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  当下中国社会勃兴的时尚模特与时尚模特文化,因其作为消费资本用于衍生消费品符码价值的能指符号,强化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下中国整体文化的渗透力,而致使美学界多以超距意识和批判眼光对其进行评论.本文旨在探讨时尚模特在促进人体审美民主化和拓展新的人体美领域方面的积极建构价值,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辩护.……

  • 标签: 审美建构 建构意义 时尚模特审美
  • 简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共三大部分,二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洋溢着诗性的智慧。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不同的艺术领域,对其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梳理;在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的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的“通境”;并且该书采用诗史互证、文史互通的论证方法,在阐发作者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拈来浩瀚的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史宴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该书还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的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内核。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生命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其艺术意境的诞生的思想基础。作者在其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述中,体现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

  • 标签: 宗白华 《美学散步》 艺术意境 建构 生命哲学
  • 简介:  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建筑成为了人类发展的标志性文化载体.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材料按照一定的设计思想而构筑的一定的适合人类生存的、享受与发展的空间性结构.这一结构彻底改变了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的被动受控的局面,促进了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方向发展的可能.作为传统建筑文化载体,不只是一部纸本的文献,更是一部凝聚了宋代建筑事业的物化的结晶.是人文设计与技术高度融合的经典,是中国设计(包括建筑)理论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 标签: 中国建筑设计 先生营造 兼潘谷
  • 简介:  现代水墨人物画与古代"文人画"不同,它需要在学习古代优秀绘画传统和汲取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个性化的语言形式.若要达其目的,必须要越过三大障碍:首先要越过人物造型的障碍;其二越过"笔墨"的障碍:其三.越过自然向艺术转换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情感与精神的物化创作.……

  • 标签: 人物画形式语言 形式语言建构 水墨人物画
  • 简介:校园景观的生态质量和美学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品质的高下。中国大学生环境美学教育的迟滞与环境美学的学科发展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及高校校园景观的综合性营造,如何加强大学生环境美学的基本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一旦具备了环境美学的基本素养,他们在对校园景观给以审美批评的同时,也可以身体力行地参与校园景观的建构。这是环境美学教育开展所应产生的积极效应。

  • 标签: 中国大学生 环境美学 校园景观 美学修养 高校 中国高等教育
  • 简介:西方有着两千多年的听觉文化理论资源,其发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古希腊时期逐渐形成的通过“看”来认识世界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为视觉中心主义奠定基础;其次是德国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比较重视理性,将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形而上学体系建设得近乎完善,继承古希腊时期用“看”,而不是“听”的方式认知,以哲学的角度而非艺术美学的角度建构理论体系;在此之后的现代时期,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反思传统形而上学的危害性,欲将人类从传统的视觉至上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听觉来影响、平衡或者是替代视觉中心.

  • 标签: 听觉文化 音乐 形而上学
  • 简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面大量广,授课的时候,横向上要打通有关文论与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衔接处,纵向上要重视不同流派之间嬗变的联结点。在批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学界的理论热点,不仅可起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 标签: 当代西方文论 知识背景 流派嬗变 重点和热点
  • 简介:艺术独立理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主线之一。针对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艺术将由哲学所取代的最终结论,克罗齐从分析黑格尔“对立面的综合”的逻辑理论人手.指出黑格尔的逻辑理论适用于处理性质相反的事物,但不能用来处理性质相异的事物,克罗齐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用新的逻辑理论,即“度的理论”去处理性质相异的事物.因而从理论上确立了艺术的独立地位。洛特曼将生物学理论引入美学研究.把艺术当作独立的生命存在;这种生命体现为它能以极小的篇幅向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所以“美就是信息”。艺术独立问题由此得到彻底解决,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这一发展主线从此告一段落。

  • 标签: 西方现代美学 艺术独立理论 美学研究 逻辑理论
  • 简介:西方转型时期的一位女性作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写了《妇女城》这部对传统歧视女性思想进行挑战的著作。《妇女城》针对当时男权社会下厌女主义的普遍现象,提出了自己对男性的看法,并且在对男性的批判中建构了妇女城中完美的女性形象。从中世纪基督教的社会文化中,以及性别社会学的有关研究理论分析《妇女城》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启示,虽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在妇女城中对男性话语权进行了挑战,但是她建构的完美的女性形象也需要男性气质作补充,这一形象的建构理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两性关系的二元对立,以及女性社会角色的缺失。

  • 标签: 女性形象 男性观 妇女 克里斯蒂 性别社会学
  • 简介:在世界艺术之中,中国绘画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审美文化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使其有着独特的审美体系。道家思想中的“虚”“实”观念更是启迪了中国画的审美创造,形成了“空白”与“留白”的艺术法则。“空白”与“留白”的含义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空白”这词用在绘画作品中指的是纸上没有被填满的部分;而“留白”更像是“空白”一词的提炼,“留白”中的“留”字更是表达了作画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创造性。这两个词在中国绘画的千百年历史中起着推进作用。直到今天我们仍在探讨画面构成中的“空白”与“留白”。因为画面中空白大小、位置高低都会影响一幅画的视觉效果,也会影响观者的情绪。

  • 标签: 中国绘画 留白 空白 区分 边界
  • 简介:晚唐李商隐的另类文学观被埋没一千多年了。其原因,和宋、明人、清人对李商隐思想的误读及对李商隐诗的偏好有关,也与今人受宋、明人与清人的影响有关。李商隐另类理论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崇道文学观。该文学观的文本呈现,主要是《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与《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等。它们以道家哲学与道教规训及创世神仙系统等为基础,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文学性质论、文学本体论、文学发生论及文学内容形式论。李商隐的重情说和言志说等与此紧密联系,不属于儒家儒学的文论体系,而是崇道文学观的自然延伸。

