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由叙事角度切入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洼地》的讨论,用叙述者的言说困境表明意义的不在场,用因果律的失败表现终极解释的迷失,由此阐释作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此同时,文章分析了小说中侦探、迷信、童话、谣言及传奇等成分,旨在发掘这些非主流叙事策略是如何建构个人及家族历史的。这些叙事策略也在不同层次上建构了种循环模式,深刻表明历史和生活的循环往复特质。文章认为,小说解构与建构双向展开的成功尝试,是造就其“流叙事”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斯威夫特 《洼地》 宏大叙事 叙事 循环模式 解构
  • 简介:李白生漫游干谒,四入越中,其现存干余首诗歌中涉及越中之地的有近五十首。这些诗篇,半是他在游越期间所作,另半皆是抒发其对越中的赞美、向往和留恋之情。李白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赋予越中山水新奇、卓绝的精神气韵,而越中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也强烈吸引着李白,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给李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个广阔到足够他宣泄激情和诗意的驰骋平台,成为他次次精神炼化时的寄情之处。

  • 标签: 李白 越中诗 越中行 越中情
  • 简介:作为中医史上的名篇,袁枚的《徐灵胎先生传》对史实的叙述不够严谨,甚至多有失实。然而瑕不掩瑜,其文学成就远远超越了史学价值,因此整体而言仍是篇兼具史才与文笔的绝妙好文。

  • 标签: 袁枚 《徐灵胎先生传》 文史价值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初唐四杰"向被视为盖世奇才而又时运不济的代文人典型,所谓"四子淹踬不振,时剖断,终莫能拔。"(张燮《王子安集序》)而作为"四杰之冠"的王勃,尤其如此:"子安天性过人,夙企曾闵,所遭多忤。"(同上)人们每提及王勃,不能不惊叹他的天才早熟,他的文采斐然,又无不为其落魄生、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

  • 标签: 王勃 黄帝八十一难经 滕王阁序 中国古代文学史 杨炯 初唐四杰
  • 简介:考察宋玉的创作心态,不难发现《风赋》乃是"讥赋",是篇意味深长的寓言赋,不论是其创作中艺术构思,还是艺术技巧,都是极有价值的。正是宋玉《风赋》的对比谋篇的方式特点,以及内容上不再如屈原样以抒情为主,而增添了说理和讽谏的成分,并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最终确定了文赋的样式。所以对宋玉《风赋》思想价值及其艺术价值的探讨,在作家作品的研究中,是有特定意义的。

  • 标签: 宋玉 寓言赋 思想价值 艺术价值
  • 简介:哲理小说最初作为私人话语的言说方式,因对18世纪法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最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演变成了种公共文体。伏尔泰以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意识致力于这体裁的创造。他既娴熟地掌握了哲理故事的讲述艺术,又巧妙地运用符号编码,将哲理小说转变为智慧叙事,用这种独特的文体言说敏感话题,针砭时代弊端。他充分挖掘这种文体潜在的诗学价值,利用它道出“沉默的真理”,最终使得哲理小说成为法国百科全书派作家思考民族性问题、表达知识界普遍诉求的最有效的方式。

  • 标签: 伏尔泰 哲理小说 哲学寓言 言语行为 公共文体
  • 简介:《长日留痕》是当代日裔英籍作家石黑雄的代表作。小说以日记体形式,叙述了管家史蒂文斯在英国西部进行的六天旅行。回忆既是小说的叙述形式,也是作者结构情节的方式。史蒂文斯对往事的叙述体现了回忆的不可靠性、碎片化和选择性特点。回忆叙述在整个叙事中成为了小说不可或缺的主题,方面凸显了所选择事件在史蒂文斯心中的地位,使读者看到他终于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肯特小姐的爱和对达林顿勋爵趋于客观的评价;另方面也模糊了不同事件间的界限,使回忆中弥漫着沧桑的历史感,这也是作者石黑雄本人站在客观角度上对历史进行的种重新审视。

  • 标签: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回忆叙述 不可靠性 碎片化 选择性
  • 简介:<正>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愈)峥嵘颠盛气,洗刷凝鲜彩。(郊)高行若矜豪,侧睨如伺殆。(愈)精光目相射,剑戟心独在。(郊)既取冠为胄,复以距为镦。天时得清寒,地利挟爽垲。(愈)

