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门静脉高压症是肝硬化失代偿主要的临床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其最为凶险的并发症,而测定门静脉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症的金标准。测定方法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包括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利用肝静脉梯度测定方法等。本文主要介绍目前相关门静脉测定方法、进展及临床应用范围。

  • 标签:
  • 简介:摘要门静脉高压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准确测量门静脉,可为肝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提供有力证据。本文将对门静脉测定的常用方法与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门静脉压力 门静脉压力梯度 肝静脉压力梯度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8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患者测定门静脉梯度及其对普萘洛尔的反应性。结果表明,术后第3天患者门静脉梯度基线压力平均为(15.1±11.2)mmHg。对普萘洛尔有反应者15例,剂量增至100 mg/d仍无反应者13例。患者对普萘洛尔的降压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并存在量效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球囊闭塞肝静脉造影,观察不同剂量造影剂对肝内静脉-静脉侧支分流(HVVC)检出率的影响,评价HVVC对肝静脉梯度(HVPG)与门静脉梯度(PPG)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的131例患者,按造影剂剂量分为低剂量组(5 ml)和高剂量组(10 ml)碘对比剂对同一患者进行3支肝静脉造影,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HVPG与PPG的一致性。结果经肝右静脉测量发现门静脉(PVP)与肝静脉楔压(WHVP)之间呈正相关(r=0.241,P=0.001),肝中、肝左静脉测量的PVP与WHVP之间则无相关性(均P>0.05)。注射10 ml碘对比剂发现更多的肝内静脉-静脉侧支分流。存在HVVC患者的PPG均值显著高于HVPG均值,HVPG与PPG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无HVVC患者的HVPG与PPG之间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肝静脉测压应首选肝右静脉;应用10 ml碘对比剂可以更好地发现HVVC;HVVC可能影响HVPG与PPG的一致性。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侧支循环 肝静脉 门静脉压力
  • 简介:摘要门静脉高压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肾功能不全、脾功能亢进、肝肺综合征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出现;肝静脉梯度是间接反映门静脉的临床最佳指标,是目前诊断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并且肝静脉梯度在预测肝硬化程度、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及结局、腹水的产生、降低门静脉高压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基于门静脉梯度的个体化治疗在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具有重要理论和临床意义,为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肝静脉压力梯度 全病程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用CT影像资料建立门静脉系统三维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检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的2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34~77岁,平均年龄56岁。27例患者均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手术期间测量门静脉值。将患者CT影像资料导入医学三维软件,重建门静脉三维模型,并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计算所得边界条件,计算门静脉预测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门静脉实际测量值与软件预测值的相关性。结果2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TIPS支架置入前门静脉实际测量值(3 783±930)Pa,预测值为(4 238±1 218)Pa,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呈正相关(r=0.402,95%CI:0.026~0.678,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基于CT三维重建和有限元分析所测得门静脉值可在一定程度提示实际门静脉水平。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成像,三维 多排螺旋CT 相关
  • 简介:摘要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能有效地降低门静脉以及缓解门静脉高压相关的临床并发症。但是肝性脑病(HE)仍是TIPS术后主要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年龄> 65岁、肝功能Child-Pugh C级患者是发生TIPS术后HE的高危人群,且早期TIPS治疗能使这部分高危患者生存获益。对60例年龄>65岁和肝功能Child-Pugh C级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TIPS治疗,观察1年的临床结果,评价门静脉梯度(PSG)与HE发生率的关系,再将无HE患者的PSG与有HE患者的PSG进行对比分析,评价PSG对HE发生率的影响。

