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正>看完电视报道剧《长城向南延伸……》,一种悲壮之感油然而生,国歌里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强烈地在胸中撞击。编导以极其珍贵的真实镜头、简练的语汇,充满激情地将南极考察队的勇士们置生死于度外,克服重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南极创建“长城”站这一震惊中外的壮举艺术地再现于屏幕,塑造了一批为国争光、敢于拼搏的“南极人”。这是怎样的一批可敬可爱的人呵!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各自背负着生活的重载:有的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而得不到解决,有的父亲重病在床急盼儿归,

  • 标签: 南延 南极 长城 考察队员 船长 文艺工作者
  • 简介:<正>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墨家是没有地位的。有的文学史、批评史或音乐史,也曾提到墨子,却只写了他的一大罪状:“非乐”。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已作了墨家“蔽于用而不知文”的定论(《荀子·解蔽》);到了近代,他的“非乐”就被认为:“不仅在反对音乐,完全在反对艺术,反对文化”(《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这笔历史是否公正,还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 标签: 墨子 墨家 非乐 荀子 新探讨 功利主义
  • 简介:<正>“阴暗面不是我们生活的本质”,这是反对揭露阴暗面的一条颇能迷惑人的理由,因此,不少人是常把它挂在嘴边或写在笔端的。乍一看来,这话倒真也象是颇为有理。大家知道,文艺并不是只写生活的表面现象,而是要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形象描绘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来。照上面的说法,既然阴暗面不是生活的本质,而文艺又要反映生活的本质,那反对写阴暗面,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但细一想想,问题就出来了:所谓“阴暗面不是我们生活的本质”的说法,原来并非事实,而不过是一

  • 标签: 本质观 形而上学 资本主义社会 主要方面 特殊矛盾 社会生活
  • 简介:<正>在围绕着西方现代派文艺的讨论中,就涉及到文艺作品的真实性问题。的确,没有一个西方现代派文艺家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不真实的,也没有一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流派不以真实相标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有多少这样的文艺流派,就有多少关于真实的主张;有多少这样的文艺家,大体上讲,也就相应有多少对真实的不同看法。英国现代著名作家阿·赫胥黎在《夜晚的音乐》一书里写道;“‘真实?’人们会问,‘是不是譬如说2+2=4,或者说维多丽亚女王在1837年登基,光是以每秒钟187000哩的速度行进这类真实?’当然不是,诸如此类的真实在文学作品中显然是不多的。”阿·赫胥黎是1963年下世的。他死后不久,即在六十年代后期,西方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绘画流派,人称“超级现实

  • 标签: 超现实主义 真实观 文艺流派 六十年代 西方现代主义 象征派
  • 简介:<正>陈慧在《评现代派文艺的一个观念—“非人性化”》(《人民日报》90年8月30日)一文中指出:有些论者把“非人性化”赞为“现代观念”,甚至说它是人类对自身的前所未有的“清醒意识”。流弊所及,在创作实践中照搬“非人性化”观念的也不乏其人,有些作者热衷于挖掘人的兽性、野性、原欲、非理性、无意识、性冲动等等,以为只有这样才标写得“深刻”,才能归入“新潮”。在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上,传统人道主义信奉“性善论”,与之相反,“非人性化”力主“性恶论”,认为人在本质上与禽兽无异,而且这种恶性是无法改变的。在对“人”的能力的估价上,前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后者则认为

  • 标签: 现代派文艺 创作实践 非理性 非人性化 性冲动 原欲
  • 简介:虞山诗派是形成于明末清初江南海虞的一个地城性的诗歌流派,钱谦益为其宗师.当冯舒、冯班成为有力的辅翼后,虞山诗派形成了规模,在明末清初诗坛上与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和以吴伟业为首的娄东派相鼎立,影响极大.钱谦益与二冯诗学既有趋同亦有分歧,尤其体现在对宋元诗的认识上.而趋同与歧异并存正是虞山诗派兼容乃大的条件,它也使虞山后代诗人继承、发展、超越成为可能.

