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1992年写过一篇《从"三礼"看〈利未记〉》,刊载于《金陵神学志》第17期。此后,常感到意犹未尽,现补充改写于下。《利未记》是(旧约》"五经"的第三卷,处于最根本的一条是"不忘其本"。书中有这样一"五经"的心脏部位。这不只是"律法书"分卷段话:时的一种次序上的巧合,更重要的是:(利未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

  • 标签: 上帝 礼记 献祭 神学 独立人格 反思
  • 简介:信仰有着比简单的教理、教规、教条更多的内容。信德道理只为人类表明教会所信仰的内涵;确立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生活的方向和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借着人性生活活出信德道理意在追求的精神价值才是信仰的全部意义所在。信仰的精神和价值需要通过信仰生活来表达或实现:祈祷生活、礼仪(特别是圣事)生活、伦理道德生活。

  • 标签: 信德 反思 教风 精神价值 性生活 道德生活
  • 简介: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正悲痛欲绝地为死去的敬虔举行葬礼;有人正闭上眼睛为敬虔谱写哀歌;也有人张开乐音般的喉咙,为不敬虔大肆歌颂;但只有少部分人正在呼唤上帝——用他们颤抖的双膝……(一)自白——我信上帝!无论是敬虔主义者、禁欲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经验主义者,还是普通的平民信众、教会领袖、神职人员,甚至是所谓有资格称为人(或愿意自命为人)的人,除却他们本性中久已泯灭的自我和良知、狂妄和傲慢外,倘若他们有一天在空寂悲愁或在软弱错误或在难堪苦楚

  • 标签: 上帝 基督教 信仰 精神 基督徒 十字架
  • 简介: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其主要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3~1904)中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即新教伦理是如何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具体的思路是:

  • 标签: 马克斯·韦伯 宗教社会学 加尔文主义 宗教伦理 中国文化
  • 简介: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神学论坛异常活跃,许多新的神学流派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对传统的基督教进行重新思考和回答。

  • 标签: 妇女神学 基督教神学 重新思考 圣经 上帝 六十年代
  • 简介:引言近来学界、政界以及教界纷纷提出基督教中国化议题,笔者也愿就此题发表一些想法。所谓"基督教中国化"其实并非某种新的提法,虽然此前并未明确打出此口号,但自从基督教入华以来,"中国化"的历程就一直未有间断过。从某个角度来看唐朝景教,元朝也里可温,明清天主教以及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本色教会都可视为中国化的产物。虽然如此,"基督教中国化"的提法也有与以往不同之处。许磊认为景教至明清天主教的"中国化"只表现在形式上的嫁接,并未达到"融"和

  • 标签: 基督教信仰 也里可温 至明 汉语神学 希伯来文 浙江神学院
  • 简介:女巫是巫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巫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方面。对百年来国内外女巫研究现状作一个全面地介绍,对国内巫术研究者当有极大的补益。

  • 标签: 女巫 巫术
  • 简介:作为一名较长时间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也是中国人和中国教会的一名真诚的朋友,我很愿意就"基督教中国化"的这一概念谈谈其中的几个潜在的维度。这当然对于中国教会来说它是大有希望也是满有积极意义的。按照我所理解的,"中国化"这一命题是一个丰富的理念,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层面。我就此提出四方面。A.政治层面首先,"中国化"概念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层面。的确在起初,

  • 标签: 基督教信仰 平信徒 政治层面 耶稣基督 全球化问题 代祷
  • 简介:弥撒圣祭,是《天主教法典》所规定的七件圣事之一。但宗教改革后,新教对圣礼作出了重大调整和转变。加尔文说:“圣礼是由上帝设立来将他的应许教训我们,且将他的对我们的善意向我们表明,没有人能够设定一个表明上帝的决定或应许的表记,只有上帝自己能够设立表记,向我们表明自己。”

