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逻辑线路,不同文明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程度,但不能有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话语解释权.近代科学作为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也同时是古代多种文明融合的产物.科学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属的文化逻辑,但反过来具备同等文化逻辑的文明未必就一定产生科学.科学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它没有必要成为所有文明的必经之路.我们在尊重、发展作为现代化工具的科学技术的同时,要反对用科学话语来解释工具之上的东西.

  • 标签: 科学 文化 逻辑 易经
  • 简介:<正>阴阳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政治、哲学、科学等方面,影响极其深远。直到今天它在中医学领域中,仍然时时起着微妙的作用。这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标志我国至少在约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时代前后,便已切实地触到了宇宙事物运动的脉搏。我国有一部最古的医书《内经》,这部书近年很受中外学者们的注意。在这部书中

  • 标签: 周易 基础问题 阴阳观 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学
  • 简介:评《正确世界人生的磨砺》严高鸿马克思主义著作浩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正确的世界和人生则是蕴含于其整个体系中的精华。要领会这些精华,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对原著作出系统的、深入的,而不是零碎的、肤浅的研究。但是,对于大多数青年人来说,他们并无必要也...

  • 标签: 世界观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青年学生 语言特点 热点问题
  • 简介:<正>(一)从“生与死”谈起在生命哲学史上有三位世界级的思想家给我们解答了“生命”的奥秘:孔子是人文主义的创始者,他对生命的看法似乎流入到“不可知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耶稣是基督宗教的创始者,他对生命的看法可谓不同凡响。多默曰:主乎,吾侪既不知尔之所往,又焉能识其途哉?耶稣曰:“予即途也,真谛也,生命也。人欲诣父,舍予末由”!(若望福音:O14:5—6)。

  • 标签: 墨子学说 死亡哲学 唐君毅 生命精神 生命观 黑格尔
  • 简介:《易经》之卦象到底有没有象征意义,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依据有关史料、《易经》卦爻辞和前人的研究,做了肯定的回答和比较系统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易经》在天人问题上的四个观点:(1)天道与人事有统一性;(2)自然属性与人格品德相联系;(3)人是天人关系的主体;(4)热爱自然,天人情融。然后,又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伦理和宗教进行了概略的追索,指出中国科学古代曾长期领先而近代落后,中国哲学思维偏重求同,偏重综合、整体和功能结构,中国宗教带有明显的世俗倾向,等等,都与天人合一有联系。

  • 标签: 世俗倾向 中国宗教 八卦 史料 学术界 象征意义
  • 简介:《易经》中的君子于春海卞良君“君子”,在西周、春秋时期是贵族的通称。《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玉者。”又,《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指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春秋末年以后,“君子”...

  • 标签: 《易经》 君子观 卦爻辞 中国传统道德 有德者 理想人格
  • 简介:《管子》的君臣初探裴传永孙希国《管子》一书,内容广博,思想深刻精到,但由于其具体成书年代一直众说纷纭、悬而不决,致使关于《管子》思想的研究迟迟不能得到深入、系统的开展,使《管子》的许多创见迟迟不能得到合理、准确的历史定位,此诚为古代思想史研究的一大...

  • 标签: 《管子》 君臣观 君臣关系 人臣 兴利除害 思想品德
  • 简介:<正>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如同清初康熙帝那样视“崇儒重道”为基本文化国策,并于国务活动之余,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讲求的帝王,实不多见。儒学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演进,显然不是个人意志所能转移。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空前强化,帝王的好尚,往往又会给儒学的发展以重要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清初的康熙帝就是

  • 标签: 康熙帝 理学 崇儒重道 熊赐履 儒学观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 简介:《周易》充满了和谐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阴阳和谐、尚中正、交感比应等表现出来;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培养诚信、谦虚、宽容的性格、讲求家庭和谐,当政者和民众的交往沟通表现出来.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时代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周易 阴阳 中正 人际关系 和谐
  • 简介:<正>对朱熹与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国内外已有不少评论。褒者常常引用美国R.A.尤里达教授的话:“现今的科学大厦不是西方的独有成果和财富,也不仅仅是亚理士多德、欧几里德、哥白尼和牛顿的财产——其中也有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的功劳。”(《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和自然》,见《美国物理学杂志》43卷第2期)李约瑟也说:“从科学史的观点来看,或许可以说,他(指朱熹)的成就要比托马斯·阿奎那大得多。”(《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2卷506页)贬者则认为当程朱理学被奉为官学以后,统治中国七百余年,在此期间,我国科学技术就由宋元高峰渐趋跌落。十六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学革命骤起,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一百多年来的落后局面,以至今日之艰难,对此,理学难辞其咎。这是一个颇为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 标签: 朱熹 李约瑟 托马斯·阿奎那 中国科学技术史 物理学 自然科学
  • 简介:<正>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的规律与联系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通常是由科学家提出来的,同时又经过实验的验证和检验,当然归根到底科学来源于实践。人类认识自然、洞察规律的能力来源于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把握规律,提出科学理论所运用的语言、逻

  • 标签: 爱因斯坦 普遍性 信念 中世纪 马克思 价值取向
  • 简介:<正>据《恽代英文集》和《恽代英日记》所载,恽代英已刊、未刊的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有《我心日中的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的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的鸿篇巨制,其对孔子的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的言论“没有一句错的”,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的”。恽代英说,孔子的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 标签: 孔子研究 孔子观 研究态度 恽代英 文集 言论
  • 简介:北宋时期,《易》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解说与评价《易》成为儒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北宋诸儒有关《易》学的总体评价很多,内容涉及《易》道总评、作者辨正、学派论衡、通经致用等各个层面,对汉唐《易》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怀疑与修正,同时也结合时代思潮对《易》做出了新诠释,从中可以透视出北宋《易》学的内在演变轨迹。

  • 标签: 北宋 儒家 《易》学
  • 简介:2003年是湖北籍现代新儒学大师徐复先生的百年诞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于2003年12月6-8日联合举办了"徐复与20世纪儒学发展"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徐复观 儒学 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