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继前些年的《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之后,刘心武在今年初推出了他的又一部称之为“长篇非虚构小说”《树与林同在》。洋洋10余万言,自然够得上长篇之长,而写的是“真人真事”,说的是“实情实话”,当然称得上“虚构”之非,但算不算得上小说,恐就令...

  • 标签: 非虚构小说 《树与林同在》 中国古典小说 生活真实 长篇小说 《红楼梦》
  • 简介: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虽然把“可爱”与“可信”融为一体并不容易,但是,一个有抱负的小说家却必须做到。因为,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欢迎,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可爱、有趣,一是可信、深刻。

  • 标签: 可信 虚构 小说家 可爱
  • 简介:“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面很广。与其说这是一个来自于批评家的命名,不如说更多地是不断发生的、体量巨大的表述需求的自我命名。它以否定性的方式展开,以否定“虚构”作为文学创作本质属性的方式赋予这些表达行为正当性。这个否定性的命名很难说是一个有效的批评范畴,它无法在形式、技巧等层面形成有区别性的界定,但另一方面,它蕴含着从原有的文学格局中挣脱开来的诉求。可以说,在“非虚构”这个命名出现之前,这些旺盛的表达诉求已同现有的文学体制形成了紧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人民文学》设立“非虚构”专栏不是新创,而是因应局势,尝试对其进行收编。《人民文学》曾这样解读“非虚构”:

  • 标签: 虚构 写作 《人民文学》 否定性 文学创作 文学格局
  • 简介:想象与虚构中的李叔同金梅笔者在前些年所作一部传记的后记中,曾经作过如下的表述:“传记是传记,小说是小说,传记必须严格遵从事实的真实,小说则可以虚构和想象;有所谓‘传记小说’者,固为文体之一种,但我所忧虑的是,既为传记,又作小说,真幻相杂,疑信参半,易...

  • 标签: 李叔同 弘一大师 郁达夫 小说笔法 传记文学 传记作品
  • 简介:自《人民文学》2010年第2期推出“非虚构”栏目以来,文学评论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论争此起彼伏,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到名称源流的梳理,从作品的社会效应到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观察.都被吸纳进了探讨和研究的范畴。然而,栏目以及发表作品与刊物之间的依存而又越轨的矛盾复杂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未能被进一步深入探究。重新回归至《人民文学》推动“非虚构”栏目的行为本身,对其进行本体性考察,耙梳刊物是如何建构“非虚构”的,这将有益于从更深的层面思考和研判何谓具有《人民文学》特色的“非虚构”。

  • 标签: 《人民文学》 “非虚构”写作 本体考察
  • 简介:“湘籍作家”群体是湖南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忘却的一股力量,他们的创作实绩为当下湖南本土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借鉴。2017年度的“湘籍作家”群体创作,一手纪实,一手虚构,在两者的交叉与平衡中实现了虚实相生、亦庄亦谐的关学旨趣.并完成了对“50后”真与虚、“60后”爱与经验、“70后”诗与现实、“80后”情与日常的审视和观照。

  • 标签: “湘籍作家” 纪实 虚构
  • 简介:英诗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由来已久,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来看,它必然是虚构、想象与事实的对立统一;其中虚构与想象是诗性的必然,而中国事实与西方主体意识却是前两者存在的基础与归宿。假如兼以本土诗论方法对读考察英诗中国形象的本质,尤其从文学虚构与西方意识的角度主客观照,从具体的英诗语言数据进行实证,它虚构、想象、西方意识及中国事实的核心特质则得以越发彰显。

  • 标签: 英诗 中国形象 文学虚构 想象 西方意识 对读
  • 简介:近年来,有些文章把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普遍习用的方法"阐发法"或"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方法,并把它说成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进而总结出了一套"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这些"理论"未能摆脱"西方中心"观念的束缚,未能显出比较文学应有的世界文化的全面视野,暴露出了理论概括上的狭隘性.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20世纪中国文学 虚构 文章 中心
  • 简介:知名作家赵本夫在2008年初推出了他精心打造的新作《无土时代》,这是他《地母》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与前两部《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相比,主要人物在血缘上还存在一定延续性,但人物活动区域却从黄河故道上的“草儿洼”转移到了都市——比前两部小说中的凤凰县城要大得多的省城木城。小说也不再刻意表现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而是自觉将笔触延伸到对当前城市文明的审视与观照上来,城市构成文本叙事的中心。然而小说命名为“无土时代”又分明表现了一种对城市化的有力拒斥,显示了作家新的思考着力点。看得出,赵本夫对“土地”的情感仍旧一如既往的热烈、执著,不过这一次他无疑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叙事形式。

  • 标签: 《地母》 “根” 虚构 知名作家 主要人物 城市文明
  • 简介:劳动实践是文学艺术产生的终极根源,然而,却必须经过原始仪式活动这个中介环节。原始仪式活动是孕育文学艺术的母胎。在仪式活动中,神灵观念的形成,开启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空间,从而为原始形象符号活动向文学艺术活动演化提供了决定性条件。仪式活动中表演者与观众的分化,仪式活动的集权化、集中化以及泛化,共同促成文学艺术从仪式的神圣世界中分离出来,走向独立。由于神的离去留下了空位,文学艺术就从与“神圣”打交道转而成为与“无”打交道的世界,也即一个不确定的虚构世界,但它仍然遗传了神圣世界的阈限现象,以其虚无和无限化解了种种外在秩序和规范,让人重返自由。文学艺术的虚构世界处在仪式神圣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所构成的张力之中,虽然它努力维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却不能不受到两者的影响。并因此铸成它的特征及其变化。

