代的哲学话语刘锋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围绕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已经发展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的修辞策略广泛地渗透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深刻而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一迭变过程中,诸多传统的意义资...

  • 标签: 现代性批判 哈贝马斯 海德格尔 德里达 主体性原则 文学批评
  • 简介:辛弃疾生于宋辽对峙时期的北方金国,深受齐鲁之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将民族危亡收复北方视为己任,为此投归南宋,积极奔走于抗金前线。然而,南宋朝廷的懦弱偷安,一腔爱国热情无法施展,辛弃疾便将其熔铸在词作之中。本文论述了辛弃疾青年时期受到北方地域文化的熏染形成了豪放的性格,以及南归后又在南方老庄思想的影响下,为自己不平静的心灵找到了暂时安慰的场所,由此形成了辛词“雄奇刚健与深婉雅丽”的风格。

  • 标签: 辛弃疾 词作 南北文化 风格
  • 简介:荀子不仅是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当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诗和赋,对后世都有深刻的影响。在秦汉之际,荀子和屈原的风格依然并存。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荀子》政论文的主要特点是:文辞犀利而有规法,既有力度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荀子》的文章达到了诸子百家的顶峰,直接促进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 标签: 荀子 思想 诗赋 晋地文学
  • 简介:意识流是诗人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的非理性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流的探讨和研究中,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的意识流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的诗歌《荒原》和《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矛盾、对话特征。

  • 标签: 识流 理性 非理性 矛盾性 模糊性 内心独白
  • 简介:近期,《华人世界》杂志不断加大与读者,市场的互动,杂志的身影活跃在各个高层论坛、高端场所,使《华人世界》杂志在期刊界的品牌价值日渐凸现。

  • 标签: 品牌影响力 世界 华人 高层论坛 品牌价值 杂志
  • 简介:始于秦代的博士之官,并没有随着秦代的覆灭而覆灭,而是开启了整个汉代的儒家经学学术,并在中国以后的历史中发挥了学官的作用。对汉初学术复苏而言,秦之博士群体为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使得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学术向秦代过渡以至向汉代合流,促成了汉代学术的繁荣。

  • 标签: 秦博士 汉初 学术
  • 简介:由于泰国国内的动荡,示威群众占领了机场,大约1.5万名乘客滞留。旅泰华人除生意受影响外,没有其他危险;目前,在各界的努力下,在泰国的中国游客已陆续安全归国。

  • 标签: 泰国 生意 华人 局势 中国游客 归国
  • 简介:音乐和文学都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钢琴作为古典音乐演奏中的重要角色,以其广阔的音域和极强的表现力,成了众多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与音乐的节奏表现不同,文学作品主要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达情感,本文将通过对二者的风格特点分析,试着阐述钢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标签: 钢琴 文学创作 影响
  • 简介:哈罗德·布鲁姆从诗歌意义产生的不同方式构建了自己的'影响误读'理论。2011年新作《影响的解剖——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学》既是他一生理论生涯的总结,又是对前期理论的发展与超越。《影响的解剖》既指涉《批评的解剖》,意图超越以弗莱为代表的父辈批评家,建立独立的理论身份;又对抗《影响的焦虑》,以超越早期的自我。

  • 标签: 布鲁姆 意义 影响误读 《影响的解剖》
  • 简介:《哈姆莱特》中有涉内容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涉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各家不乏语言修辞方面的研究。事实上,莎士比亚的书写是多种多样的,他除了局部地运用隐语、双关语、谐音等语言修辞外,还在整体谋篇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互文、副线情节设置等更为隐蔽的技法。参透这些技法,可以展现莎士比亚高超的创作艺术,揭示他对自然意志的性爱所持的肯定态度,见出他对人性的宽容与悲悯和对伦理的思考。

  • 标签: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性书写 伦理
  • 简介:文学,与一门语言,一种文化,一个政治场域相联系,表达的往往是地方、区域、民族,但有时会触及普遍。文学是时代与地域的产物,文学的使命正是在于超越它自身的边界,带给人们批判的财富和生命之活力。文学是个体的、特殊的,甚至是带有偏见的,文学正是在它对局限性的超越中完美地实现其普遍

  • 标签: 文学 普遍性 文化 语境
  • 简介:话剧是一门综合很强的艺术,它关涉“演员-观众”的“表演-观赏”。因此,一部好的话剧作品要求剧作家任创作时要以舞台视野去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老舍的《茶馆》正是以故事与表演,即文学价值与戏剧价值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经久不衰的杰作。本文试从《茶馆》的艺术出发来分析其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之间的密切关系,旨在探讨话剧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 标签: 《茶馆》 舞台空间 人物展览式 小说化 共鸣
  • 简介:王昌龄七绝使用月亮意象的比例是唐朝诗人之最,所以解读好王昌龄七绝中的月亮意象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孙绍振先生文学文本解读学的解读理论来解读王昌龄七绝中月亮的唯一与特殊,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王昌龄诗歌的特质。

  • 标签: 王昌龄 七绝 月亮 文学文本解读 唯一性与特殊性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的数字人文与媒介间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的论文集。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在比较文化的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和数字人文的概念,分析了媒介间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的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在唐初时期,以宫廷为中心的诗坛,弥漫着雕饰藻缋的艺术氛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游离于宫廷范围之外的僧人、处士的朴素、通俗诗风,其中最极端表现当以王梵志诗为代表。如果说,同是处在宫廷范围之外的王绩等人的作品多少还是受到一些时代的影响,比如在诗歌律化形式方面,那么,王梵志诗则可以说丝毫未受到时代的影响,完全以通俗口语直书情事,成为唐代通俗诗歌的最早实践者。较他略后的寒山、拾得、丰干,以及中晚唐的顾况、罗隐、杜荀鹤,甚至大诗人王维、白居易,都或多或少曾受其影响。由于王梵志中年后皈依佛门,所作诗亦多据佛理教义以劝世,所以对寒

  • 标签: 王梵志诗 僧人诗 诗人王维 王绩 杜荀鹤 中晚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