  • 标签: 新教神学传统 天主教 弥撒圣祭 宗教改革 圣礼 宗教思想
  • 简介: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稍稍不慎就可能被社会淘汰出局。由此而带来的危机感,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浮躁.甚至在未及思考之际,就被时代潮流襄着往前跑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奔向哪里呢?我们不能否认发展的意义,但如何发展却是个值得审思的问题。

  • 标签: 佛教 商品经济 济群法师 人物访谈 寺院经济 经济来源
  • 简介:作为"神秘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神秘主义"涵盖着体验和学说两个互为表里的层面。个体对神之在场的直接体验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系统的核心,而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体系是在借助语言、逻辑和文化传统对体验本身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此,本文摒弃那种超然的、不带偏见的、条分缕析式的历史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的和现象学的研究进路,而选取一种与其核质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即神话法和象征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简略梳理了基督教神秘主义与教理神学间的关系,以及在此视域下基督教神秘主义与其他所谓"世俗领域"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基督教 神秘主义 神秘体验 神话 象征
  • 简介:一就古典释义学及一般释义学而言,释义学既是方法论问题,也是认识论问题,即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楚研究对象(文本)的意义。但哲学释义学与之不同,将本体论问题,即文本的信息与真理如何影响、改变、同化或内化研究者本身,作为最主要的理论目标。利科认为:"文本解释

  • 标签: 哲学释义学 仁爱 道德行为 信心 本体论 因信称义
  • 简介:儒教问题的争论,是事关文化建设与民族记忆的大问题。无论名称如何,存在一个儒教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舍此无以解读中国历史。自历史言之,儒教传统一方面与政治结构相融合,镶嵌于政治结构中,另一方面镶嵌于以宗族、家庭为代表的宗法制度之中,所以方能延续数千年之久。在价值多元、宗教多元背景下,丧失正统地位及政治扶持的碎片化的儒教该如何应对世俗化、多元化的社会?儒教是否只能以碎片化的状态进入当代?在原有的载体崩解之后,作为弥散型宗教的儒教,需重新寻找“挂搭”之处,或者以他体为体,或者以自体为体。实践中,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1.以儒教自身“被发明的传统”为体;2.以儒教为基础的新兴宗教为体;3.以其他制度宗教为体;4.以儒教为公民宗教。在儒教凭借各种载体复兴之外,以儒教为公民宗教的设想,长远看来,或许是较为可行的方向。

  • 标签: 儒教 儒教游魂说 儒教复兴 公民宗教
  • 简介:深刻的反思改革的龟鉴──读《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陈兵佛教入华近二千年间,前一千九百年,虽然路途漫长,但都是跋涉于超稳定的封建社会,步履较为平稳,节奏相当缓慢。近百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衰老的佛教紧追时代步伐快步向前,短短时间内,所历崎岖坎坷,所...

  • 标签: 中国近代化 中国佛教 近代佛教 宗教社会学 禁欲主义 社会变革
  • 简介:萨义德的《东方学》(Orientalism)对有着数百年历史、与殖民主义共久长的东方学作了一次彻底的清算,近年来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巨大震撼。这一局限于伊斯兰研究的批判,到20世纪90年代在印度研究中也引发了回应。英国德尔比大学的亚洲哲学和比较宗教学教授理查德·金(R:chardKing)在前不久出版的《东方学与宗教》一书中,就印度教中的东方学话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反思是当今印度教研究的最新成果。

  • 标签: 印度教 东方学话语 历史发展 宗教信仰 文化批判
  • 简介:新文化运动倡新去旧,高度推崇西方文化,但却对西方文化渊源之一的宗教(基督教)予以轻看、否定和摒弃;新文化运动又扬西抑中,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回应,中国基督教却在其反传统的浪潮声中开始了追求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本色化运动。历史的悖论凸显了当时中国思想学术界和中国基督教的一次不成功的互动。本文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对于宗教(基督教)的评论,以及中国教会的反应,剖析这一悖论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指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会;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应对基督教的历史作用和社会现实意义有客观的认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基督教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作贡献。

  • 标签: 新文化运动的反教评论 本色化运动 和谐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