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在以往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著作中,“民间”虽然也经常被运用,但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概念,真正引起广泛的重视并成为文学批评的关键词语是在90年代,它包含着知识分子重建自己的思想精神,摆脱单一的文学批评模式,建立多元文学批评格局的期待,更为重要的是它把我们以往所忽略的一个文学史的空间以及现在与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世界展现了出来,以其潜在的、生机勃勃的理论活力为当下的文学批评提供了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可能。

  • 标签: 知识分子 文学批评模式 当代文学史 民间文化形态 精英文化 价值立场
  • 简介:  年轻气盛时,在生产队当了派工放活的官儿,吆吆喝喝、骂骂呱呱的,很有一股六亲不认、世无羁绊的霸道样子,唬得婆娘女子见了,都绕着道儿走,叔伯兄弟看过来的眼神,亦然躲躲闪闪,多有惧意……平整工地,拉粪起圈,收收种种做不完的庄稼活,把自己累得半死.……

  • 标签: 民间经典
  • 简介:背景1956-1957上半年中国戏剧的创作与演出出现过短暂的繁盛景象,然而"反右"以及1958年的"大跃进",使中国戏剧又一次陷入困难局面.一方面是遭遇到全国性的大饥荒,剧团无从逃避生活上的极度困苦,另一方面更受到"反右"的政治气氛影响,上演剧目贫乏的问题又一次出现.

  • 标签: 中国 戏剧艺术 民族文化 人才培养 戏剧演出
  • 简介:我常想,除了我们浩如烟海的印刷品之外,这世界还有没有隐者的文学存在,我们那些常常在废旧商店以斤、以吨出卖的印刷文学为什么看起来那么面孔相似,那么小器十足?那些用来点缀橱窗的沉思者和永恒微笑的复制品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隐者的杰作存

  • 标签: 隐者 生存状态 悲剧意识 宫体诗 赵玫 斯特拉文斯基
  • 简介:新诗开创伊始即将民间性作为自己追求的一个目标,而抗日战争的爆发又为其彻底走向民间提供了一个契机,这一时期启动的诗歌民间化运动最终促成了新诗创作民间化格局的形成。中华民族的空前灾难震撼了诗人们的心灵,他们暂时捐弃前嫌,拿起诗的武器,和全国人民一道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洪流之中。因为抗战的需要,民间化问题便再次被提到诗歌的议事日程。诗人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间化道路,表现了对民间形式的热情认同与对民间营养的高度热情。外部形势与诗人内在的双重需求共同拉开了诗风转变的大幕。

  • 标签: 中国新诗 民间化 运动 论略 抗日战争 新诗创作
  • 简介:<正>我对日本的问题前几年搞得比较多,曾经在日本留过几年学,后来写过几本关于文化的书。参加这个会,我觉得比较沉重。我现在不大愿意谈这个问题,说起来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是一个烂泥塘。我们中国对日本的看法有两种立场,一种是政府立场,一种是民间立场,这两种立场不统一,距离非常远。我们中国这么大,为什么搞不过日本这么一个岛国,原因很复杂。其中一点,就是我们民族太多了,大而松;日本相反,小,但很紧。只要外部压力大,

  • 标签: 民间立场 中日关系 国际犯罪 外部压力 两国关系 民族情绪
  • 简介:  1995年正月,广州芳村区坑口村重修了仅十来平方米的观音庙.这是当地"生菜会"的权威举办地.当地相传正月二十六这天子时(夜间11时起至翌晨1时),是观音菩萨大开金库贷款助民致富的时刻.因此,每逢此时大批善男信女都会到观音庙进香,祈求观音菩萨开恩"借钱".而整个生菜会的寓意归纳起来不外生财、发财、生子、长久.观音庙香火渐炽,一位芳村区的政府官员无意之间感慨道:真有点奇怪,许多由政府出面组织举办的活动,虽然花费大量经费进行广泛宣传推广,但效果上往往办得一年不如一年,而"生菜会"这种民间活动,也没什么宣传,但每年来的人多得挡都挡不住.从本年开始,"恭喜发财"成为华夏大江南北最流行的祝福语.……

  • 标签: 中国民间 民间备忘
  • 简介:  1986年年初起,在大陆女学生中出现了一股"琼瑶热".借阅琼瑶小说的盛况有增无减.一本琼瑶小说往往轮流在几个班级中传阅.新华书店柜台上的琼瑶小说一上柜,立即便被女学生们抢购一空.琼瑶的小说以爱情为主题,有现代鸳鸯蝴蝶派和中国哥特小说之称.……

  • 标签: 中国民间 民间备忘
  • 简介:"五四"时期蓬勃兴起了以北京大学征集民间歌谣为标志的民间文艺运动.研究二十世纪文学史的论者习惯于对这场运动中出现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作出启蒙与被启蒙的判定,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实际上是缺乏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作深入全面的考察,忽略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融互动.

  • 标签: 民间文艺 五四新文学运动 知识分子 勃兴 文学史 民间歌谣
  • 简介:  1982年1月,诗人唐渡分配到做编辑,成为职业诗歌工作者.据他回忆:那时人们自发的诗歌热情很高,每天都至少有5大麻袋的诗歌来稿,10多名编辑按照行政区分工负责.上班读,下班也读,成年累月地读,人都读木了.……

  • 标签: 中国民间 民间记录
  • 简介:读完赵清学同志的自传体小说《燕赵少年》,一股朴实的、粗犷的、清新的气味迎面而来。我深深感到赵清学的小说创作根于现实、群众、民间文学之中。赵清学同志从一个大兵走向一个作家,他和其他部队作家有着许多共同点,但不同的是赵清学善于汲取民间文学为养料,用民间文学来丰富他的作品,因此,他的作品民间文学的气息十分浓厚,《燕赵少年》显得更为突出。(一)作家善于写传奇式的人物。《燕赵少年》的主人公飞雪有着非常奇特的童年。高尔基说:“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少年儿童有着特殊的好奇心,因此,大凡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对孩子们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作品取材于解放前的童年生活,作家以饱满感情的笔触,描绘了人间少有的悲惨的童年而又饶有趣味的生活,在其他儿童文学中是难以读到的。

  • 标签: 赵清学 燕赵 自传体小说 童年生活 心理描写 老黄狗
  • 简介:<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3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九十高龄仍在孜孜教学著作的钟敬文教授从事民间文艺事业70年的学术座谈会。中国民协副主席杨志杰在发言中指出,钟敬文先生是近代文学史上唯一抛弃了个人的作家兴趣与前程,彻底转向民间文化研究的人。他是真心诚意为中国的国风毕生歌吟的第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最可贵的地方,还在于他选择事业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自觉弘扬祖国民间文化意识。他曾说:“颇有外国学者利用中国的民族资料写他们的书,渗透他们的文化宣传,却反过来说中国人缺乏想象力。这对我是强烈地刺激,我感到一种民族自尊心

  • 标签: 文艺事业 学术座谈会 副主席 钟敬文 祖国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