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句子的深层语义关系,可把"给+NP"中NP的语义范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按照句法语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名词短语以"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格的关系"即不同的语义范畴(<"格"辨>,24页).按照这个原则,可以把"给+NP"中的NP划分为:[对象]、[施事]、[受事],以及语用成分.其中"给+[对象]"是"给+NP"结构的主要用法.第二层:[对象]范畴进入组合后,由于动词选择限制关系不同,又可以次范畴化为:[受物]、[受益]、[受损]、[朝向]等几个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给"字句的一些句法特征.

  • 标签: 语义范畴 施事 受事 汉语 "给"字句 句法特征
  • 简介:NP+BE+NP构式在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以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中的转喻映射为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来透析NP+BE+NP构式,通过单向决定性转喻映射和多向选择性转喻映射两种方式对NP+BE+NP构式的认知理解反映了人们对各类事物、活动等的定势态度。

  • 标签: NP+BE+NP构式 理想认知模型 转喻映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NP1是动作的涉事,一般为定指性成分;在相同的连动动作链上,NP1的可控自由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无生可移空间实体>无生定位空间实体(有生空间实体)>抽象实体。NP2是动作的施事,一般也为定指性成分。

  • 标签: “被”字连动句 涉事 施事 有定
  • 简介:本文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主旨,考察了具有评判功能的“NP—个”构式,并将其与对应构式“一个NP”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词项与构式的互动,导致“NP—个”的构式义呈现为:1)浮现义[+典型];2)消蚀义[-数量];3)强化义[+贬抑]。“NP—个”与“一个NP”存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的一系列差异,这是构式无同义原则的一个例示。

  • 标签: NP一个 一个NP 构式 互动 功能
  • 简介:大量的语料事实证明:因为“像”的词义引中和语法化,从而在共时上“像”有着不同的义项及词性,进而产生了“NP1像NP2一样PP”的歧义现象。这些歧义,既有比较和比喻之间的。也有比喻内部的。

  • 标签: 一样 比喻 比较 歧义 句式
  • 简介:摘要:新兴词组“NP1在逃NP2”,从句法平面看,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从语义平面看,“在逃”义虚化,该词组其具有隐喻特点,色彩义由贬义变为偏向褒义和中性;从语用平面看,符合网络流行语求新立异的特点。

  • 标签: 在逃,语法,语义,语用。
  • 简介: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敢+VP”构式,并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从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 标签: “NP+敢+VP” 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压制 构式压制
  • 简介:先秦时期有一种“一二+NP”结构,其NP往往是亲属名词,常用于周王与诸侯、诸侯与诸侯的对话中,指称同姓或异姓的诸侯,从而表达出一种对称谓对象的亲近、尊敬之意。这是一种带有时代特色的语言结构,它随着周朝的礼乐崩坏以及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的不断加剧而消失。

  • 标签: 先秦 一二 亲属称谓 诸侯国 概数
  • 简介:“跑+NP”结构是一种复杂的语用现象,涉及语言内外部各种因素。以语言顺应论的理论为框架,从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四方面,对“跑+NP”结构的动态顺应过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跑+NP”结构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跑+NP”结构的产生和发展是历时顺应的产物,而该结构的流行却是共时顺应的结果。顺应论为解读“跑+NP”结构提供了全局视野,不仅考察了“跑+NP”语言结构内各层级的因素,也考察了语言结构外的因素,同时揭示了“跑+NP”结构出现的语用动因。

  • 标签: “跑+NP” 顺应论 历时顺应 共时顺应
  • 简介:关于强调义“连”字句中“连”所引导成分(典型成员为NP)的定性,这些年来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至今未有定论。“连”后NP究竟是话题、焦点、话题兼焦点还是话题焦点呢?在研读了持有上述观点的几篇“连”字句经典文献后,我们认为,“连”字句的“连”后NP是话题,但不是典型的话题;是焦点,但是归入现有焦点分类体系中的任一小类都有困难;而称作对比性话题兼对比焦点或者新增一类焦点(话题焦点)也都各有阻碍。

  • 标签: “连”字句 话题 焦点 话题焦点
  • 简介: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出发,验证了把"V+P+NP"这一结构看作述补短语或动宾短语目前都是合理的,是因为它们反应了该结构的不同计算阶段。随着介词的虚化和后置用法的减少,"V+P+NP"会逐渐倾向为动宾短语。

  • 标签: V+P+NP 重新分析 动宾短语 述补短语
  • 简介: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 标签: “NP+之+VP”结构 构成成分 语法功能
  • 简介:动词后面"到"的词性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这一情况严重影响到相关问题的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现代汉语出现频率极高的动词、形容词为基础,从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入手,分析了这种句型的三种构成形式以及"到"前面动词的情况,参照判断动词的语法标准,弄清了"到"的性质,从中得出结论:动词后面的"到",动词特征比较突出,是动词,并没有介词化。

  • 标签: 语法特征 词性
  • 简介:"两个"在黄孝方言中置于名词性成分后用作复指,与其元代出现的用法相同,也与清后期"俩"刚产生时的用法一致,代表了"两个→俩"语法化过程的第一阶段。其中"联合短语+两个"可能有歧义,主要原因是因为"两个"的复指对象可以仅仅是前面的人称代词,也可以是整个联合短语。"两个"还虚化为表示"交互"意义的助词,与其在北方官话中合音为"俩"、发展成人称代词和部分名词的双数标记不同。

  • 标签: 团风方言 “两个” 复指范围 歧义 重新分析
  • 简介:"吃"后接表示非食物的名词(即"吃+NP-f")的语言结构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采纳了(生成)语义学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文化语用学视角、认知语用学视角等,触及该结构的语义特征、生成机制、认知方式、文化理据、理解过程等,但对于其社会文化特性、语用动因、产生与传播基础等问题缺乏探讨。本文基于模因句法学,论证了该结构的语言模因性,揭示了该结构产生与传播的社会、语言、语用、认知基础,为进一步认识该结构提供了一个互补性解读。

  • 标签: “吃+NP-f” 模因 语言模因论 模因句法学
  • 简介:论文通过对韩汉语料库的分析,考察了生命度对并列体词性短语两个并列项的构成及语序的制约。发现,韩语中由“(wa)/(kwa)”连接的两项NP倾向于同属一个生命度层级,汉语中由“和”连接的两个并列项,同样存在这种倾向性,但与韩国语相比并不明显:韩汉有并列标志连接的并列NP,都是生命度高的NP在前句子最自然。

  • 标签: 生命度 并列NP 语序 韩汉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