  • 标签: 肝性脑病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门静脉压力梯度
  • 作者: 蒋帆荣 颜华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药剂科 315010 浙江省消化系统肿瘤诊治及研究重点实验室,宁波 315010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健康研究院,宁波 315010,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附属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 31000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肝静脉梯度(HVPG)测定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VPG与临床常见指标的相关性及发生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SP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组2021年4月至2021年8月在浙江树人大学附属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2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肝硬度测定,胃镜检查等,并完成HVPG测定,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发生CSP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2例入组患者,HVPG的中位值是9.0(8.3)mmHg,有31例(27.8%)发生CSPH,相关性分析发现CSPH与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肝硬度呈正相关,而与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经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CSPH的因素包括男性、糖尿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白蛋白、血红蛋白、INR、血钠、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肝硬度及CTP、FIB-4、ALBI等。再经多因素校正,只有血小板计数、肝硬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CSP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VPG是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血小板计数、肝硬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CSPH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评估门静脉高压,及早干预,改善预后。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肝静脉压力梯度 代偿期肝硬化
  • 简介:摘要2021年10月召开的Baveno Ⅶ共识会的主题是"门静脉高压的个体化治疗"。主要讨论了9个主题,包括:把测量肝静脉梯度作为诊断金标准;非侵入性方法诊断代偿进展期慢性肝病和临床有意义的门静脉高压;病因治疗和非病因治疗对肝硬化的影响;预防首次失代偿;急性静脉曲张出血;预防进一步失代偿;以及内脏静脉血栓和其他肝脏血管病。本文对上述主题的推荐进行编译汇总,把国际上门静脉高压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借此形成的共识意见呈现给读者。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 代偿进展期慢性肝病 门静脉血栓 肝脏血管病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大鼠供肝常温机械灌注(NMP)模型,比较不同门静脉灌注压力对热缺血大鼠肝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经心脏停搏30 min、冷保存8 h的大鼠肝脏,使用肝动脉供氧、常温双通道灌注肝脏体系后,比较门静脉常压(M1组,n=6)和低压(M2组,n=6)灌注对肝灌注液流量和肝酶学指标的影响,并使用HE染色和Suzuki标准评定肝脏病理损伤,免疫组化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的指标髓过氧化物酶(MPO)和CD68表达,检测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心脏停搏30 min、冷保存8 h的大鼠作为静态低温保存组(CS组,n=6)。结果保持门静脉灌注压力恒定的大鼠肝脏常温机械灌注模型建立后,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门静脉灌注流量呈增高趋势,NMP 60~120 min时灌注流量较0~20 min均增高(P<0.05)。与CS组比较,M1组肝淤血、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减轻,Suzuki评分减少(P<0.05)。与M1组比较,M2组的灌注液的肝酶学指标下降(P<0.05),镜下观察M2组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肝窦扩张减轻,Suzuki评分减少(P<0.05);肝组织MDA含量降低、SOD活力升高(P<0.05);肝组织CD68和MPO表达、TNF-α和IL-6水平降低(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大鼠常温双通道机械灌注模型,有效模拟肝灌注的生理状态;门静脉低压灌注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更有利于热缺血大鼠供肝损伤的修复。

  • 标签: 肝移植 常温机械灌注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者肝移植术中门静脉重建的方式及其疗效。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合并CTPV行肝移植术的患者7例,6例患者行门静脉取栓-门静脉吻合术,其中1例行门静脉取栓-门静脉吻合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流不足,又联合实施了右肾静脉-门静脉端侧吻合术;1例患者行左肾静脉-门静脉端端吻合术。结果7例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1例患者于术后40 d门静脉血栓形成,予以溶栓、抗凝治疗,仍再发CTPV;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门静脉吻合口狭窄,术后4年再发CTPV。7例患者目前肝功能均良好,正常生活。结论合并CTPV者肝移植手术风险高,门静脉取栓-门静脉吻合、肾静脉-门静脉吻合均可取得满意门静脉重建效果,曾行脾切除者术后需加强抗凝和门静脉血流监测。

  • 标签: 门静脉海绵样变 肝移植 门静脉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1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PVST形成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PVST发生率为43.7%(94/21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厚度、是否为腹腔镜手术、术后血小板计数与术后PVST形成均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静脉直径(OR=3.137, 95% CI 1.391~7.076, P=0.006)、脾脏厚度(OR=3.065, 95% CI 1.418~6.626, P=0.004)、术后血小板计数(OR=7.446, 95% CI 3.057~18.137, P=0.000)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脾静脉直径≥11 mm、脾脏厚度≥60 mm、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断流术后PVST形成的风险较大。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肝脏病理、肝静脉梯度(HVPG)和胃镜检查分别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金标准,通常情况下三者表现一致并能体现患者的病因、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但临床工作中也可能出现这3种金标准在同一病例中存在差异的情况。现报道1例酒精性肝病患者3种金标准结果不完全符合时的临床诊疗辨析过程与思考,提示在临床工作中不应局限于某种诊断标准,需提高对疾病整体的全面认识。