  • 标签: 原始仪式 文学艺术起源 虚构 神圣
  • 简介:叙述必然是分层的。虚构叙述还可以是回旋跨层的: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对方的叙述者。纪实型叙述的"元故事"不是真正的跨层叙述,但是具有指明纪实体裁的作用。第一人称虚构叙述是回旋跨层叙述,叙述者和人物互相叙述对方,叙述层和被叙述层看似在两面,其实在一面。因此虚构叙述是一个自足的莫比乌斯带体系,在曲面上的叙述可以自我解释。用莫比乌斯带解释文学语言、自我、虚构与真实的关系,都可以得出有趣的结论。

  • 标签: 虚构叙述 纪实叙述 分层 回旋跨层 莫比乌斯带
  • 简介:“三农问题”是乡土中国所有问题的集结点与重心,而这其中,“农民”又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如何认识农民,如何实现农民自身主体的现代性,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力图解决的中心问题。在新世纪急剧变化的新时代历史文化语境中,梁鸿以其独特的乡村记忆、乡村情感来阐释“中国梁庄”系列非虚构写作的脉络、肌理与内在症结。作为这一问题的“自叙传”式书写,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思想架构与内在的情感逻辑,有助于从情感深处理解今日中国之农民。

  • 标签: 乡土文学 乡土中国 梁鸿 梁庄 农民
  • 简介:当代新儒家认定儒学传统当以孔孟陆王的心性论为宗,最具论理者以牟宗三为代表。故本文论述王阳明的'良知'说与牟宗三的'道德心',并尝试比较二者的异同。从王阳明对'良知'的理解,比较强调由功夫而本体的路径,通过克治省察、事上磨炼以回复良知,因此特别强调'知是知非'义;无涉及外在的客观知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教,明显结合了《孟子》'良知'与《大学》'致知',融会后重新做出的诠释。牟宗三以辩证法方式标举出'形而上的绝对真实',也就是'道德心',以之解释'良知',称此为'道德的形上学'。绝对真实的'道德心'通过'良知自我坎陷''逆觉体证'得以融摄道德主体与外在知识于一体,故能开出知识。牟宗三'道德心'的立论,融会了康德'道德底形上学'、黑格尔辩证法以及传统儒家心性论一脉,融会后重新做出创发。由之对比二者异同。二者揭示了主体性意义颇具'现代性'的特色,但此价值理性又与现代性的工具理性有别。但王阳明活泼泼的'良知'并不等同于牟宗三所诠释的'道德心',因为'良知'与具体客观知识无涉,'道德心'则能开出外在知识。

  • 标签: 王阳明 良知 牟宗三 道德心 孟子
  • 简介:《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等非虚构文学首次全方位披露底层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心理和精神诉求。“蚁族”构成一代人与一个时代的镜像——折射出“80后”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背景下的特定经历、形象表征和思想状态,他们切身经历着社会结构的失衡与贫富阶层的分化,对各种现实矛盾与困境有着直接而敏锐的感触,因此也最深刻地体验着这个时代共有的焦虑与期盼。“蚁族”的文学纪实重构当代文学的时代精神和现实关怀意义,由此确立了新的探讨空间和价值维度。

  • 标签: 蚁族 “80后” 非虚构 社会转型 时代镜像
  • 简介:当代文学通过多种途径与经典发生关联——大相径庭的阅读体验,变化纷呈的作品清单,层出不穷的理论冲突,数不胜数的学术问题。这些途径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特殊时代相互交织,使“经典”成为最为混乱的文学话语场之一。同时,却也清晰地宣示了当代文学经典产生的困窘和无望。

  • 标签: 当代经典 道德 当代文学 阅读体验 学术问题 “经典”
  • 简介:在解放区的诸多作家中,孙犁是个较为特殊的历史叙事者,这是一个早就在学界形成共识的问题。特殊的战争主体、特殊的战争氛围、特殊的战争审美意趣,乃至特殊的叙事文体,与解放区的其他作家相比,我们可以从孙犁的小说中解读出太多的差异。从很大程度上说,正是这许多不同,奠定了孙犁小说在解放区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也正是因为这许多不同,才赋予了孙犁小说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 标签: 孙犁 小说 道德律 艺术生命力 解放区 审美意趣
  • 简介:<正>文学活动是一种价值评价活动,虽然审美评价与审美价值尺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是如果把美、美感和审美仅仅理解为形式性因素或仅仅关乎形式,那么文学作品就只能是飘在空中的审美楼阁。文学活动中起作用的除审美尺度外还有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或者说,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是审美尺度的内在组成部分(对美和审美作广义的理解)。文学作品的风格也就受制于文学活动中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特定关系。本文无意于探讨这种关系范式在文学发

  • 标签: 道德尺度 二元对立 历史尺度 文学活动 审美尺度 文学作品
  • 简介: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重视该课程,然后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从各方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 标签: 小学道德与法制 核心素养 问题 途径前言
  • 简介:根据新课标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引导和促进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高,对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创设活跃思维的教学情境,引领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标签: 新课改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学思路
  • 简介:从现在到2010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不仅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且还面临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撞和...

  • 标签: 跨世纪文学 道德建设 道德理想 文学创作 作家 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