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很多人不理解出家人为什么要出家,他们常常会说:“嗨,家多好啊!”在中国人固有的传统中,似乎也总是把出家当成一种迫不得已或者无可奈何的事情。

  • 标签: 出家 中国人 传统 成一
  • 简介:《雅各书》5章16节说:"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我们需不需要向神认罪悔改之后再向人认我们的罪呢?人是否会像神一样,全然赦免我们曾经的罪呢?这个问题,不是用"是"或"不是"所能简单回答的。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信仰 教义 圣经
  • 简介:赵朴初先生逝世转眼已是十年了。十年中为拍摄赵朴初专题片,我采访了一些生前与他有关的人,对大量资料进行了回忆、思索;又为协助编辑《赵朴初年谱》,仔细阅读了他的文章,整理他给我和其他有关人士的批文,与他过去的谈话记录,对他的精神有了较深的理解

  • 标签: 赵朴初 寻觅 专题片 精神
  • 简介:最初,当警告加尔文二十一世纪的读者们不应当利用十六世纪的加尔文说出他们自己观点的时候(如有必要,他们可以随意地对加尔文提出异议),堪皮剖析了这位伟大的改教家对教会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堪皮也探究了加尔文的理解对当今普世教会运动的意义。堪皮提醒我们,加尔文强调制造分裂的罪,加尔文将教会视为"母亲"和"学校",因此,教会是被上帝用来走进人类的一种方式,上帝也利用教会使自己可以接近。堪皮警告说,认真解读加尔文的教会不应该只追求个人的灵性,也应当成为改变世界的酵。

  • 标签: 加尔文 教会 十六世纪 利用 应当 上帝
  • 简介:也许佛教当中最需要讨论也最令人神往的就是曼荼罗和它的艺术了。在印度的佛教当中,诸如古鲁、瑜伽的曼荼罗这样的字眼都已经成为了英语中的词汇。在英语世界中可能“曼荼罗”这个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在学术界,它通常被认为是“神圣空间”的同义词。这个词在印度教与佛教当中都广泛地被运用,其所象征者也就是通常我们所称的宇宙。

  • 标签: 象征艺术 神圣空间 曼荼罗 几何图形 英语世界 印度教
  • 简介:“五蕴”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原的历史过程中,“五蕴”曾有不同的翻译,如“五众”、“五聚”、“五受阴”、“五阴”等。每一种不同的翻译,其背后都隐含有对“五蕴”涵义的不同理解,这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之过程。组成“五蕴”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功能,色蕴主要指的是物质的要素,但又不限于物质,其余四蕴指的是精神的要素。佛教认为,“五蕴”相互作用,共同积聚成每一个人的人身,人们不知自己的真性被覆盖,痛苦就会多一些,只有认识到“五蕴”的假合作用,才可令真性显发,而且,还要从空性的角度来认识“五蕴”。

  • 标签: 五蕴 五阴 五众 不同翻译 涵义 功能
  • 简介: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不同的视角辨析道教地理学。相对于其他视角,道教的地理学是道教地理学最具特色部分。

  • 标签: 人文地理 道教 道教地理学 古代科技 地理学
  • 简介:教会的神学教育直接关系到教会的成长和教会的整体形象,因为圣职阶层的圣工在基督教新教传统中比较直接地表现在教堂的讲道和对信众的牧养,而决定圣职阶层的牧会品质和能力的关键所在,就是培养牧师及传道人和教会各级负责人的神学院。在面对着年轻的中国教会十几所各具规模和水平的神学院校时,我们肯定会思考决定中国教会神学教育质量的神学学术研究问题。如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尖端科学的进步,都是以基础研究的推进和成长为其坚实的根基。越是在实践领域或应用领域有着巨大成就和建树的学科,越是体现出其基础研究的独特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 标签: 神学教育 教会工作 基督教 教义思想
  • 简介:《古兰经》第九十五章,无花果章,是麦加降示的,全章共八节。原文如下:奉普慈特慈安拉之名<一>以无花果和橄榄起誓,<二>以西奈山起誓,<三>以这座平安城起誓,<四>我确将人类创造在极俊美的姿态中,<五>然后,我又使他坠落于至低的一流,<六>但归信并

  • 标签: 《古兰经》 穆圣 普慈 归信 拜功 火狱
  • 简介:大理佛教有完全不同的两类史料。第一类史料文字与实物能相互印证,所记大都真实可信,有鲜明中国元素,表明云南佛教是汉地佛教在云南的传播。第二类史料多历史传说、附会和宗教神迹,称大理佛教从印度直接传入云南,但文字记载和现存实物资料不能互相印证。第二类史料融入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的精神,表达了大理地方的民族意识,难以取信。此前所谓大理地区的阿吒力教是从印度传入云南的有云南地方特点的密教的看法,是由于对第二类史料认识不清得出的不真实看法,不能成立。

