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治"理论的政治正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虚无、""性"无为"所昭示的"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的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的"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的"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的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 标签: “道治” “无为” 正当性 悖论
  • 简介:在章太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道家思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其于1910年发表的《齐物论释》和《国故论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故论衡》之《原》篇更是对道家思想之整体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总结。在《原》篇中,章太炎肯定了道家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阐发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传承性特点,明晰了道家和墨家观点的差距,明确了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原道》 章太炎 道家思想
  • 简介:管子之著作对法治思想的论述可谓卷帙浩繁,各种关于“道法”的追问亦由是而生。对管子之法伦理思想的探究,重现“缘法而致”的法伦理图景,或许是理解管子之根基。“引道而入法”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根源,其规范性建构乃是管子为“以法治国”这一统治模式所设立的先决条件;“良法与民心”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要义,其道德性诉求乃是管子所推崇之“法制模式”的应然标准;“至道与宝用”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功效,其现实性作用乃是管子所宣扬的“国道盛行”之目标为君王臣民所带来的实然福祉;“严法与教化”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形式,其明晰性结构乃是管子推崇的“赏罚明晰”之理念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制度。

  • 标签: 管子 法治
  • 简介:在传统社会,政治与人生之间有着密切的价值关联。正如一位当代学者所言,"古典政治哲学预设了人的生命有一应然性的目的状态,或者来自本性(自然),或者来自某种超越的旨意(天、神),代表一种终极的理想目标,人的完成在焉。政治生活在人生里有其位置,正是因为政治生活跟达成该一目标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在这样的思考架构里,政治体制、政治价值的正当性,可以由政治生活与该一目标的关联导出。

  • 标签: 政治伦理思想 《大学》 形而上 “道” “命” 维度
  • 简介:郭店战国简书等儒家早期著作的发现,使我们获得了对于早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的新认识.将的思想内容与这部儒家的形上学著作进行沟通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性情思想方面的论题,这主要表现在性、情、、诚、和、中节等问题上的思考上.这些伦理思想与哲学思考构成了早期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 标签: 中节
  • 简介:传统价值观是典型的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人种主义价值观。它错误地理解了价值关系的本质并割裂了客观世界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统一,是极其片面、错误与不合理的价值观。物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物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物存在主义价值观。它是正确地反映万物彼此之间的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及其二者统一关系的价值观,是全面、正确与合理的价值观,是对传统人种主义价值观的颠覆和超越。

  • 标签: 价值观 物道主义 物道存在主义 物道-物种主义 人种主义 颠覆和超越
  • 简介:在勒维纳斯的哲学规划中,繁衍为主体打开了一种开放性的时间。在这种时间中,自我通过父和孝道.让自身在亲子关系中成为面对他者的伦理主体。勒维纳斯对亲子关系的这种论述与儒家的慈孝存在共通之处.且能为儒家的亲子观念给出某种合理性证明。不过,由于勒维纳斯将亲子关系的重心放在为他人的伦理责任之上.他的父和孝道观念又能为儒家的亲子伦理提供一些另类的补充说明。

  • 标签: 父道 孝道 繁衍
  • 简介:管理与伦理结合涉及管理目的、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是一个重大的管理问题。它既不是操作层次的问题,也不是管理原则的问题,而恰恰是观念层次的问题,是经营、管理与伦理有没有联系、要不要结合的观念问题。这一观念的变革将导致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巧的一系列变革。与传统管理相比,它引发的变革无疑是根本性的。

  • 标签: 管理 伦理 管理伦理
  • 简介:社会结构在变化,我们的思想理念及社会有效管理也必须随之变化.社区是社会公民生养栖息的主要场所,又是一定生活群体的精神共同体的培养凝聚基地,更重要的是社区在现代已发展为社会管理中新的基层平台.伦理关怀在社区管理中的更多介入,在探索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方面,尤其在凝聚整合社会向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社区管理 伦理关怀
  • 简介:公共管理的价值表达是指公共管理的精神追求与价值立场。本文从目的论和方法论双重视角,切入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梳理公共管理所指与能指的价值所在。一是通过考察从"效率"到"公共善"的管理目标的演进,从价值论视角澄明现代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的目的论倾向;二是通过考察从权威"统治"到公共"治理"的管理方法的更替,从方法论视角彰显现代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论意义。无论是管理目的还是管理方法,现代公共管理的价值表达都呈现浓浓的"公共性"。

  • 标签: 价值表达 公共管理 公共性
  • 简介:现代管理应追求伦理。从理论上看,管理中本来就包含有“伦理因子”:作为管理技巧的制度是以伦理为基础的;管理是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人的管理行为是受伦理的制约和影响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儒家的合乎道德的管理即强调道德是管理的价值日标的思想和当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伦理道德的管理价值的思想,充分说明管理应追求伦理;而现代管理中的经济丑闻、社会压力、激烈竞争等因素则迫使管理追求伦理。现代管理应追求的伦理由积极负责、秉持目的人理念、推崇合理的价值现、注重自律和追求卓越等内容构成。

  • 标签: 伦理 现代管理 制度 人性假设 行为 价值目标
  • 简介:科学揭示管理和伦理之间的关系及管理伦理的本质,对于完善人类的科学管理之道,充分发挥“管理也是生产力”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管理伦理研究存在的一个根本缺陷是没有从理论上解决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何以可能”问题。本文认为,管理伦理的发生是由管理活动和管理系统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管理本身内在地具有道德性;管理的道德性表现为管理的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管理伦理就是这样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有机统一;管理的外在道德是指管理活动的合伦理性或合理性;管理的内在道德是指管理本身的结构和内涵所应有的道德要求,是管理最根本的活动准则。管理的道德性规定为解决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何以可能“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实现伦理在管理活动中的支撑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 标签: 管理伦理 道德性 交互主体性 内在道德 外在道德
  • 简介:本文探讨了网络舆情管理中伦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和对策。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都存在伦理失范问题。网络舆情管理中伦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涉及转型、观念、技术和治理等方面。在此,我们应当以网络核心道德价值观为指导,实现网络舆情善治。

  • 标签: 网络舆情管理 网络核心道德价值观 网络舆情善治
  • 简介:社会管理方式的历史变迁是伦理道德价值日益凸显的过程,社会管理在总体上必然要体现某种伦理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方式规范着社会管理双方的行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管理的进行,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伦理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价值.

  • 标签: 伦理道德 社会管理 价值
  • 简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公共管理到行政管理再到公共管理的历程。人类伦理关系的普通性决定了在公共行政的领域中研究伦理问题的必然性。但是,20世纪的行政学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否定了伦理研究的可能性。随着行政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公共行政从政府管理推广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课题。揭示公共管理伦理产生的可能性,对于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公共管理伦理学 行政学 威尔逊-韦伯范式 西蒙范式
  • 简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最大的难题是内部利益冲突导致的风险管理失灵甚至无效。信贷从业人员个人权力与组织利益的冲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等等银行内部利益的冲突时刻都在冲击着风险管理的闸门。这些利益冲突因为风险本身的特征而具有隐蔽性。要真正落实风险管理,就必须运用伦理治理手段平衡有关利益。

  • 标签: 风险管理 内部利益冲突 伦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