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FIAS)是对课堂教学进行量化分析的重要工具,可以较为真实地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但也存在诸多局限。文章根据FIAS和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nformationTechnology-based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ITIAS)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交互白板的功能和特性,对已有的编码系统进行改进,重新设计了一个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分析系统。最后,文章应用该系统对两个教学录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出了研究结论。

  • 标签: FIAS 交互白板 IWIAS ITIAS 互动课堂
  • 简介: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是我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经济欠发达县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 标签: 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改革与发展 应用 系统 课堂 同步
  • 简介: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含义在于引导学生思维并使其领悟;具体方法有“扣其两端”、旁敲侧击、循序渐进、举例类推;特点在于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启发的时机和“度”,学思结合,教学相长。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旨在通过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获取先验性的、普遍性的知识;强调思维的逻辑性。本文从同异两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各自的长处不足。

  • 标签: 孔子 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 助产术
  • 简介:学科能力是一个多维多层的复杂系统,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理论和研究都只是对这个复杂系统基于特定角度的有限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团队的学科能力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学科能力活动,建立知识经验能力表现的实质性联系,寻找可测评和可调控的能力要素,贯通关联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科能力,构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导向的学科能力活动表现、内涵构成及其发展水平的多维整合模型。

  • 标签: 学科能力 特定角度 水平层 创新导向 整合模型 指标体系
  • 简介:文章以实现知识的关联和可视化显示为目的,构建基于可视化知识地图的日语教学辅助系统,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系统的教学效果.首先,为了对比不同日语语法体系的异同,文章抽选句型和词汇构建日语知识数据库,再创建专家知识地图进行知识关联.其次,文章构建了日语教学辅助系统,导入数据并实现了知识地图的可视化.最后,文章利用系统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对学习成绩、知识地图、调查问卷等的分析,发现系统的使用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关联和重构、加深理解和相互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

  • 标签: 可视化 知识地图 日语 教学辅助系统
  • 简介: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认同,并且开始应用到本科教学实践当中,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尝试、发展阶段,在通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比例、通识教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整合、优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要做好通、专教育衔接,构建连贯一致的本科课程体系,二要树立整体知识观,增设跨学科课程,三要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实施通识教育的条件和措施,四要开设世界文化和社会研究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 标签: 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 简介: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结构,推动课堂转型。理性分析语文翻转课堂实践的教学困境,针对其学科性质、学生和教师的自身因素等提出实施课堂理性翻转,构建个性化学习协作式学习相统一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师研制运用优质教学资源的信息技术能力等相应的改进策略。

  • 标签: 翻转课堂 价值追求 语文教学 教学困境 改进策略
  • 简介:从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创造迁移三个维度,九个子维度构建了学生数学学科能力测试框架。针对中学生开发了数学学科能力测试工具,通过对B市H区8~12年级(测试内容为7~11年级)的2571名学生分层抽样测试,研究发现:(1)学生总体数学能力表现呈递增趋势,但基础能力在高年级出现下滑;(2)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数学学科能力 RASCH模型 数学素养
  • 简介:本研究构建了化学学科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其活动表现系统模型;确立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导向的化学学科能力要素及其表现指标,基于Rasch模型开发学科能力表现测评工具,获得高中生化学学科能力表现的大样本数据,诊断学生“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导向的化学学科能力表现水平现状,明确在当前课程教学条件下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 标签: 化学学科能力 核心素养 能力表现 认识发展性教学
  • 简介: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能力是科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通过分析和比较PISA、TIMSS、NAEP三个大型的国际科学测评项目,基于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型,构建了由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迁移创新三个能力要素构成的生物学科能力体系模型,并将学生的生物学科能力表现划分为五个水平。经过实证检验,可见生物学科能力体系模型是成立的。测评结果显示,从7年级到12年级,学生的生物学科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能力表现逐渐上升。这对科学课程的设计、课堂教学和学科能力评价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生物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学习理解 实践应用 迁移创新 学习表现
  • 简介:核心素养发展重在关键能力的提升。聚焦物理学科能力,基于理论研讨和多轮实证测评检验,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一级指标的物理学科能力表现框架。通过大样本跨年级测评探查学生的实际能力表现,划分了学生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7级水平,从关键能力的角度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诊断性描述,为核心素养的分级评价提供了实证资料。在物理教学中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针对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发展现状,特别是测评中发现的薄弱点,引导学生关联整合知识、建构物理观念,在科学实践中培养能力,并基于系统评价改进教学。

