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后营养指数(PNI)对老年脑卒中(C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PNI作为脑卒中结局现状及影响预后指标的作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5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NI分为PNI≥45组(154例)和PNI<45组(202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老年脑卒中预后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一般资料显示,PNI<45组患者比PNI≥45组患者具有更高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PH)含量、高三酰甘油(TG)、高空腹血糖(GLU)、低BMI、高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005~0.083,t值为0.037~1.455,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HR=1.43,95%CI 0.94~2.25,P<0.01,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051)的贡献度最高,是预测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Kappa系数提示,PNI与MRS筛查评定结果具有一致性(P<0.01)。结论PNI是影响老年C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老年CS患者预后情况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护理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预后营养指数 卒中 预后评估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世界公认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并且是慢性肾脏病以及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该病虽为慢性进展性的疾病,但预后却不尽相同,因此准确地判断预后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近年来关于IgAN的预后评估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国内外陆续提出了通过临床或临床病理等相关指标构建的数学评估模型,本文就IgAN预后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肾小球肾炎,IgA 肾功能不全,慢性 预后 预测模型 终末期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mGPS)评估腹膜透析(腹透)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腹透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mGPS各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腹透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303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mGPS 0分组234例,1分组27例,2分组42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HR=1.067,95%CI 1.045~1.091,P<0.001)、有心血管疾病史(HR=2.057,95%CI 1.150~3.678,P=0.015)及mGPS 2分(HR=2.456,95%CI 1.338~4.510,P=0.004)是腹透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GPS可用于腹透患者预后评估,mGPS 2分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腹膜透析 预后 死亡 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在鼻咽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29例鼻咽癌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TNM分期、病理分型、治疗方案等,计算患者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GPS。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临床指标对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中位随访时间89.0个月(5.1~104.6个月),129例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79.8%,5年总生存率(OS)84.5%。放疗后3个月GPS 0、1、2分组5年PFS率分别为85.6%、61.1%、33.3%,5年OS率分别为90.4%、66.7%、33.3%(P<0.01)。放疗后3个月GPS、临床分期(Ⅰ-Ⅲ期∶ⅣA期)及是否同步化疗均与患者PFS、OS相关(均P<0.01)。ROC曲线显示放疗后3个月GPS及临床分期预测OS的AUC值分别为0.694和0.815,两者联合AUC值达0.860。结论放疗后3个月,高GPS是鼻咽癌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子,GPS联合临床分期可更加准确预测鼻咽癌患者预后

  • 标签: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免疫基因的胃癌预后评估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胃癌测序、临床数据并整理。将胃癌样本分为训练集(221例)、验证集(147例),在训练集中依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构建免疫基因预后评估模型,并在验证集中验证。采用单样本富集分析将测序数据转化成28种免疫细胞比例的数据,分析高、低风险组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筛选高、低风险组差异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结果由9个免疫基因(PROC、IGKV1D-43、CLCF1、TAFA4、NOX4、INHA、ITGAV、FABP3、IL27RA)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验证集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对比低风险组,高风险组5年总生存率显著降低[50.5%(55/111)比20.0%(22/110),43.2%(32/74)比24.7%(18/73),均P<0.05];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第1、3、5年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9、0.71、0.78,验证集ROC第1、3、5年AUC值分别为0.56、0.71、0.78。另外,高风险组浸润的活化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高、低风险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PI3K-AKT等通路。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的胃癌预后评估模型可成为胃癌预后判断的新指标。

  • 标签: 癌症基因组谱图 胃癌 差异表达基因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预后
  • 简介:摘要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系统的异常。凝血系统的异常常导致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极大地增加了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淋巴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的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分泌促凝因子的直接促凝机制及肿瘤细胞激活宿主细胞促凝潜力的间接促凝机制。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的改变可能与淋巴瘤预后相关。