  • 标签: 大理 佛教 阿吒力教 白密 汉传佛教
  • 简介:为着在理性之内解决上帝的实在性论题,康德把Erkenntnis(认知/知识)理解为建构某种东西的能力,而不是关于经验对象的知识。上帝作为纯粹理性对心灵的建构,其实在性体现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之中,它是信仰的对象。就此而言,上帝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就上帝对自然现象的研究而言,作为理想的上帝为经验科学的发展提供着必不可少的范导原则;就上帝的实践运用而言,作为上帝诫命的道德法对理性存在者具有客观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上帝是实现至善的前提条件,为德福统一提供了保证。

  • 标签: 康德哲学 上帝 实在性
  • 简介:“律令”是周穆王时的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的特点是跑得快,像《水浒》里的神行太保戴宗一样。这个人死后变为雷部之鬼。据说西北有一种神兽,形状如马,足不着地,其行如风,恐怕就是这位律令变化而来的。“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意思不是叫太上老君快来听你的命令,太上是最高的神之一,谁能命令他。“急急如律令”应当是像律令般地快疾,用律令的速度来形容老君反应快速的程度。正确的理解是,太上老君啊,你赶快来救助我们吧,你要像律令一样行动快速。这是信徒求助的话,表现求助之迫切,希望之真诚。太上老君是救度世人的,但不能对他下命令。《西游记》里写孙悟空可以指责老君,命令老君,那只不过是小说而已,实际上在同一本《西游记》里释迦牟尼本人还是十分尊敬太上老君的。

  • 标签: 律令 个人 命令 救助 应当 正确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休谟的怀疑论来理解《中论·观因果品》的因果观。本文认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因果联系时,做了两个有用的假设: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两个现象的独立存在和因果联系的普遍有效。但是这两个假设是蕴含矛盾的。如果因果联系是普遍有效的,即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处在因果联系中,那么原因就必然在与结果的联系中存在而不可能是与结果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龙树认为因果联系是普遍有效的,因此,没有独立于因的果,也没有独立于果的因,也没有独立于因果的因果联系。然而,我们的心灵总是习惯于把想象和建构的假设当作客观的真实,哪怕其中包含着矛盾。龙树的论述不仅指向具体的对因果联系的认识,而且隐含着对人类把想象当作真实的“习惯”的批判。

  • 标签: 因果观 《中论》 休谟 怀疑论
  • 简介:《宗镜录》的根本宗旨乃是藉教明宗,通过阐析教门义理以融通宗门修证。虽然在对教门义理的探讨中,它最终所取依者乃系贤首宗义,不过在整体上却是基于和同会通的立场,并未料简诸宗异同。所以贤首之外,于唯识、天台之教义,凡可为其立旨所用者,也多有资取,而于唯识教理所取尤多。如此一来,保存了其它唯识学典籍中难得见到的材料,或则在对某些唯识学问题的分析上有所深入,因而既有文献学上的价值,也有思想史上的意义,

  • 标签: 唯识学 义理 教理 教义 会通 和同
  • 简介: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及其弟子伽达默尔(Hangs-GeogGadamer1900-?),为当代哲学释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将传统的以方法论研究为主的释义学推向了以本体论问题为理论目标的探求。法国哲学家利科(PaulRicoeur1913—?)则是古今释义学之集大成者。他认为:"理解的本体论只有

  • 标签: 经学方法 语义学研究 人因 本体论 上帝 哲学释义学
  • 简介:一、汉语系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概念随着称呼的变化——由唐代的"蕃商胡贾"、五代的"蛮裔商贾"到宋代的"土生蕃客"或"五世蕃客",中国大地上的穆斯林渐渐完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历程。"在唐代,伊斯兰教多少还有点侨民宗教的性质。而在宋代,伊斯兰教则是中国人的宗教了。"[1]元代,色目人(以穆斯林为主要成分)地位较高。"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汉语系 蕃客 有元一代 胡贾 苏非主义
  • 简介:本文从普世教会关于教会本质探究的教义规范出发,从教义学层面追溯了古公教会对《尼西亚信经》所界定的教会本质的四个属性,即,统一性、神圣性、大公性和使徒性的理解和诠释,探究了教会教义之权威性体现:教会信仰,公会议与四大信经。

  • 标签: 大公教会 教会本质
  • 简介: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中直心、深心和菩提心等概念,主要出现在关于净土和道场的论述中。就含义来看,它们都表示实现或成就果德之诸行。就次序来看,它们或并列,或有其次第顺序。其内容和顺序在不同译本间有一定的差别。各注释在诠解三心在净土与道场中的修行意义时,既说明了其次序关系,也有极鲜明的自宗特色,如慧远将此地与地论思想的对应,智顗约教释、观心释的解经方法以及依圆教义的分析等。此外,吉藏对慧远注疏的吸收也值得注意。

  • 标签: 维摩诘经 直心 深心 菩提心
  • 简介:如果我们把中国教会正在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事工作为一个话语事件,我们就可以试图从文本分析入手,进而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缘由,并且从一般性分析的层面理清这一话语现象背后的种种意图和意愿,从而可以从容不迫地分析一般性的理念和处境中的各种相关物之间的关联性。

  • 标签: 中国教会 神学思想建设事工 神学解释学 文本分析 关联性 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