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对《五十二病方·痿入中者》中“”解释为“形容火焰炽烈”,此解释不妥,值得商榷.今从文字训诂学和中医药学两方面来分别进行论证,认为“”当训释为“火焰缓而小貌”.

  • 标签: 《五十二病方》 “然” “火焰缓而小貌”
  • 简介:民国薛学先生作为科学易学的代表人物,打通了传统易学与西方现代科学的隔阂,建立了一个相对缜密的薛氏科学易体系。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其推导仍有许多不足,甚至有对物理模型的模糊认识,导致了一些结论不能令人信服。本文以易统计方程式为例进行探讨,发现易统计方程式总摄三种物理统计有些牵强,其推导过程也颇有缺陷。

  • 标签: 薛学潜 易理 科学易 易统计方程式
  • 简介:学界长期以中体西用、中西会通等体用之分对中西对话进行定位,除此“逻辑”视角外还应关注历史发展之维度。以佛学入华引发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镜,现今中西交流亦要走过格义比附、隐外化、互镜创新三个历史时段。不同文化传统相遇之初,格义比附在所难免,但随着对外来文化本义之真正理解及进而引发的推崇,外来文化会成为显学,本土文化反而会在一定时期被遮蔽隐。各种中西体用会通之说忽视了一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立场或前见的问题,其实中西文化两个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传统很难讲谁好谁坏,中西比较对话更多的是相互提供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 标签: 中西对话 文化比较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
  • 简介:儒家“天人合一”说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语义,它有时是在“本然”意义上使用,有时则是在“应”意义上使用。本然的“天人合一”论是儒家关于天人本来相通、相合与统一的理论;应的“天人合一”论则是关于人与天在何神条件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理想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学说。而在本然“天人合一”与应“天人合一”之间,还有一个“天人不一”的“实然”环节;应“天人合一”既是对实然之“天人不一”的消解和超越,又是对本然“天人合一”的复归,是儒家视域中的一种理想的天人间的最优化状态,是一种洋溢着人的主体意识的天人理论。

  • 标签: 儒家 天人合一 本然 实然 应然
  • 简介:朱彦民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全书263页,37万字。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跨学科视野的易学丛书》(第一辑)中的一部。该书旨在以史学为视角,对易学发展史进行综括式探究。

  • 标签: 易学 史学 大学出版社 简介 学科视野 基金项目
  • 简介: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讨论语境中,“中国式启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联系紧密,以至于被当作同义语使用。这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某个面相,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五四运动与启蒙观念本身的复杂性。

  • 标签: “理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中西 视阈 中国思想史
  • 简介:"易道"的根本在于,观物取象,并进而在象的流动与转化中洞察出卦象,由卦象以尽意."象思维"的本质在于"非实体性",而这种非实体性使的象思维具有"原发创生"性,并且表现出与西方实体性的概念思维本质不同.从原发创生的视角观之,历史上和今天关于卦爻之象数与卦爻辞哪个根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原发创生的"筑象"过程."原发创生",就是无极而太极之生,是"无中生有"和"有中见无"之生.

  • 标签: 卦爻 非实体性 原发创生性
  • 简介: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是密切而持久的,接受美学是一种读者中心论,它充分肯定读者对于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公示语的语体特征,提出公示语翻译的美学原则与策略,即忠实美、等效美和创造美,并结合实例,指出了公示语英汉互译的新视角.

  • 标签: 公示语 接受美学 语体特征 翻译
  • 简介:在明代理学史上,曹端因“倡明绝学”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对于理学问题,他能够从自身真实的生命与智慧出发,以易学为依据,提出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曹端的理学体系是在易学的视野建构起来的。他从太极即理而为万有终极根基的总体天人观、“立基于敬”的心性工夫论与“参天地而赞化育”的人生价值理想三个方面,具体完成了其理学建构。

  • 标签: 曹端 易学 太极 参天地而赞化育
  • 简介:北大简《老子·经》首章,即今本《老子》开篇之"道可道"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本在断句上存在分歧,各自成说。这关系到《老子》文本的演化,而马王堆帛书本与北大简本可能是传世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的前身。而"玄之又玄之"衍一"之"字,不可与"损之又损之"等量齐观,更与重玄说无关。