  • 标签: 淋巴瘤 血液凝固障碍 预后 机制
  • 简介:摘要预后营养指数(PNI)是一项同时包含清蛋白和淋巴细胞的免疫-营养学指标。使用PNI对患者进行术前营养和免疫状况的调查,进而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预后及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总结了PNI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营养评价 预后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模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评估诊断特异性分析预后评估(DS-GPA)模型和肺肿瘤相关分子分级预后评估(Lung-molGPA)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95例NSCLC脑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包括初诊未发生脑转移(异时性脑转移)112例、初诊已有脑转移(同时性脑转移)83例。采用单纯颅脑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化疗+颅脑放疗、化疗+靶向药物+颅脑放疗、靶向药物+颅脑放疗、化疗+靶向药物等方式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应用DS-GPA和Lung-molGPA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NSCLC异时性脑转移患者中位至脑转移时间14.1个月(95% CI 12.2~16.0个月);全组患者中位脑转移无进展生存(PFSBM)时间4.3个月(95% CI 3.4~5.2个月),中位脑转移总生存(OSBM)时间6.7个月(95% CI 4.6~8.8个月),同时性、异时性脑转移患者间PFSBM和OSB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6、P=0.080)。抗肿瘤治疗,尤其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模式,能改善患者中位OSBM。Karnofsky评分低(RR=1.698,95% CI 1.238~2.329,P=0.001)和骨转移(RR=1.505,95% CI 1.089~2.081,P=0.013)为NSCLC脑转移患者OSBM独立危险因素,化疗(RR=0.460,95% CI 0.289~0.731,P=0.001)和颅脑放疗(RR=0.541,95% CI 0.391~0.749,P<0.01)为NSCLC脑转移患者OSBM独立保护因素。按照DS-GPA和Lung-molGPA模型分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S-GPA 0.0~1.0、1.5~2.0、2.5~3.0分患者的中位OSBM时间分别为4.2、9.4、10.9个月,P=0.015;Lung-molGPA 0.0~1.0、1.5~2.0、2.5~3.0分患者的中位OSBM时间分别为4.1、8.7、13.0个月,P<0.01)。结论NSCLC脑转移患者预后差,接受抗肿瘤治疗可延长其生存期。Karnofsky评分高、无骨转移、接受化疗和颅脑放疗是NSCLC脑转移的独立预后良好因素。DS-GPA和Lung-molGPA模型均能预测NSCLC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脑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模型,统计学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总体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足18%。故临床上常应用分期系统等方法对肝细胞癌患者进行预后评估,但由于肝细胞癌的异质性极高,这些传统的工具无法对其预后进行精准预测。液体活检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主要通过对体液中的小分子成分(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循环游离核酸、外泌体等)进行分析,进而实时反映肿瘤状况及其预后情况。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液体活检在肝细胞癌预后中的潜在作用。

