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2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探讨不同情绪背景对社会经济决策中社会预期效应的影响。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利用不同效价的电影片段(正性、负性和中性)诱发相应的目标情绪。通过操作社会规范性信息启动被试对分配方案公平性的不同预期。结果发现:在负性和中性情绪背景下,高预期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不公平分配。在正性情绪背景下,高预期组和低预期组面对不公平提议时的接受率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正性情绪背景使社会预期效应发生改变,回应者对分配方案的高预期不再对决策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 标签: 预期 情绪背景 最后通牒博弈 决策
  • 简介:本研究对8~10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实验室结构访谈,考察了婴儿社会情绪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8—10个月婴儿已经出现多种性质、较复杂的社会情绪行为,并且在频率上随年龄变化而增加;负性情绪行为的增长相对较明显,婴儿违反规定和分离焦虑行为在第九个月显著增多。(2)在8—10个月的婴儿中,具有不同社会情绪行为特征的婴儿的年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现出较强负性情绪行为的婴儿在第九个月中显著增多。(3)8—10个月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表现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婴在分离焦虑、执拗表现频率的增加上高于女婴。

  • 标签: 8—10个月 婴儿 社会情绪行为 年龄特点 性别差异 交往策略
  • 简介:以131名3—6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厦其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表情识别、情绪解码和二级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 标签: 情绪理解 亲社会行为 同伴接纳
  • 简介:研究通过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表情辨识程序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对82名3~4岁幼儿的家庭情绪表露气氛、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表现进行测查,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认知与其亲社会行为和退缩行为显著相关;(2)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情绪认知发展显著相关;(3)家庭情绪表露可能通过影响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

  • 标签: 幼儿情绪 教师评估 亲社会行为 退缩行为 关键词 认知发展
  • 简介:本研究考察了个体早期自主位移运动———爬行经验与母婴社会情绪互动的关系。对79名8、9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在8个月婴儿中,婴儿会爬与否对母婴社会情绪互动行为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9个月时,婴儿是否会爬则对母婴社会情绪互动行为有显著影响,表明爬行经验对母婴社会情绪互动行为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与年龄特异性。

  • 标签: 婴儿 运动经验 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
  • 简介:情绪社会信息模型(EmotionsasSocialInformationModel,EASI)是从情绪社会功能研究取向发展而来,它扩展了传统的情绪个人效应研究,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情绪社会功能研究框架。EASI模型以情绪的信息功能为理论核心,认为情绪通过引发观察者的情感反应和推理过程两条路径来影响他们的行为,且情感反应和推理过程对观察者行为的预测能力还取决于观察者的信息加工的动机和社会情境因素这两个调节变量。新近研究为EASI模型提供了证据,证明了EASI模型在某些情境中可以有效预测情绪对人际效应的作用。未来的研究还需深入探讨东方文化对情绪推理内容形成的影响机制、混合、模糊以及动态情绪的系统研究、EASI模型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适用性以及情绪人际效应和相关学科的应用拓展。

  • 标签: EASI模型 情绪 个人效应 人际效应 社会功能
  • 简介:<正>一、问题儿童正常与异常的社会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研究表明,早期的社会行为特征,尤其是典型的外显与内隐行为问题,如攻击和社会性孤癖(Achendach,1982)可以预示青少年期与成人期的生活适应问题,如犯罪(Robins,1966),精神疾病(Frazee,1953)。近年来,受社会佳态学理论(Bronfenb-renner,1979)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家庭、同伴、学校、社会、文化等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而且,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出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家庭、学校等社会因素的关系,迄今为止,关于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几乎完全局限于西欧与北美地区。因而,对其

  • 标签: 中国儿童 社会行为特征 社会性 外显 评价量表 学习成绩
  • 简介:情绪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活动,也是心理学家研究地较多的心理领域。情绪的生理取向探讨了个体生理机制与情绪活动变化的关系;认知取向强调了认知在情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行为取向通过研究情绪的外显行为反应以确定情绪。本文从情绪的这三个取向来介绍了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 标签: 情绪研究 心理活动 日常生活 心理学家 生理机制 认知取向
  • 简介:本研究归纳了小学儿童(一至五年级)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环境中经常出现的7个方面的向社会行为,编制了家庭和教师的儿童日常行为报告问卷。7个方面包括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合作行为,观点采择和侵犯行为。问卷按照该行为在家庭和学校、班级出现的频率分为没有一偶尔一有时一经常一总是五个等级,由家长和教师分别打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同时抽取了大城市、县城、农村三类地区的小学生被试。结果显示:①儿童的向社会行为诸方面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帮助行为、分享行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行为有显著增强;③儿童向社会行为的评价得分有性别差异;④儿童向社会行为的评价得分存在地区差异。

