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2 个结果
  • 简介:<正>任意和可论证(又称可解释)是一对互相矛盾的概念。任意就是不可论证,可论证就是非任意。在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如果既有一定程度的任意又有一定程度的可论证,那么这就是相对的任意或相对的可论证,这种条件下的任意和可论证的比重成反比。还可以有这样的情形:在同一事物的这二方面突出地表现出任意,而在它的另一方面又突出地表现出可论证语言符号的任意和可论证性问题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而且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我们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 标签: 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 可论证性 索绪尔 内部形式 非任意性 历史联系
  • 简介:人们在讨论明晰语言与模糊语言的选择之时,往往喜欢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考虑选择哪一种更好。其实,人们在表达某一个意思的时候,并不都只能是在明晰与模糊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相反,常常是把明晰语言与模糊语言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即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往往上文使用模糊语言,下文则使用明晰语言,从而使模糊语言与明晰语言达到互补的功效。例如:

  • 标签: 模糊语言 明晰 语言环境 意思
  • 简介:<正>01本文所指的开放与封闭,是就语言的整个结构体系来说的,是就两种不同的语言相互接触后,语言体系所呈现出的特点而言的。02两种语言接触之后,彼此之间就会互相发生影响。那么,一种语言如何对待另一种语言对自己的影响呢?是全部吸收呢,还是一概排斥?我以为,任何语言在这个问题上都会呈现出两个特点:即有吸收,又有排斥。03两种语言接触之后,一种语言借用另一种语言的成分,吸收另一种语言的特点或具体规律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是语言体系的一个特点,我们把这一特点称之为语言体系的开放。与此同时,一种语言

  • 标签: 语言体系 闭性 汉语 自足性 英语词 吸收力
  • 简介:说明,是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语言体裁。任何一种文体的语言都必须做到准确,但说明文的准确的侧重点与记叙文、议论文语言准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说,记叙文语言的准确,重在其形象,议论文语言的准确,重在其逻辑,那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则重在其科学。说明文的

  • 标签: 语言形式 逻辑性 记叙文 议论文语言 侧重点 语言准确
  • 简介:<正>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大多是从旧私塾里承袭下来的。以吟诵记背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能做者,识字、句读而已。至于行文布局,偶尔也有一点感想式的评论,但更多的是靠学生在日后吟诵中去意会。在西洋文化的影响下,中国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语法之类的内容。这是一大进步。有了这种内容,至少是一句之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得比较清楚了。这也是马建忠发奋著述《马氏文通》的用意。可以认为是语文教学由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第一步。但西洋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中国一向是语文不分的,有了语法之类的东西以后,语言和文章成了两个内容,分成了两个部门。好象语言只管字、词、句,而字词句写成一篇

  • 标签: 交际意义 形式意义 语言问题 语言单位 语文教学方式 语言研究
  • 简介:<正>语言的论证(motivation)也叫作语言的配意或有缘,国内一般叫作词的内部形式,理据或词源结构。对于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讨一种语言词汇系统的共时特征及历时演变规律,而且有助于进行不同语言词汇系统的对比,为语言研究和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服务。一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论证是跟语言的任意(arbitraire)相对立的概念,指语言符号的可分析。索绪尔指出:“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地可以论证的。”他以法语的Vingt(二十)和dix-neuf(十九)、德语的Laub(全部树叶)和法语的

  • 标签: 可论证性 汉语词 语法语言 朝鲜语 索绪尔 语素
  • 简介:本文从中级汉语多元化语言文化教学角度入手,试图对中级汉语教学方法有新的尝试,主张教学要多层次、全方位展开。

  • 标签: 多元化 对外汉语 语言文化教学
  • 简介:本文集中讨论书面语言教学问题,根据对口头语言和局面语言的理解以对汉语特点的认识,主张把局面语言教学与口头语言教学区别开来,建立局面语言教学和口头语言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系统,形成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新的教学路子。文中对新的教学路子的特点和书面语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 标签: 语言教学 汉语 对外汉语 局面语言 教学法
  • 简介:聂鸿飞在《洗去铅华回归本真——语文综合学习成果呈现方式的思考》中谈到现在综合学习成果的呈现中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1.片面强调外在形式.忽视语文内核。比如图文类的成果中.精致的图片、画面大量出现.而文章被置于次要地位:很多呈现的资料未曾经过学生的仔细阅读和筛选.

  • 标签: 本真 文类 回归 呈现 图文 语言
  • 简介:语言的模糊是指语言语义的不精确、灵活性及其言语的能指与所指的不固定性,是语言的一种固有的特性。在某种意义上,模糊概念要比明晰的概念更具有表现力,因为它的概括范围更广、实用更强。探讨身体语言的模糊是全面剖析语言模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有广义语言中模糊的若干特点,同时因为其自身的特点而有许多不同于有声语言的个性特征。小说《围城》是一个成功运用身体语言模糊的精彩范例。

  • 标签: 身体语言 有声语言 模糊性 《围城》
  • 简介:本文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探讨了语言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文章提出,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与人文教育分不开,语言的基本属性体现在工具与人文两个方面,教学中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语言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包含丰富社会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并在语言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和创造精神。

  • 标签: 语言教学 人文教育 第二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
  • 简介:语言是第一的,文字是第二的”是关于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一种提法。本人认为,这一提法是不科学的,这一提法所表达的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看法是错误的。本文从分析这一提法的由来及其错误入手来阐述一下本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看法。

  • 标签: 语言 文字 符号系统 表达方式 交际工具 字形
  • 简介:教师的语言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语文教学 语言表现力 教师 学习效率
  • 简介: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正式创刊于1979年9月,至1999年满20周年。1999年4月23—25日,“庆祝《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20周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50余人,其中包括来自日本、新加坡、香港的学者。收到论文37篇。研...

  • 标签: 教学与研究 应用语言学 创刊20周年 社会语言学 学术研讨会 民族语言
  • 简介: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英·帕默尔)。语言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既是一种空间存在,又是一种时间存在。不同民族的时空观在其文化表象上都有充分的体现。西方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的是自然时空,而且尤其注重空间的自然真实;

  • 标签: 语言 文化影响 汉语 文言文
  • 简介:句式的语义构成是人类认知对现实的反映,近年兴起的构块语法要解决的正是语法研究的核心内容--句法和语义的一致关系.构块即形式与意义/用法的配对,语言的创造就来自于通过隐喻或转喻等把具体的词语嵌入语言构块中,形成构块的多义现象.本文从构块语法的角度对英汉双及物结构进行分析,对构块语法理论在跨语言研究、心理学的过程与习得以及外语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外语教学 英语教学 构块语法 语言研究 句法 语义
  • 简介:人类交际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自觉地运用非语言交际手段,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一部分,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教学中可以起到常规语言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师应加强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休养并适度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 标签: 非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 语音 词汇 语法
  • 简介:语言是交际的手段。一般说来,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求明白简练,但有时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和某种需要,故意不直截了当地表情达意,或者采用各种方式表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是含蓄。含蓄美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注意使用含蓄的语言了。如《崤之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记录的是公元前632年秦国和晋国的一场战争,

  • 标签: 含蓄美 语言 汉语 表达效果 言外之意 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