  • 标签: 虞山诗派 钱谦益 冯舒 冯班 诗学观 明末清初
  • 简介:不知是批评事业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批评事业,总之我是同它在某个难以述清的时间与地点遭遇了。于是,真正的生活就此开始,它注定要让我对其一生都心存感激。之所以这样以为,是因为批评向我无私敞开的理论境域,赋予了我充分爱我所爱的理由和自由。我逐渐意识到,那一度曾经令我望而生畏的理论原来既可创造我的生活,亦可废弃我的生活。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而我却相信本质是同存在一起到来的,只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总是在怠慢它而已。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先行解决某些理论上的问题,我们的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开始,因为在我们彻底明晓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之前,那一切只不过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梦游。就此而言,我想说理论本身便是生活。

  • 标签: 批评观 存在先于本质 认识能力 生活 事业
  • 简介:在现代欧洲渐趋抽象化、技术化的思想史背景上,文学批评常常被视为仅仅关涉文本层面的技术操作方式.随着资本主义文明向后现代历史时段的演进,政治话语在文学批评领域愈益凸显.对此,不同于大多数西方理论家的掩饰和犹疑态度,特里·伊格尔顿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是时代政治和思想意识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一观念始终贯穿在他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实践中,在当下氤氲弥漫的消费主义美学氛围中,更显其批判锋芒的锐利.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本层面 政治话语 伊格尔顿 英国 美学理论家
  • 简介:<正>1究竟怎样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本质?时下,国内外理论界观点各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以苏联学者波斯彼洛夫、卡岗和我国的陈涌、陆梅林为代表,主张“艺术认识本性论”,或曰“意识形态本性论”,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一种以苏联学者万斯洛夫、齐斯和我国的钱中文等为代表,主张“艺术审美本性论”,或曰“审美的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它的最根本特性应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结合”,由此,文学艺术是

  • 标签: 社会生活 艺术审美 客体 心理学 艺术本质 意识形态性
  • 简介:当代神秘潮──当代中国作家的人生研究樊星问题不再是:“在一个符合理性意志的需要的世界上,能够达到什么样的伟大目的?”而是:“在一个冷漠无情,可能还充满敌意的世界上,个人怎样才能体面地生活下去,不致郁郁寡欢?”在一时绝望的时候,柏拉图自己也提出过这样...

  • 标签: 当代中国作家 理性主义 王安忆 人生观 博尔赫斯 唯美主义
  • 简介:从多元文化对话、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审美机制的现代转向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世界文化对审美现代性的当代启示。从中亦可引发对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对全球化境遇中精神文化发展的错综复杂趋势的思索。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文化观 审美现代性 精神文化
  • 简介:<正>一、不可“一以意造”,应“神与万物交”苏轼曾以酿酒、烹饪等力例,指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制作出来的东西其“美恶不齐”却可以相差很远。这是为什么?他说此中有是否掌握了规律的问题,还

  • 标签: 个性特征 客观事物 苏轼论 吴道子 创作态度 精神面貌
  • 简介:<正>释义学最初的形态是文献学、法律释义学和圣经诠释学,只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在19世纪把它作为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和认识论原理引进哲学。到本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使其发生了根本转折,释义学便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变成本体论问题,释义不再是说明、考证、注释,而是要追问内在的意义。但是,系统地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使其作为一门新哲学流派的是伽达默尔。他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于1960年发表,标志着哲学释义学的诞生。他从存在哲学的本体论角度阐明了理解的历史性和语言性,把释义学经验归结为人的世界经验。伽达

  • 标签: 哲学释义学 认识论 本体论 德国哲学 施莱尔马赫 伽达默尔
  • 简介:初夏,通州北运河两岸花香飘溢,令人心醉。这里曾诞生了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他高举“乡土文学”的大旗,倾毕生心血,描绘可爱的家乡和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父老乡亲,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京东北运河农村风貌的多彩画卷。

  • 标签: 乡土文学 发展契机 农村风貌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