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1930年11月,杨开慧在长沙壮烈牺牲后,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迫害,毛泽东的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辗转来到上海避难,后来,毛岸龙不慎走失。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被牧师董健吾收养,兄弟俩这才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为更好地培养和保护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和烈士杨开慧的后代,董健吾计划将兄弟俩送到苏联去留学。

  • 标签: 毛岸英 兄弟 苏联 留学 张学良 资助
  • 简介:苏联社会整合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权力的垄断、意识形态的僵化以及制度权威的流失。特别是制度权威的流失,导致苏共党内个人崇拜盛行,权力高度集中,社会治理日益僵化和腐化,最终导致政治体系崩溃。透视前苏联社会政治生态的生长与演进,梳理前苏联社会整合失效的原因与背景,对于我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制度治理的自觉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社会整合 失效 制度治理
  • 简介:硝烟满眼,屈辱与铁血。诗万首,词千阕。颂扬悲壮事,记载英雄业。功与罪,不许后世相遮掩!恶魔藏神社,雄魂宏简篇。功罪论,天渊别。永保和平地,严守幸福园。谁再让,血腥悲剧重新演!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前苏联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亲自领导了初期苏维埃政权的新闻事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方针和政策。列宁认为:出版自由是具体的、阶级的,而不是抽象的、超阶级的。无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是在剥夺资产阶级的新闻传自由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就其广泛性上说,无产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是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自由。把出版和新闻放到人类整个生产活动中去考察,认为出版和新闻应属人类的精神产品。报纸不但可以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舆论工具,还应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成为鞭策落后者的工具;成为教育人们去积极工作、遵守劳动纪律、加强组织以及教育和团结真正先进阶级的工具。在宣传方法上,列宁反对脱离经济的政治,也反对脱离政治的经济。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本身就是一项政治任务。

  • 标签: 列宁 出版自由 报纸性质 经济宣传
  • 简介:现代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说:“治能平心持论。深文纳周(指不根据事实,却援引苛刻的法条,故意陷入于罪),于古人无伤,而于当世学术人心,则流弊实大。”吴密察获得蔡英文青睐,

  • 标签: 史德 历史 政治 史馆 台湾地区 史学家
  • 简介:在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背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面临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目标等多重挑战。上海是中国租界和租界制度的发生地,是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中心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基地。将丰富的上海地方资源引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是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话语体系,实现“以育德”的有益尝试。

  • 标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上海地方史 话语体系
  • 简介:基于不同的立场,国内外有关意识形态的争议一直存在。肯定与否定、消极与积极直至否定意识形态的存在,而意识形态定义的复杂性也加剧了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误读。归纳分析种种误解、误读或各种有意为之的诠释,意识形态面临三重困境:价值“鸟托邦”、立场“中立说”和命运“终结论”。这三种代表性的诠释恰恰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背离。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解析以上三重困境是正确理解意识形态的必要前提。这对于回应和批判“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中立”、“意识形态终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是鸟托邦”等言论思潮具有导向性作用。

  • 标签: 意识形态 乌托邦 中立 终结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苏联和东欧学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性"阐释无疑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中持续出现的"分裂式"解读的典型案例。苏联学者极力澄明历史唯物主义之科学的客观性逻辑,并以此为基础论证已然建成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性;与之相对,东欧学者则极力澄明历史唯物主义之实践的能动性逻辑,并以此为基础论证未来理想社会实现的可能性;这两种论证皆由于逻辑上的单维度性而不可避免地偏离了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客观性与实践的能动性之双重逻辑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路线。苏联和东欧学者的理论失足表明,只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双重逻辑之整体,才有可能真正切中马克思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方式。

  • 标签: 马克思 未来理想社会 科学的客观性 实践的能动性
  • 简介:从康熙末到乾隆初,沈德潜编纂的一系列古代诗歌选本,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经典化行为,相对于前人惯于从特定的价值观出发将诗歌传统锁定于有限的对象,沈德潜有意识地突破时代的藩篱,在最广阔的视阈中对古典诗歌传统做了整体的塑造,重新确定其经典序列。在这个对诗歌传统的接受和改造过程中,沈德潜不仅完成了自己新格调诗学的建构,同时实现了古典诗歌经典序列的最后重整,与他的诗歌理论一道对古典诗学进行了有意义的总结。

  • 标签: 古典诗歌 沈德潜 选本 传统 重塑
  • 简介: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被称作“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遵义,就是长征路上一座“于寻常处陡转、于无声处惊雷”的红色圣地。

  • 标签: 遵义 古城 长征胜利 红军长征 英雄史诗 总书记
  • 简介:刚才,我们聆听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希胜同志的发言,对这个重大课题研究的动议及课题成果的组织编写基本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对这一总字数达2500余万的课题研究成果的总貌及其主要内容,有了概要而全面的印象。这部长篇巨制,承载深沉、厚重而博大。它的正式出版发行,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上的又一份厚礼!它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丰富、生动而深刻的好教材。

  • 标签: 课题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 摘要 中国工农红军 六中全会精神
  • 简介:武汉,这座拥有3500年建城历史的古城,在经历了近代工业兴起、现代革命运动的风雨流转后,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也几度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至今,武汉因其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地理位置以及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使各种文化思潮在此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生发为如今包容、开放的现代化都市。

  • 标签: 武汉 城市史 现代化都市 江河 链接 艺术
  • 简介:中国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可以说古代都城是国家的缩影,而都城之中的宫城则是国家的政治中枢。因此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政治性物化载体的集中体现,都城及其宫殿、宗庙等实际上属于国家的政治文化。

  • 标签: 统一多民族国家 古代都城 历史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 中国 考古学
  • 简介:列宁创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已逾百年,百年之后重新审视列宁的这篇著作,可以看到列宁如何延续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列宁延续了前人既有成果又跳脱了窠臼;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站在资本主义对殖民地、世界市场被瓜分的形势下判断了国际格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把握中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用生产关系出发来剖析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方法,开拓了世界体系、全球化理论的先河,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 标签: 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 列宁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