  • 标签: 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能力 能力表现测评
  • 简介:我国教育一直面临着两大相互交织的难题,一个是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并且陷入“越减越重”的怪圈;另一个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这两大难题形成了教育质量悖论:学业负担越重,教育质量越低。对此,政府的改革探索一直就没有停歇,无论是中小学实施的一系列减负措施,还是高校实施的若干杰出人才培养工程,虽然都取得了一些短期成效,但学生学业负担有增无减杰出人才培养窘境尚未明显改变。这是为什么?学界有许多看法,大多将此归结为应试教育及其考试评价问题。笔者认为,对教育及其质量的认识实践困惑是形成悖论的根本原因。要破解悖论,必须从正确认识教育及其质量入手。

  • 标签: 教育质量 悖论 人才培养工程 中小学学生 杂谈 学业负担
  • 简介:本文在结合现代职业教育,阐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对仓储配送行动领域工作岗位群及岗位工作任务,基于职业行动领域分析方法。对《仓储物流配送》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形成了相应的学习情景,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构重构,并对相应的保障措施进行研究。

  • 标签: 工作过程 系统化 仓储配送 教学改革
  • 简介:把师生作为此在,强调师生的此在性,这不是对师生的否弃,而是从存在论视角对师生生命存在的追问反思。此在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自在存在、共在存在本真能在则是从存在论时间性上理解此在师生内涵的三个基本层面。存在着、共属一体绽出地生存是此在师生的基本存在特征,此在师生在教育之中存在着并共同展开教育、看护着教育的存在,教育因之而实现自身的到场。在教育现实中,此在师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在着",还在于作为"能在"而存在着,这观照到对日常教育的超越师生能在的向度。

  • 标签: 此在师生 存在 存在论 能在
  • 作者: 地力娜孜·艾斯拉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5-15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5期
  • 机构:〔摘要〕做好对维族小学生的汉语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及其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先对维族小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对其解决方法予以探讨,希望能够为汉语教学水平的进步带来支持与帮助。
  • 简介:美国创业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吉朋斯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式II都以"社会关涉"为取向,通过校内跨学科组织中多样性、异质性的知识生产者的研发,再经技术转移的渠道将知识流通到产业界。这种知识生产涉及到了官—产—学三方利益的考量,同时大学内部还需平衡传统的院系新兴的跨学科研发中心的诉求。美国创业型大学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为大学自身、国家以及产业界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对传统学术地位、道德规范带来巨大冲击,这也正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下引人深思之处。

  • 标签: 美国 创业型大学 知识生产模式 价值取向
  • 简介:我国近代校董会存在着制度的本土之源。清代中期开始,在许多民办书院和少量官办书院中出现了董事制度,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董事制度文本。董事由地方士绅担任,在官府掌控之下经营书院,董事职权统括了书院人事、经费、田产、招生、教学、教务、考试等院务,实际上扮演着书院的“经理人”角色。董事制度产生于书院官学化空前加强、山长聘任田产管理严重腐败、官府经费拮据民间资本增加的时代背景,形塑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科举取士的官僚选拔制度,以及传统社会的士绅治理模式。清代传统书院董事制度在清末以降国人办理的校董会制度中得以沿袭。

  • 标签: 清代传统书院 董事制度 官学化 近代校董会
  • 简介:教师信念研究一般以"内容"为核心,关注信念"内容"真实与否。此类研究放弃了对教师信念系统结构属性的考察,对教师信念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方式的描述是不全面的。借助认识论心理学关于信念系统结构的相关理论,建议将教师信念系统的"结构"作为该领域新的研究核心。这一研究主题的转换,带来一组新鲜的研究问题,尤其是对教师信念的发生、发展及作用方式,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

  • 标签: 教师信念 信念内容 信念系统 结构
  • 简介: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该思潮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及历史背景。重视教育、教化作用的中国文化传统,近代国内外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刺激下的民族觉醒,西方国家重视教育实现强国的发展经验,以及国人对国内已尝试救国方案失败的深刻反省等共同促成了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救国思潮形成于洋务运动晚期,经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进入勃兴和高涨阶段,回落和转型于抗战爆发后,经历了萌发和形成、勃兴和高涨,回落和转型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教育救国思潮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合理性和进步性也是无可争辩的。“教育救国”,今天我们提倡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以及“科教兴国”等发展战略,有着天然内在的逻辑关系。全面考察教育救国思潮在近代中国产生演变的历史轨迹,不仅有学术价值,也不无现实意义。

  • 标签: 教育救国 教育兴国 教育强国 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