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法律推理不仅是法律逻辑研究的核心概念,而且是法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概念上把法律推理区分为法理层面和逻辑层面,分析了法律逻辑学家困惑的根源所在,认为“实质法律推理”概念的提出并没有给形式法律推理之不足提供一个逻辑上的补缺,进而提出了非单调推理是法律推理逻辑基础的思想。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只要引入非形式逻辑理论,就能比较令人满意地解决目前法律逻辑学家的困惑以及法学家们的质疑。

  • 标签: 法律推理 法律逻辑 法理学 非单调逻辑 非形式通辑
  • 简介:<正>二难推理是逻辑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推理形式。它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二肢的选言判断作前提.并根据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逻辑特征进行推演的推理。这种推理形式常常用于论辩中,论辩的一方说出具有两种可能性的大前提,使对方无论肯定或否定其中哪一种可能,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故称二难。在司法工作的实践中,二难推理常常运用到。

  • 标签: 二难推理 推理形式 假言判断 选言判断 夏洛克 被害人
  • 简介:大量的海上运输合同的存在不但构成了海商合同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也是船舶关系成立的重要原因,所以,海商合同关系在海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于海商合同的概念、特点、效力及其标准格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强调海商合同法律调整的特殊性,并进而评价其标准格式对于海商立法和实践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并就如何克服标准格式的消极作用提出看法。

  • 标签: 海商法 合同法 占有 法律调整 效力 合同关系
  • 简介:保证期间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一直是学界争论得比较激烈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保证期间除诉期间,同时,本文认为有效的保证期间应有确定的始期与终期,应是主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一段时期及不能长于诉讼时效。

  • 标签: 保证期间 诉讼时效 诉讼法
  • 简介:如果以“市民社会、具备形式理性的私法规范体系、独立的民事诉讼程序”这一法律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是没有民法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法”,是自中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在继受和发展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古罗马国家及欧陆近现代国家共同积累而成的。我们所谓的中国“古代民法”,应该是社会结构与规范功能意义上的“民法”。在社会结构方面,对私人或私人团体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中国古代 民法 民事诉讼程序 社会结构 市民社会 形式理性
  • 简介:<正>一、选择填空(在各题不同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题1分,共10分)1、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1)社会危害性(2)违反刑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2、已满十六岁的人,过失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1)十四岁(2)十六岁(3)十八岁

  • 标签: 共同犯罪 正当防卫 刑法规定 社会危害性 减轻处罚 我国刑法
  • 简介:《纽约公约》第5条第2项(乙)款规定了公共政策抗辩理由,但没有对其含义、范围以及具体内容作出规定。这种情形可能导致缔约国法院滥用该抗辫理由。公约中的公共政策是国际性公共政策,属于国内法而非国际法范畴,属于残留条款而非主要条款。适用公共政策除了通常应考虑的因素外,还应考虑法院地国与潜在交易的关系。公共政策与拒绝承认或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不可仲裁事项、法定诉讼程序条款和显然漠视法律等情形存在区别。

  • 标签: 《纽约公约》 公共政策的性质 不可仲裁性 显然漠视法律
  • 简介:<正>一、选择填空(在各题不同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题1分,共10分)1.刑事诉讼法的表现形式是有关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和指示。(1)立法机关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典(2)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和判例(3)有关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和指示2.审判人员的回避,应当由法院院长决定。

  • 标签: 刑事诉讼法典 被告人供述 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 表现形式
  • 简介:“要件审判九步法”为民事诉讼所设计,但也可对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提供参考。特定环境的司法方法、司法公正的确认包括两者关系的确认,优于对两者的或模式或概念的普遍性追寻。“要件审判九步法”的提出,实际上表明司法方法的设计本身即存在一个逻辑困难:将一个要素,或若干有限要素,在“方法表”中加以限定,会遗漏其他也可能是重要的要素,而无穷无尽地排列各种要素等于是无法界定“一个司法方法”的固定要素。“要件审判九步法”建构的积极意义,正在于尽力着眼具体的司法实践,探索具体解决司法方法问题的手段,并包含了一个学术意义的潜在逻辑张力,即暗示司法方法的开放性。

  • 标签: 司法方法 管理 修辞 司法公正 公共认同
  • 简介:类比推理不同于刑法中的禁止类推,它旨在对待决事项与法律规定所涵摄的典型事实进行比较,从而将待决事项归摄于现有的法律规定,因此类比推理在解决"分类问题"疑难刑事案件中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类比推理的适用,首先要识别一个权威性的基点,即确定一个基准案例,然后进行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接着再对相同点与不同点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其中,"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重要程度"即相似性的判断,是疑难刑事案件中类比推理的难点所在。相似性的判断应从刑法规范的保护目的和刑法条文可能文义的范围两个层次加以具体判断。由于类比推理每一步骤的判断都依赖于裁判者的主观评价或判断,所以类比推理存在一定的局限。类比推理局限之克服,可从加强对影响规范目的的各种实质性因素的考量,以及以程序证成的方法来消解不同解释主体之间的价值分歧两个方面入手。

  • 标签: 类比推理 疑难刑事案件 禁止类推 法律推理 相似性的判断
  • 简介:本文以对话体的形式阐释了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指出了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主要方向:论述了宪法在法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当代中国法治的关键在于宪政体制的建构和发展,因而有必要激活宪法,使之成为具有可诉性的活法,以捍卫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同时通过司法审查制度的建构,确保法律的合宪性。本文还论述了分权制衡制度对于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性,阐述了言论自由在现代法治中的独特功能,并针对中国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标签: 法治 宪政 权利 自由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将"无讼""厌讼""贱讼""耻讼"等视为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之特质的"理想类型"概括,近十余年来受到法律社会史领域研究结论的质疑与颠覆。但是,后者所作的学术工作主要只是搜集更多的史料证据加以展示,而并没有针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中常见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进行反思。即便对于像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这样非常本土化的学术议题,研究者也必须清醒注意到"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等概念所附随的"西学"知识背景对此类议题之讨论的微妙影响,从而在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对此类概念谨慎使用。

  • 标签: 中国传统诉讼文化 无讼 理想类型 法律意识 权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