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证据裁判是诉讼进步与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证据裁判原则下,有三个关键性概念,即事实、证据和事实认定,在逻辑上它们是一种命题、论据与结论的关系。作为司法证明的逻辑起点,案件事实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事实,也不同于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它有法律上的规定性;作为认定事实根据的证据,更强调形式上的相关性和合法性;事实认定是司法证明的逻辑终点,虽然它是一种理性的、严格的证明,但案件事实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法官能够看到的只是证据,只能凭借证据来认定事实,这就决定了事实认定具有不确定性。

  • 标签: 证据裁判原则 事实 证据 事实认定
  • 简介:流言是在一定的条件中产生的,具有不同的类型。流言的散布者和接受者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这些特点使得流言能够与事件同步存在,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似是而非的特点,对个人行为及集体造成不良的影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流言常常出现在那些对公众来说既具切身利害关系又模糊不清的事件上。他们指出,流言的发生与传播通常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最易产生与传播流言;其二是在不安与忧虑情况下,

  • 标签: 用事实说话 流言 传播过程 心理学家 似是而非 个人行为
  • 简介:朱元璋的司法理念应表述为“重典治吏”、“宽以待民”、“以法为教”。这一理念深蕴“民本”思想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时制宜,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值得肯定。

  • 标签: 重典治吏 宽以待民 以法为教
  • 简介:一、大学有效治理法理基础问题的提出大学有效治理实质是在各项权力分立的基础上多种权力(权利)博弈的过程,即权力处于制约、制衡和监督的状态和过程。二、大学有效治理的的法理解析1.大学有效治理的基本思路。2.大学有效治理的具体解析。

  • 标签: 法理分析 治理 大学 权力分立 法理基础 解析
  • 简介:<正>非常感谢能到北大法学院法学社来讲一下我这两三年的一些法学思考。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论革命的法理学",这是我这一两年准备撰写的一本小册子的第一部分。按照我的计划,这本小册子的题目就叫《国家的构建:从革命的法理学到反革命的法

  • 标签: 政治国家 论革命 法学思考 宪法学 神义论 现代法理学
  • 简介:当前,未婚同居现象较为普遍,而且由于其具备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也已经得到了多数人的默认甚至称许。对于其间产生的各类法律问题,比如怀孕生育而亲属权利无法确认,感情破裂而财产难以分割等,却并未在婚姻法律、亲属法律中得到体现和安排。

  • 标签: 婚姻关系 法理 未婚同居现象 法律问题 现实合理性 感情破裂
  • 简介:<正>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苏格拉底法律不是一门需要掌握的手艺,而是一种知识追求。——布赖恩·比克斯一、理论与语境之间的问题意识比克斯在该书([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第四版),以下简称"比克斯书",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11页)的第四版序言中指出:本书第一部分的论题(法律理论:问题和可能性)通常不包括在大学课程中,虽然他相信思考第一部分所提出

  • 标签: 比克 问题意识 法律理论 布赖恩 法律实证主义 法律出版社
  • 简介: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开放性、世界性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可能的“初始条件”。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可能的“客观原因”。作为能够改造世界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学说以及被压迫者追求现实解放的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契合了人们要求急需重建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取向与深层文化心态,迅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潮。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理性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的“主观动因”。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朝向 马克思主义者 初始条件 理论品格 社会变迁
  • 简介:学生申诉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权利救济制度。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开展依法治校的重要途径。构建学生申诉制度,一定要在上位法的指导下,从我国教育法制现状出发,既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又要突出对学生的教育,对学校行为的规范。

  • 标签: 学生申诉制度 权利救济制度 法理学 依法治校 上位法 合法权益
  • 简介:海域使用权作为财产性权利,必然要最大限度发挥海域资源的效益,必须要充分发掘海域利用的经济价值,海域使用权只有在市场上流转起来才能实现作为“物”的价值.海域使用权的流转可以从法经济学依据和法社会学找到法理依据,海域使用权的流转符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原理.

  • 标签: 海域使用权流转 法理 法经济学 法社会学
  • 简介:<正>同学们,晚上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就刑法知识的转型与刑法理论的演进给大家做一个讲座,这个题目是我们这个讲座的系列之一,我看这个系列的主题就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与反思。那么在改革开放30年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目前在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对这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8年可以说是总结和反思的一年。这里的30年是以1978年为改革开放的元年起算的,从这一年为开端我们国家逐渐走上了正轨。

  • 标签: 犯罪论体系 同种数罪 犯罪构成体系 刑事法治 主观要件 大陆法系
  • 简介:任务教学法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如能认真贯彻,对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大有裨益。由于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中形成了多水平课堂,使任务教学难以实施。分层教学把学生按其水平分在不同班级,不同层次选用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贯彻不同的教学任务,是贯彻任务教学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多水平课堂 任务教学法 分层教学
  • 简介:用基本事实发展和增进学生思考力执教者:李杰点评者:陈德民列宁说:“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双城市实验小学李杰老师的数学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把你们制作的学具...

  • 标签: 思考力 教学片断 陈德民 执教者 请看 做一做
  • 简介:凯尔森试图构建一种剔除了政治意识形态和自然因素的法律科学,可以用两组关键词来概括其纯粹法理论:科学、纯粹、客观、一元和现实;社会技术、强制秩序、制裁、不法行为、规范、义务和权利。凯尔森认为法律权利是法律规范对一个由规范所指定的人,即可能的原告的关系。在凯尔森的法律理论中,义务先于权利,从主要规范到法律权利的逻辑顺序是:从主要规范到次要规范,从次要规范到义务,从义务再到权利。凯尔森论述了法律权利的存在方式、主体、作用和类别。凯尔森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既有真知灼见,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对纯粹法理论及其权利概念进行反思,能够使我们对法律权利和法律科学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

  • 标签: 凯尔森 纯粹法理论 法律权利 法律科学
  • 简介:当前法理学课程在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对其进行改革。在教材上,法理学课程应突出课程的基本原理,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应采用多种方式以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 标签: 法理学课程 问题 改革
  • 简介:<正>上半场徐然:各位师兄、学志同仁、同学们晚上好,很高兴大家能来参加本期《学志》的研讨。本次研讨的主题是"法有限而情无穷——中国情境下的事实与规范的冲突"。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主题呢?这是因为在中国法治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与西方法治迥异的诸多现象,无怪乎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中国文化真厉害,西洋的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这些迥异的现象背后是法律文化的差异,在西方语境下的规范与内部事实的冲突,到中国则变成

  • 标签: 决狱 机会成本 波斯纳 话本小说 儒家思想 性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