  • 标签: 文学观 李商隐 崇道 理论家 文学本体论 道家哲学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艺术极度繁荣的国家,其装置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一直是各国艺术家研究的重点。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问的艺术交流更加频繁。艺术理论批评也伴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艺术理论批评推动着艺术的健康发展。当代俄罗斯主要有现实主义艺术、观念艺术,其艺术传播媒介的画廊、展馆也比较发达。在艺术理论批评方面有有机批评学说,从19世纪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流派。但是,总体来说,俄罗斯的当代艺术理论批评仍是朝着健康、生态的方向发展的,只有个别的批评家在现世生活中迷失自我,抛弃传统艺术审美观,但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很难被消解的。

  • 标签: 艺术理论批评 当代艺术 绘画 文学 社会现实
  • 简介:李纨是荣国府早夭的长孙贾珠之妻,在《红楼梦》十二金钗中排第11位。在《红楼梦》众多悲剧女性形象中李纨可以说是受封建礼教摧残荼毒最深的一位。对于丈夫的早逝,李纨表面上恪尽职守扮演着贞节寡妇形象。然而在她压抑的内心深处却不时地涌动着对于青春年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她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表象里还隐藏着她的聪慧、热情。若以精神分析理论重新观照李纨,便会发现,真实的李纨是幽默、潇洒的,她不是冷漠的遗孀形象,只是市俗的眼光和礼教的规范使她不得不隐藏内心的感情,但是本能的冲动是无法被压抑的,它寻求着任何可能的突破口喷薄而出,以此来体现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 标签: 《红楼梦》 李纨 形象 精神分析
  • 简介:《身体诗学》是王晓华教授的最新力作。王晓华教授通过对“作者是谁”的追问揭橥了传统诗学潜藏的灵肉冲突,通过对身体的重构克服了传统诗学扬心抑身的困境,并在此基础思考了身体与诗性、身体与生态的关系。在“理论之后”的语境中,此书可看作是对“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何为的理论应答;在“身体转向”思潮中,此书无疑有助于推动诗学领域的“身体转向”和“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时至今日,诗学仍未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门科学,《身体诗学》作为“建构根植于身体的诗学”,致力于使诗学成为科学,推动文学研究走向“身体—主体”之路。

  • 标签: 《身体诗学》 理论之后 身体转向 生态诗学
  • 简介:在传统文化中,“场”代表对宇宙本原和普遍规律的主观认知,在现代语境中,“场”代表了某种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包含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客观规律。这种认知和规律不仅体现在科学中,也体现在绘画中。本文尝试用布迪厄“艺术场”的概念,从权利的争夺、信仰的建立、输赢的转换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绘画的必然现象和内在逻辑。

  • 标签: 中国绘画 内在逻辑 艺术场 场域理论 解读 客观规律
  • 简介: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之间的论争之所以难有结果,在于它们虽体系相异、逻辑起点对立,却都出自同一个错误的理论支点: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它们只看到审美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没看到审美还是早期人类与现代人类的区别。从完整的事实出发,可知:审美发生及审美本质所依赖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实践、自由、理想等等人的一般本质,而是人的智能水平,即完全抽象思维能力,这才是美学研究正确的理论支点。

  • 标签: 美本质 认知科学美学 逻辑起点 审美发生 中国 当代美学
  • 简介:  对工业文明的绝望和希望,对消逝传统的留恋与决绝,造就了本雅明理论的奇特之处.《讲故事的人》就是把艺术生产理论置于对现代工业社会异化的批判的背景上,站在反抗现代技术与怀旧的立场上进行论述的.……

  • 标签: 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 复制艺术 现代工业 社会异化 艺术作品
  • 简介: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际遇跌宕,极具传奇色彩.除了精于诗文、书法之外,苏东坡对绘画也颇有研究,而且被公认为宋代文人绘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受时代背景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他融通儒道,崇奉佛禅,其绘画艺术及其理论无不彰显着一股独特的淡逸恣旷之气,给人以“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美感.苏东坡酷爱以松木竹石入画,根本原因在于其崇尚萧散简古、诗画相融、以书入画、笔随心性、师法自然的艺术风尚与审美情怀.从文化思想与艺术美学的视角对苏东坡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理论之审美特征进行剖析,将有益于从学理层面准确把握苏东坡绘画美学思想的本质,亦有助于东坡文化艺术的承传与振兴.

  • 标签: 苏东坡 绘画艺术 绘画理论 审美 澄怀观道 诗心画魂
  • 简介:阿尔都塞理论体系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他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伪个人主体的观念,改造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他指出意识形态将个人传唤为主体和个人对意识形态的自动臣服,作为对人本主义哲学自欺行径的一种反驳。面对意识形态对含入的辖制,尤其是它通过文学艺术对人产生的一种隐性的控制,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可以对摆脱意识形态桎梏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意识形态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美学革命将其导向对人的正确引导。

  • 标签: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马尔库塞 新感性 美学革命
  • 简介:随着屏幕技术的发展,西方学者对运动影像的研究逐渐从电影研究领域拓展到屏幕研究领域。其中,马克.汉森的"虚拟现实"论为后科技时代屏幕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汉森对当代"屏幕"经验中的"身体"进行重新认识,反复强调"身体"与生俱来或者后天赋予的感官感知能力的客观存在。他将观众的"身体"的身份与意义重新提上屏幕经验研究的议题程序中,这是对后现代互动屏幕对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触体验的重要推进。

  • 标签: 虚拟现实 文化研究 屏幕 马克 博物馆 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