  • 标签: 北大简 《老子》 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之
  • 简介:第二十一节四季吉凶春:来巽大吉,劳小吉,艮罗大凶,兑小凶。夏:劳大吉,来巽小吉,艮罗小凶,兑大凶。

  • 标签: 修订稿 解析 筮法 清华
  • 简介:"清谈误国"是自两晋当朝以至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史家与学者对魏晋玄学的总体评价.随着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化了解的深入,受西方文化学术的影响和启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魏晋玄学.由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数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玄学同周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学术一样,成为中华民族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获得了全新的肯定和评价.我们根据20世纪魏晋玄学研究在各个不同的时间阶段上所呈现出来的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影响的特点,以及这种研究同中国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将魏晋玄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予以评述,以求得对于20世纪魏晋玄学的研究有一总体把握.

  • 标签: 魏晋玄学 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 汤用彤 冯友兰 马克思主义
  • 简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印度经济不仅增速几经起落,而且增长的几个重要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正是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印度增长模式出现的这些新交化,并探讨了变化本身可能对印度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05年之后,随着投资增速和在印度经济中占比的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消费已不相上下,但因其波动更为明显,使得GDP波动与投资的振幅更趋一致。与此同时,虽然按照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标准来衡量,印度的经济算不上是出口导向型,但是出口对于印度经济增长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贡献不容低估。最后,就是印度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发展制造业对解决印度庞大人口的就业、实现经济长久高速增长意义重大。总之,印度模式曾经有过的独特性正在变得模糊,它与传统的东亚模式渐行渐近。

  • 标签: 印度 需求 经济 增长 模式
  • 简介: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第十三行上经文A子也日教此弟子曰,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经文B子也日教此弟子曰①,行亡者,神灵之趋②。知谋远者,卜筮之蘩③。赐以此...

  • 标签: 《周易》 《易》 马王堆汉墓帛书 《说文解字》 假借字 通行本
  • 简介:战国中晚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老庄道家虽具高深哲理,但缺乏落实到现实世界的方案,而黄老之学既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又援名、法人道,借用阴阳家之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不否定固有的文化传统,同时着眼于建构现实的价值和秩序,从而完成了道家思想的现代化,成为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政治思想。这里有必要从思想主旨而非师承渊源上澄清“黄老”这个概念。

  • 标签: 黄老之学 道家研究 出土文献 道家思想 战国中晚期 秦汉之际
  • 简介:虞翻易学透过十二消息说,生动诠显了宇宙大化之图景。指出十二消息卦涵摄符示着年复一年十二个月阴阳二气消长盈虚的基本情状。十二消息卦彼此间的对待旁通,昭示出阴阳消息所成诸格局与态势间动态流转互通与静态相互涵摄。历时性的流转互通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显的格局与态势对于隐的格局与态势的共时性内在涵摄,从而彰显出大宇宙阴阳之动态性均衡与阴阳之大和,保障了天地万物往复循环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开显出大千世界的有机整体大和谐。而借对于阳气与阳气息长引发万物生机生意的价值肯定,昭示出虞翻对天地万物之能充满生机生意的期许,昭示出对于天地万物本身内在价值的肯定与善待。

  • 标签: 十二消息卦 消息格局与态势 静态涵摄 流转互通 整体大和谐
  • 简介:近年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三农'问题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现代性发展主义话语几乎是诸多研究惟一援引的思想资源,其核心内容是单线发展观,但这一话语已引起人们深深的质疑.通过对支配'三农'问题研究的现代性发展主义话语的批判与反思.摒弃单线的发展主义立场,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形成对'三农'问题的另一种理解,并为'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必要的思想语境.

  • 标签: 发展主义 “三农”问题 农业 农村 农民 文化人类学
  • 简介:文章从跨文化翻译的视角对比了美国汉学家李克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的《管子》英译本.李克的翻译重在介绍,鲜加评论,旁征博引,考证精详.其特色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力求形式对等.翟江月的译本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力求功能对等;她的译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两个译本各具特色,也各有不足,但是都为“中学西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跨文化翻译 管子 异化 归化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 简介:"多元价值审视的中国哲学"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1至22日在苏州大学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和苏州大学联合主办、苏州大学哲学系协办。来自国内30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以及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与会专家就相关论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本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和成果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研讨会综述 价值审视 苏州大学 2009年 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