  • 标签: 如出一手 韩孟 爽垲 一喷一醒 瓯北诗话 韩昌黎
  • 简介:勒克莱齐奥小说中多有对自然的书写。本文在对勒克莱齐奥小说细读的基础上,就勒克莱齐奥作品中对自然的书写、小说人物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体现的某种价值追求加以探讨,指出与物合二为,在自然中感觉自我,感觉世界,是勒克莱齐奥创作中所追求的种境界,也是勒克莱齐奥醉心的种存在方式。

  • 标签: 勒克莱齐奥 自然 生命价值
  • 简介:桶艾蒙提拉多酒》通常被视为坡的经典复仇叙事。国内外学界的讨论亦较多地聚焦于主人公是否忏悔这伦理维度。而坡力图在作品中植入的深层语义结构(作为坡所倡导的"秘密写作"机制)往往得不到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从文本边缘地带隐匿的"共济会"元素入手,分析其如何借助理想读者的"侧目而视"转化为新的逻辑语义中心,进而成为作品中历史文化内涵得以衍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将故事进步纳入"元语"图式,通过对情节中的个核心短语"最后块石头"进行美学功能分析,说明《桶艾蒙提拉多酒》在其复仇叙事的表象之下如何精妙地植入了则以坡的"情节整体观"为阐发对象的小说创作寓言。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一桶艾蒙提拉多酒》 秘密写作 共济会
  • 简介:当代美国杰出的印第安诗人莫曼德并不只限于控诉白人殖民者的暴虐和揭露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而是更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他在诗歌创作中善于汲取英美白人诗歌中的精华,体现后象征主义诗歌含蓄、凝练和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无论就诗体还是就题材而言,他的诗歌都隐含了种超越种族界限和追求多元文化并存的精神.

  • 标签: 莫曼德 诗歌艺术 美国 印第安人 《角形雁阵及其他》 《葫芦舞者》
  • 简介:《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比,后来常与兴并举,形成了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比兴"传统。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比,就是比喻。刘勰曰:"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可见比喻在诗文中运用之广泛。

  • 标签: 古典爱情诗 抒情模式 《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典诗词 赋比兴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接触理查逊的作品之前,狄德罗对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夸张和奇幻颇多批评,已经开始思考虚构故事的可信性问题。理查逊让狄德罗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更多可能,提醒他关注现实主义细节对于制造小说幻象的重要性。然而,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小说完整地重建现实以后,狄德罗逐步放弃了细节模仿等现实主义手法。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承认小说幻象是阅读的发动机,制造幻象是必要的,但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他对小说幻象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完全信任。在后期的作品中,狄德罗表面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却从内部进行了颠覆和破坏。

  • 标签: 狄德罗 真实 细节 小说 幻象
  • 简介:多受美国意象派的启发和影响,萌生了欲领袖国内诗坛的意识与理想,并通过多种诗学活动来努力追求与实践这理想,如创办杂志以实行文学使命、组织诗会以形成诗歌流派、创立新说以引领文学潮流,度时期成为公认的诗坛领袖。

  • 标签: 闻一多 诗学活动 美国意象派 影响 领袖
  • 简介:《黑白李》可视作激进时代个保守者哥哥替激进者弟弟去死的故事,表达了伦理亲情的伟大,属于老舍最好的最精彩的小说之。老舍的“功利主义”价值追求,是指照文学创作在适应时代的同时,始终具有种文化上的伦理关怀,种和民族、国家联系在起的情感。《黑白李》之所以在老舍创作中很有“异样”感、“斗争性”,正是因其潜在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激进的革命与传统不仅不是完全矛盾,甚至可以结合在起;伦理之情不定就是革命的阻碍,反倒可能成就革命;常常有“牺牲”的革命,却不期然地会对伦理或亲情带来伤害。

  • 标签: 《黑白李》保守者 激进 “功利主义”
  • 简介:在戴维·洛奇的《小世界》中,对圣杯骑士神话结构的借用赋予了文本清晰的追寻母题。然而随着传奇文学的许多重要体裁特征在《小世界》中发生变异,追寻母题也失却了原有的意义,作家把他对意义的怀疑和对欲望追逐的揭露表现在追寻母题的变异之中。本文试图从《小世界》的叙事策略、话语方式以及人物形态等方面出发,揭示洛奇在追寻母题中所表现的对意义的焦虑以及这种焦虑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戴维·洛奇 传奇文学 圣杯骑士神话 追寻母题 《小世界》 体裁批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