  • 标签: 肝脏病理 肝静脉压力梯度 胃镜 门脉高压
  • 简介:摘要门静脉型环形胰腺(PAP)是指胰腺发育过程中胰腺钩突部与胰体部融合,并包绕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的先天性解剖变异,该变异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PA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手术过程和围术期处理等具体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对PAP的认识。

  • 标签: 门静脉型环形胰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胰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肝移植受者门静脉重建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0例弥漫性PVT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50.7±10.1)岁,范围在25~63岁;术后随访时间(66.3±25.8)个月,范围在8~96个月。彩色超声检查评估门静脉吻合口直径、门静脉内径和流速及有无腹水等,CT检查评估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依此评估门静脉血流通畅情况、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效果和受者生存状况。结果无粗大门静脉侧支循环7例中,行门腔静脉半转位吻合术6例,门静脉左肾静脉吻合术1例。术后6个月内受者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逐渐缓解,其中4例仍有少量腹水,但上消化道出血术后未复发。截至2021年12月,受者门静脉血流通畅4例,死亡3例。其中,术后3个月出现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肾损伤,术后8个月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术后11个月死于原发病(肝癌)复发1例;术后44个月死于脑卒中1例。合并粗大门静脉侧支循环3例,根据侧支循环不同,行门静脉胃右静脉吻合术1例,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术1例,行门静脉胆道周围曲张静脉吻合术1例。术后2个月内,3例生理性门静脉重建受者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均逐渐缓解。其中,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受者术后1个月吻合口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后吻合口恢复通畅。术后36个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予以内镜下套扎和硬化治疗后症状缓解。另2例受者门静脉血流通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存活的7例受者门静脉流速均在20 cm/s以上,肝功能正常。结论弥漫性PVT肝移植受者选择合适的门静脉重建方式,可以保证足够的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术后受者门静脉高压可消退,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形成 重建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中行脾静脉近端结扎对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9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脾切除联合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的患者采取紧贴门静脉结扎脾静脉的方法,58例未行脾静脉结扎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的导管滴注肝素,并于术后第7~14天行CT检查。结果脾静脉结扎组的36例患者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门静脉血栓22例(38%),脾静脉血栓58例(100%),两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38%,χ2=17.828, P<0.05)。结论在脾切除术中结扎脾静脉近端可有效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生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静脉 结扎术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门静脉畸形患儿,术前腹部超声和CT检查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但术中肝内外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主干形态正常,肝内门静脉左支通畅,肝内门静脉右支闭锁。确诊为门静脉右支闭锁导致的门静脉高压,行肠系膜下静脉-左肾静脉分流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为38.8%(108/278)。Logistic回归-ROC曲线模型显示,手术时间(AUC=0.651,95% CI:0.585~0.716)、术中输血浆量(AUC=0.615,95% CI:0.546~0.684)、术后脾静脉直径(AUC=0.665,95% CI:0.598~0.731)是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输红细胞量(AUC=0.583,95% CI:0.514~0.651)和术后第7天TT水平(AUC=0.634,95% CI:0.568~0.699)是独立保护因素,以上指标对术后PVST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联合以上指标预测效能更高(AUC=0.783,95% CI:0.727~0.839)。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围手术期适量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综合考虑术后脾静脉直径和第7天TT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肝硬化 高血压,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
  • 简介:摘要肝静脉梯度(HVPG)是诊断肝硬化病人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近年来,HVPG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临床应用中的地位逐渐提高。HVPG在预测肝硬化病人长期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在肝硬化病人手术风险的预测价值常被忽视。笔者分析目前临床常用肝硬化病人手术预后相关评价体系和存在的问题,探讨HVPG在肝硬化病人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 标签: 肝硬化 肝静脉压力梯度 手术 预后 门静脉高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