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审美价值说提出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要求“观念更新”、重新审视传统的精神心理气候,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价值取向.许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论.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问题,便是争论最多的焦点之一.

  • 标签: 纯审美论 审美价值 社会价值 美学思想 王国维 美学史
  • 简介:我与王焕墉先生结识,皆因一个“缘”字。一日诗缘,二日缘分。诗缘,是指王焕墉毕生浸淫古典诗词,教学与创作皆富底蕴;缘分,是我们因诗结谊且情义颇笃。焕墉之前所发作,我大都读过,其作品工句严,古韵馥郁,很是令人感佩。此种毕一生心血于诗词格律,于今已是非常人所能坚守秉持。

  • 标签: 古典诗词 诗词格律 缘分 词作
  • 简介:2001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10大优秀影片中,竟然同时出现了4部华人电影(《卧虎藏龙》《花样年华》《苏州河》《顺流逆流》)。华语电影俨然登堂入室,脐身世界电影的主流。但是当华语电影这道风景线日渐靓丽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世界电影中的东方元素更像是一种消费性的元素,这里的东方更像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一个远离西方的陌生而传奇的东方奇迹。一、爱情折磨东方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敢爱敢恨的爱情浪花。那些伟大的爱情故事无不惊天地、泣鬼神。勇敢忠贞是东方爱情的精髓。而《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叙说的却是另一个东方寓言,在这个寓言中没有爱的愉悦,也没有冲破爱的牢笼的酣畅淋漓。影片所构建的

  • 标签: 《卧虎藏龙》 《花样年华》 好莱坞电影 东方文化 华语电影 爱情
  • 简介:在1950年代早期,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发起了一次动员,这是现代史上处于和平时期的规模最大的动员之一。战俘、劳改犯和退役老红军调遣至戈壁荒原,目的在于改变这里的图景,

  • 标签: 毛主席动员
  • 简介:  18岁那年,我离开故乡,前往英国某所著名的大学主攻历史.当时,我一方面因处在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而兴致勃勃,另一方面又因父亲去世不久而郁郁寡欢.……

  • 标签: 安慰安慰
  • 简介:清初的浙西派是继云间派之后兴起的学流派。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派,为革除明代词坛之弊端,推崇南宋姜张,提倡“清空”“醇雅”,以其鲜明的学主张和创作风气影响了整个词坛。其后,浙派骏骏日进,风靡天下,影响有清一代词坛。关于浙派之分期,学界一般认为浙西派可分为以朱彝尊为旗帜的前期、以厉鄂为宗匠的中期和以郭唐为殿军的后期①。然而,衡诸浙派发展的历史,其分期远非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明晰。尤其关于郭磨在浙派中的地位以及浙派后期的发展状况成为近来论者聚讼的焦点,甚至有学者指出郭摩本非浙派中人,只是后来常州派之蒋敦复出于批判的需要才将郭磨归于浙西派之统序②。那么,郭唐是否是浙派中人,抑或是为构建统序之需,强行拉入浙派行列之中?即是浙派中人,真的像诸家所言至郭磨而后浙西派就日暮途穷了吗?郭唐在浙派史上的究竟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对浙派之发展传承有多大影响?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简要之研讨,就正于大方之家。

  • 标签: 浙西词派 词论 词学流派 云间词派 “清空” 词学主张
  • 简介:<正>这两天雪好,心情亦好。本打算从那窗口翩然而出,到那长堤上去踏雪无痕,然而懒。便斜躺在沙发上,拥读闲书。先读南京张昌华先生的《曾经风雅》,打量往日那些"文化名人的背影"。其中有一篇《风沙红尘中的无名氏》,甚是有趣。无名氏并非无名,其大名有:卜宝南、卜宁、卜乃夫。无名氏小学四年级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

  • 标签: 踏雪无痕 南京中央大学 湘江文艺 三国演义 华先生 风情画
  • 简介:中国的作家很幸运,全然可以不担心吃饭问题,作家一成专业,即享受“坐”家待遇,他们没有什么具体“公”非办不可,落得自在。同时中国的专业作家也很寒酸,虽然手上捧的碗是“铁”的,但铁饭碗里盛的是“麦糊糊”。市场开放后,有些泥饭碗里盛的却是“燕窝粥”,惹人眼馋。

  • 标签: 燕窝粥 吃饭问题 文学写作 赵玫 “纯文学” 延安文艺座谈会
  • 简介:我将缩小,消失,像一道光在一座桥的跨度里沿着湖水铺排的山脉靠近那张为你准备休息的长椅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山海经》是中国古典著作中的一朵奇葩,书中诡异的想象与奇伟的内容为它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山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研究者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西汉前两次西行的记录,有的认为是当时的地理书,也有的认为是早期小说,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本文通过古籍的考证,拨开缭绕的迷雾,去探寻《山海经》本来的面目。以鲁迅“巫书”说为基础,结合类书性质得出《山海经》为古代巫之类书的结论。

