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正>随着红楼研究的发展,编写《红楼》的有关辞书应当成为迫切的任务。编写一部大型《红楼》辞典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在它尚未出现以前,若能先编出一些小型的某一类《红楼》辞典,如人物词典

  • 标签: 红楼梦研究 辞典 简介 辞书 组织安排 词典
  • 简介:<正>商务印书馆创建初期,其中的编译所除了包括国文部、理化部、英文部以外,还有一个辞典部。据茅盾同志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一)》中回忆说:“当时的国文部部长庄俞就是武进人,其中专编小学和中学教科书的人几乎是清一色的常州帮。”这个“常州帮”,除了庄俞,还有蒋维乔、孟森、顾实等人。辞典部部长陆尔奎、副部长方毅(叔远),以及谢观、殷惟龢、刘秉勋等等,也是武进人。这些“湖耆宿”,在我国近代著名出版家张元济的亲自主持下,本世纪初不仅在编辑中小学教科书方面起了“开出版界风气之先”的作用,而且对编纂《新字典》,以及《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等大型

  • 标签: 阳湖耆宿 商务印书馆 辞典 中小学教科书 中国医学 中国人名
  • 简介:<正>《红楼》一书所使用的词语异常丰富。然而有些词语现在已不用或罕用,许多词语的意义和现今通用义已不尽相同。这些词语,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是须要注解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57年出版启功注释的普及本,至1964年已是第3版,其中竖排本于1973年8月已是第10次印刷,横排本于1979年在湖北第2次印刷。二十余年过去了,这个本子的注释一仍旧贯,未加增补,一些不确切的注文亦未适当修订。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必然要带来文化的大提高、大普及和大发展,人民群众阅读古典小说也就会日益增多。阅读《红楼》须要跨越词语的障碍,注解因而应当要求尽可能完善。现有的几种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

  • 标签: 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 札记 红楼梦 辞书 出版社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红楼》是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很难绕开的一本书。令人叹为观止的红学著作,不断言说着著者的痴情抑或痴心。众声喧哗的研究现状,除了证明《红楼》的伟大,也暴露了红学界缺少一个有效对话的基础,以至于自成一家之言者比比皆是,能令各方信服者却凤毛麟角。《〈红楼〉叙述中的符号自我》这本著作恰是在此用力。

  • 标签: 《红楼梦》 符号 叙述 中国文学 众声喧哗 有效对话
  • 简介:叙述长期以来被叙述学家们所忽略,主要是由于其叙述性问题遭到学界质疑。赵毅衡的广义叙述学理论肯定了作为叙述文本的合法地位。本文借用广义叙述学理论,尝试进一步探讨作为类演示类文本的叙述性问题,并从叙述学的角度解析的意义生成,同时本文也试图从叙述学的角度讨论叙述的自我治愈功能。

  • 标签: 叙述性 隐含作者 梦的自我治愈功能
  • 简介:摘要《红楼》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自是不言而喻的,关于《红楼》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本文从音韵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中诗词曲的用韵研究。“诗”以12首菊花诗作为研究对象,“词”以14首判词作为研究对象,“曲”以14支红楼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红楼》中诗词曲的用韵符合规则,且有许多通韵、借韵的用法。

  • 标签: 《红楼梦》 诗词曲 用韵
  • 简介: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剖析《红楼》叙述中“玉,,的涵义,以及以“玉”命名的三位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笔者从叙述者的主体性这一角度来剖析《红楼》叙述中的形式问题,并进一步经由形式探索主体意图。本文的理论根据是形式文化论。形式必须被超越,但超越形式的起点必须是首先回到形式本身,经由形式深入内涵。因为表层的文本叙述技巧与策略本身言说着叙述主体的意图。

  • 标签: 符号 叙述
  • 简介: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的数学教学而言,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能够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注意力以及知识的丰富性和动手操作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不仅如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 标签: 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巍巍唐朝,300余年历史,谱写出一段段史诗。南唐不仅冒认唐朝后人,在名号上沿用“唐”的国号,其在典章制度上也是唐朝的追随者,并潜移默化影响到宋朝制度。南唐承前启后,其历史地位当亦不可小觑。本文在分析南唐先主昪称帝过程的同时,对认祖事件进行考释,并通过受禅与认祖分析其政权合法性问题。

  • 标签: 李昪 南唐 认祖 受禅 政权合法性
  • 简介:<正>0.1.唐宋以来的一千年,古代汉语经历了由近代而现代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问句也有不小的变化。研究这段时期选择问句的演变,对我们了解近代汉语的面貌,了解汉语发展的一个片断,都有一定的意义。0.2.本文以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的语言为根据来研究选择问句的发展。引用的书是:

  • 标签: 选择问句 否定词 连接词 元杂剧 疑问语气词 红楼梦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贺的“神鬼论”诗派的内容,我们重点探讨了“神鬼诗”包含了诗人生命的感悟,和对审美理想的寄托;通感使贺神鬼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含蓄等贺的“神鬼诗"的的“比兴寄托”的特征。

  • 标签: 李贺 &ldquo 神鬼论&rdquo 诗派 内容 比兴寄托
  • 简介: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其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 标签:
  • 简介:在对《红楼》和《儿女英维传》里出现的2095例“给”字句.和可与“给”字互换的568例“与”字句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给”对“与”的取代原因.认为“与”在动词介词中表现疲弱,而“给”的表现则很强劲;“与”在弱化了的动词中表现亦不如“给”.这使得“与”在各方面部丧失了与“给”的竞争力,最终被“给”取代.

  • 标签: 《红楼梦》 《儿女英雄传》 “给” “与” 词语取代 动词
  • 简介:<正>学习或者研究修辞学,对于修辞材料的搜集是极其重要的。一般来说,修辞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大都从下列几方面搜集修辞材料:一是名著、名篇里的范例;二是名家手稿的前后改例,包括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的对比资料;三是评论家、批评家对诗文词句的评语;四是一般报章杂志里的病句;五是不同作者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这几个方面无疑是修辞学习和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从名著、名篇里的失检点处来学习与研究修辞。从名篇、名著里的失检点处来学习与研究修辞,可以从反面的实例来印证修辞原理,可以从败笔的角度探索修辞的规律,领会修辞的艰辛,这对

  • 标签: 修辞读 凤阁评 处修辞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正>《红楼》第四十八回,香菱在读了黛玉给她选的诗之后,有这么一段颇发人深省的议论: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香菱笑道:“我看他(指王维)《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再不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那么这橄榄又是什么滋味呢?

  • 标签: 宝玉 弦外音 外意 《红楼梦》 橄榄 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