  • 标签: 社会行为 小学儿童 观点采择能力 分享行为 帮助行为 性别差异
  • 简介: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12个小、中、大班共435名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内部不同行为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与差异性;在幼儿不同类型的社会行为的发展中,自然因素与环境教育因素在儿童发展不同阶段起着不同作用.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 标签: 幼儿 社会行为 发展特点 积极行为 消极行为 环境教育
  • 简介:根据大量关于情绪调节及其相关变量发展的研究,本文对社会变迁下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情绪调节、情绪体验、情绪智力以及情绪调节态度的发展如何反映了社会变迁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同时,根据情绪研究和发展研究在方法上的特点,指出了情绪发展研究的挑战并提出了方法上的改进——追踪法研究和时间取样法研究。最后,介绍了有关青少年情绪发展追踪和时间取样的实证研究,通过其会聚式的结果推论在中国当前背景下减弱调节策略是一种有效且具适应价值的调节策略。

  • 标签: 社会变迁 青少年 情绪 发展
  • 简介:中国社科院日前在京发布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心态总体是积极的,但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负向情绪的“引爆点”降低和一些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现象,值得关注。

  • 标签: 中国社科院 社会情绪 社会心态 蓝皮书 赞美
  • 简介:通过实验探究危机情境下组织回应策略对员工的负性情绪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被试间设计。探讨公众舆论危机情境下组织回应策略(机会解释,威胁解释)对员工情绪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验二采用2×2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管理惩戒危机情境下利益相关性(主相关,他相关)和组织回应策略类型对员工情绪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威胁解释下被试的负性情绪更高;机会解释下的被试发生负性网络行为可能性高于威胁解释,但现实行为倾向水平均较低;员工利益主相关情境下,被试负性行为倾向更高,危机情境类型和组织回应策略类型交互作用显著。研究表明:机会解释对抑制员工的负性情绪更有效;威胁解释对抑制员工的负性网络行为倾向更有效;员工利益主相关的危机情境会使员工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行为水平更高。

  • 标签: 危机沟通 回应策 威胁解 机会解释.
  • 简介:通过在一个幼儿园中班开展为期一年的社会戏剧性游戏的实验研究,发现不论用间接故事法,还是用情境观察法测定,实验班幼儿的分享、谦让、合作和互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都优于控制班,表明社会戏剧性游戏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标签: 社会戏剧性游戏 分享 谦让 合作 互助
  • 简介:儿童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性、社交性、群体制约性等特点;其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更接近于原型表征方式,特质型亲社会行为处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中心位置;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决策受其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影响,不同类型的儿童和不同种类的情境对SIP过程产生交互影响;通过提高儿童青少年解决同伴冲突的技能和情绪胜任力等方面的团体干预活动,能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标签: 儿童青少年 亲社会行为 原型表征 SIP 团体干预活动
  • 简介:为了探究反生产行为的产生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压力-情绪”模型为基础,使用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考察了心理契约违背、负性情绪以及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结果发现,心理契约违背与负性情绪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契约违背和负性情绪与反生产行为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负性情绪在心理契约违背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心理契约违背 负性情绪 反生产行为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五城区12所小学283名三至六年级小学儿童进行了调查,考察其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均包括惩罚/严厉、爱/支持、民主/信任和过度保护四个维度;2.小学儿童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焦虑情绪之间有显著的高相关;3.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的惩罚/严厉行为和父亲的民主/信任行为、过度保护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着显著影响。

  • 标签: 父亲教育行为 母亲教育行为 焦虑情绪 小学儿童
  • 简介:以36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总平均分显著低于中等临界值,而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的总平均分显著高于中等临界值。(2)现实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4)网络社会支持对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又具有调节作用,现实利他行为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在高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中要比低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更明显。

  • 标签: 网络利他行为 现实利他行为 网络社会支持 中介作用 调节作用
  • 简介:婴儿的社会情绪及其对早期德育的启示左其沛,战秀琴,金星,吕微微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师院幼儿园,大连市水产学校一、婴儿社会情绪的表现和特征1.人类婴儿既有反应生理需要的情绪,也有与成人接触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情绪。这后一类情绪,已有不少学者称之为社会性情...

  • 标签: 社会性 早期德育 婴儿 成人 主体性 社会性情感
  • 简介:对891位网民问卷调查分析,探讨了网民的情绪敏感度、集群行为意向和执行意向的关系。结果显示情绪敏感度与感知一致性、行为意向和执行意向均存在显著正向关联;情绪敏感度、感知一致性和行为意向三个变量的交互作用对执行意向的影响是显著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低感知一致性组中,情绪敏感度在行为意向对执行意向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与低情绪敏感度的网民相比,当高情绪敏感度的网民感知到信息与行为的不一致结果时,行为意向对其执行意向的预测作用更强。

  • 标签: 行为意向 执行意向 集群行为 情绪敏感度 感知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