  • 标签: 液体活检 肝细胞癌 预后 循环肿瘤细胞 循环游离核酸 外泌体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世界卫生领域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因其居高不下的致死、致残率,导致患者遭受到包括身体、精神、情感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在内的多重损害,并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评估患者的预后对于评价患者的长期损害和病情恢复、预测患者和家属的医疗需求、比较多个医学中心的治疗结果、评估常规治疗和新方法的有效性及临床治疗效果都显得十分必要。TBI因致伤因子、损伤机制、临床表现的差异性、个体异质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预后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TBI评估领域涉及包括整体预后、意识恢复、生理功能、认知水平、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在内的多个方面。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任何单一的指标不足以显示临床工作中的治疗效果,并使全面、多维的评估充满挑战。所以,在TBI预后转归评估方面采取整体的多层面标准化的多维预后评估极具挑战性。在TBI预后预测方面,将早期的损伤严重程度、受伤的机制、病理解剖的特征与TBI的多种预后因素、预测因子结合起来,建立出良好的动态的预后预测模型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二者均是TBI预后评估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目前TBI预后评估领域较为常用的转归评估工具和预测工具进行了例举,并分别介绍了这些方法的运用价值。同时对当前TBI预后评估领域的发展及不足进行了讨论,进而对未来此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预后评估 预测分析
  • 简介:摘要牙隐裂(cracked tooth)是指牙齿存在一条或多条始于牙冠并有根尖延伸趋势的隐匿性裂纹。临床医生常常会面临隐裂牙相关的三大挑战——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估。本文通过回顾文献,探讨关于牙隐裂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为牙隐裂的临床决策和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 标签: 牙隐裂 隐裂纹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早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对指导临床救治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T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普适性、评估量表的特性、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国内外T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工具进行综述,分析现有T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工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提供参考和依据。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神经功能预后 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易转移、化疗耐药和预后差等特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诊断、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微小RNA(miRNA)是一种调节多种基因表达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胰腺癌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成为新型诊断、预后预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潜能。相关研究初步显示出miRNA在胰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中具有应用价值,但目前实际应用推广尚存在一些困难,miRNA对胰腺癌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胰腺肿瘤 微小RNA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和筛选胰腺癌中与免疫基因相关的长非编码RNA(lncRNA),并构建胰腺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探索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通过癌症和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177例胰腺癌患者的测序数据和相应的临床病理和随访信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集(n=89)和验证集(n=88)。首先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公式鉴定出与免疫基因显著相关的lncRNA,随后在试验集中利用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lncRNA用于构建预后风险评分公式,利用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公式筛选出788个与免疫相关的lncRNA,在试验集中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鉴定出5个lncRNA(AC006237.1、AC025154.2、RASSF8-AS1、AL122010.1和AC073896.3)用于构建预后风险评分公式。基于预后风险评分公式将试验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n=44)和低风险组(n=45),生存分析发现高风险组的中位生存期(1.09年)与低风险组(4.11年)相比显著缩短(χ2=26.016,P<0.001)。利用上述公式将验证集的患者分为高风险组(n=44)和低风险组(n=44),生存分析发现高风险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28年)与低风险组(1.90年)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22,P=0.03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该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可有效预测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且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相关模型(HR=2.618,95%CI为1.285~5.332,P=0.008)。预后风险评估模型较常见的临床病理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率[1年曲线下面积(AUC)=0.687,3年AUC=0.725,5年AUC=0.782],高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病理学分级等常见临床指标的预测能力。AC025154.2、AC073896.3、AL122010.1和RASSF8-AS1在不同临床特征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能是胰腺癌潜在的新型诊断和治疗靶点。干扰素α、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MYC相关调控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在高风险组被显著激活,肌生成和胰腺β细胞信号通路在高风险组被显著抑制。上述信号通路可能是该预后风险模型的潜在分子机制。结论基于5个免疫相关lncRNA构建的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此外上述免疫相关lncRNA可能是胰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胰腺肿瘤 预后 RNA,长链非编码 ROC曲线
  •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精准化治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列线图用于指导临床决策。目前列线图不仅可用于肿瘤发生风险概率的预测,而且还可用于肿瘤的预后评估。列线图中变量的选择、医生诊断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正确认识列线图的局限性,并合理有效的利用其辅助临床决策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列线图在肿瘤研究领域的进展,分别从列线图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发生、预后评估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列线图 肿瘤风险预测 肿瘤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少见的卒中样颅内静脉系统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本文从CVST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与病理入手,重点介绍了CVST特征性CT、MRI及DSA表现,并根据其影像表现初步判断预后。CVST早期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精准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常见而复杂的一种创伤。如患者头部遭受钝性加速/减速暴力,可导致广泛的白质轴索损伤,即所谓弥漫性轴索损伤(DAI)。DAI影响神经环路的功能,是TBI患者出现认知、行为和情感障碍的重要原因。目前,DAI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仍是一个临床难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影像学如MRI可检出不同严重程度DAI患者细微或明显的白质病变。另一方面,轴索损伤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DAI的临床评估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此外,DAI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亦值得关注。笔者就近期DAI无创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MIPSS70-plus预后积分系统对中国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PMF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rank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应用似然比检验比较MIPSS70-plus和动态国际预后积分系统(DIPSS)的预后评估效能。结果113例PMF患者中男71例,女42例,中位年龄55(20~70)岁。依据MIPSS70-plus染色体核型分组标准,染色体核型预后良好组90例(79.6%),预后不良组23例(20.4%)。二代测序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示,JAK2V617F突变63例(55.8%),CALR外显子9突变20例(17.7%)(其中1型CALR突变15例,2型CALR突变5例),MPLW515突变5例(4.4%),25例(22.1%)未检测到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三阴性)。高分子风险(HMR)突变检出率依次为ASXL1突变44例(38.9%)、SRSF2突变8例(7.1%)、IDH1/2突变5例(4.4%)、EZH2突变4例(3.5%);51例患者(45.1%)有1种以上高危基因突变。MIPSS70-plus预后积分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分别为28例(26.7%)、20例(19.0%)、41例(39.0%)、16例(15.3%),2年预期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9.7%(95%CI 76.2%~100.0%)、64.8%(95%CI 47.0%~82.6%)、35.0%(95%CI 10.3%~59.7%)(P<0.001)。MIPSS70-plus的-2log似然比显著低于DIPSS(86.355对95.990,P=0.001),表明MIPSS70-plus较DIPSS有更准确的预后分组预测效能。结论MIPSS-70plus较DIPSS预后积分系统对中国PMF患者有更好的预后评估效能。

  • 标签: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染色体核型 基因突变 预后 预后积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ABC分型的预后及最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和中国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COSSH)最新COSSH-ACLF Ⅱ评分对ACLF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对1 409例随访队列进行ABC分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分析和MELD、MELD 3.0、COSSH-Ⅱ及住院3 d后COSSH-Ⅱ评分(COSSH-II-3d),评估对患者360 d预后的预测能力,同时比较了对不同分型及不同病因ACLF预后预测的差异。结果1 409例ACLF患者生存曲线显示,A型ACLF与B型、C型ACL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Mantel-Cox)χ2=80.133,P<0.01;A型与C型比较,χ2=76.198,P<0.01;B型与C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17,P>0.05。AUROC分析MELD、MELD 3.0、COSSH-Ⅱ及COSSH-Ⅱ-3d AUROC[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644、0.655、0.817和0.839(P值均<0.01)。COSSH-II对A型ACLF及HBV相关ACLF(HBV-ACLF)360 d预后有更好的预测能力,AUROC(95% CI)分别为0.877和0.881(P值均<0.01)。而MELD3.0未显示出比MELD更好的预测能力。结论ACLF 的ABC分型与预后密切相关,COSSH-Ⅱ评分对A型ACLF及HBV-ACLF预后具有更高的预测能力,患者住院3d后COSSH-Ⅱ评分对预后有更好的评估价值,提示应当重视ACLF入院初期的救治。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临床分型 预后 评估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 中国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慢加急性肝衰竭Ⅱ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