  • 标签: 《山海经》 类书 古典著作 早期小说 研究者 诡异
  • 简介:乾隆时期,馆阁文人不再像顺康之时那样矜持身份,而是比较积极地思考建设体的问题,总结体的特质以及唐宋名家集的特色,他们的体观比较成熟,论述较为客观,结论亦经得起推敲,对词体的认识远远超过了《钦定词谱》的编者,代表体官方研究的最高成就。而在律学的建设上,他们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并对前期的词谱建设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词学史 意义 词律 词体观 乾隆时期
  • 简介:<正>一、是矛盾,也是诗歌发展的契机和深化裹足不前不是文学的性格,毫无疑问,它同样不是在文学内部素以敏锐见长的诗歌的性格。面对一个蓬勃变异、日趋多样化的世界,文学,包括诗歌不可能不以自身的多样化来观照、来反映它所生存的世界。而世界在五光十色地运动着。人们的心灵在承受着也在消化着:彩电牌子、组合家具、弗洛伊德荣格、分析哲学与反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与反结构主义……所有的灯都亮了,反而一片眩

  • 标签: 文学 弗洛伊德 历史感 诗歌发展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地运动
  • 简介:先锋文学过去了三十年,我们现在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如果不是三十年之际多家刊物有意规划纪念活动,"先锋"一几乎在当代文坛失踪了。也只在某些批判性的反面教材中,"先锋"才会被偶然提起。先锋已死,先锋早已终结,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一个遗憾的事实!固然,如果把先锋派看作现代主义运动表现形态,它也终结了。

  • 标签: 先锋文学 先锋派 现代主义运动 十年 孙甘露 纪念活动
  • 简介:文学史所处理的文学与时间的关系,并不只是表现为'事件'与'过程'的自然相连.时间的意义之于文学,是在于它可以使后者进入一种'历史叙述'.'史'之于'文学'在概念和结构上的主体性,一方面是其写作过程的'选择性'体现为'治史者'的主体能动性,另方面也同样关联着他对'史'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文学史的叙述对象是无数个事件,需要特别地对已有的'时间性'进行处理.所谓文学史的可能性或可信性,必得仰赖文学事件进入新的叙述时间,这一'时同'生成的内部结构,来自于文本之前的'史'的观念--历史哲学观念.它无形驾驭与控制着文学史在'语言'与'写作'中的生成.对于'治史者'来说,治'史'首先是一种对'历史原在'或'历史'真有其'真实'的'假定'认可,并承认这种'假定'在'事件'历史化过程中的可行性,从而使'史'成为一种写作的、思维的方式,而不是目标或归宿.

  • 标签: 文学史写作 叙述时间 历史叙述 历史化 文本 真实
  • 简介:宝安戒毒所,一个憔悴不堪、脸上没有一点血色的女子坐在我面前。她的目光十分呆滞,不时打着呵欠,俨然一个中年病妇。其实,她只有20岁,正是青春大好年华时期。她流着眼泪对我说:"我们这种人,没有一点人格,不仅别人鄙视,就连我们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我很后悔,后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标签: 黄莉 阿杜 对我说 休息场所 悲剧故事 不归路
  • 简介:1木,土本,水本,光本,繁茂态。心,木心的心,倾心的心,对谁倾心呢,对艺术。木心在《色论》里说,蓝,智慧之色。木心的智慧,纠缠于机敏与刻薄,活泼与较真,熟稔与生涩,入木与俏皮,我的意思与你的意思,出出进进、深深浅浅、真真假假。说它是一部大戏,也不过分。

  • 标签: 智慧 意思 真假
  • 简介: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是北宋词坛上雅俗共赏的婉约派词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评:"观诗格不及苏黄,而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①较准确地归纳出少游情感深挚、韵味含蓄的特点。

  • 标签: 秦观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意境 纯美 苏门四学士 雅俗共赏
  • 简介:王闿运是晚清宿儒,以“经学文章”闻名埴坫①,其于也造诣颇深。陈乃乾称其“余事及,有《湘绮楼词选》,取舍不同于人,所作亦能自名一家”②,《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也赞其“自为家一代作手”③。但关于王闿运的派归属问题,学界却颇有争议。

  • 标签: 王闿运 宗派 词学 四库全书提要 归属问题 陈乃乾
  • 简介:李清照的《论》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篇理论文章,影响深远,由于内容比较激烈,同时也引发了长久而广泛的争论。李清照为什么会写这样争议性强的文章呢?除了的自身发展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李清照本人好强好胜的性格使然。

  • 标签: 《词论》 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