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七凡心之形,过知失生。物能化谓之神。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言得而天下服,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之谓中得。

  • 标签: 心术 精气 吕氏春秋 王念孙 马王堆汉墓帛书 郭沫若
  • 简介:“自律”概念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自从它被延用到道德领域以来。已经成为西方伦理学(尤其康德伦理学)核心概念之,儒家伦理学以重视人社会属性和道德人格塑造著称,那么它所讲道德人格是否具有“自律”这向度呢?文章结合近年来国际汉学界问题探讨,并联系先秦儒家经典原型及儒家伦理学诞生其中历史背景而给予这问题以否定回答,作者认为,儒家伦理学所讲道德人格虽然强调主体独立选择,但该“独立选择”不是西方伦理学所说严格意义上自律,在探讨其所以然过程中,作者想带出中西方伦理学根本差别之所在。

  • 标签: 儒家 道德人格 西方 伦理学 自律
  • 简介:无论从近代科学革命还是从基督教神学内在蕴含张力来看,现代性困境都是不可避免。面对黑格尔哲学之困境,马克思哲学发展表现为两次颠倒或翻转:从黑格尔式绝对精神那样无限主体或绝对主体向人或现实个人这样有限主体翻转;另次则是从人出发“人本主义”向从“自然规律”出发“科学逻辑”翻转。旁观者理论哲学方式传统形而上学般进路;行动者眼光实践哲学方式则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中发展起来哲学进路。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科学逻辑 张力 传统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 “人本主义”
  • 简介: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不足”假设和“扩大内需”对策再地被经济现实所否定,供给学派思想精髓越来越多地被当代经济现实所印证。当前危机全球化和纾困长期化现实表明,可持续增长动力培育在于通过向要素投资形成有效供给,用有效供给创造需求。供给决定需求在发展意义上体现为供给品类决定了可供需求品类,供给质量决定了可供需求品质量,供给产业生态决定了需求社会生态,供给环节收入分配决定了有效需求结构。驱动供给提升关键在于要素。在要素重估阶段,高质量要素能够参与到GVC更高端分工,获得更高收入,从而形成消费能力。这良性循环形成中国实现经济生增长必由之路。

  • 标签: 供给学派 有效供给 对要素投资 内生经济增长
  • 简介:中道即指天道。之所以称“中”,是因为天道运行具有精准守信、不过不忒品性。人能精准如实地、恰如其分地把握和实行天道,就是合于“中”,就是奉行中道。这两层意思都可以用“无过无不及”之“中”表述。所谓“调和、折中、平衡”,都不是“中”本义。程、朱用“不偏不倚”释“中”,中庸之德极大歪曲。

  • 标签: 中道 天道 时中 过与不及 偏倚
  • 简介:“刚美”张玉能先生近几年提出个美学范畴。本文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气”历史渊流、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探讨和总结,指出了自从“气”取得美学上主体意义之始,就已经显示出标举阳刚之美的审美倾向,或者说,阳刚就成为“气”范畴美学特征;从而证明了“气”范畴充满了刚美的特质,具有丰富刚美意蕴,因此它属于刚美范畴。

  • 标签: 刚美 阳刚 美学 柔美
  • 简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演绎”和“图几法”感兴趣。康德在感性与知性交接处,提出了“先验想象力”来使两者结合乃至两者本身得以可能。这种想象力能够构造出介于感性杂多与概念认定之间“象”,而此类象中大象就是原本时间。出自此原时间“图几”让概念能够与感性连接,从而在现象世界中实现出自己知性客观性。

  • 标签: 时间意识 想象力 《纯粹理性批判》 记忆 历时 先验演绎
  • 简介:在人类社会形态和结构不断演变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始终是影响国家政权形式、社会和经济制度机制、组织形态最主要因素。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作为政府全面掌控社会手段,单位制透析我国整体社会结构和运行模式制度窗口,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今天,另运行机制---项目制正日益成为国家、社会主导行为方式和内在运行逻辑。它将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引入官僚组织体制中,勾连起中央、地方、基层之间权力、利益和创新关系。项目制如何产生,它在带来制度变迁同时又有着怎样弊端?这是本文试图解释和阐释问题。

  • 标签: 项目制 公共治理 模式转变 增量改革
  • 简介:在环保领城里,公民社会两类主体应当包括环境利益受到危害社会公众与从事环境保护民间组织(ENGO)。他们本来该作为并列公民社会组分而存在,但在现实中,社会公众虽然可以被赋予环境保护者角色.且他们参与在相关政策中极其重要,但是,由于他们代表环境利益时组织能力不以与表达环境价值时存在满洞,因而与理想公民社会组分有偏离。社会公众缺陷恰好能够由ENGO特点得到补偿,作为环境价值与社会责任感双重持有者,ENGO有潜力成为辅助与引导社会公众精荚性社会力量.并在二者建立起合作型公民社会结构。

  • 标签: 农村 工厂排污 社会公众 环保NGO
  • 简介:20世纪,在中国社会变革、社会进步进程中,有个伴随这进程始终、几乎引起所有学者关注和融入他们智慧思想运动,这就是自己历史悠久、处在衰蜕中传统文化反思。作为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应该说是在这场思想运动中立下了第块历史丰碑的人物。

  • 标签: 梁漱溟 中国文化 儒学思想 西方文化 生命观
  • 简介:在古代,传统术数(也称数术)中算与外算是个整体。在两千多年历史时期中,从教育史、从业者身份认同与知识结构,以及史籍二者记载和二者在数术整体功能权重等方面来看,“外算”是以“算”婢女身份出现。从《四库全书》起,这观念发生改变,而在阮元等人所编《畴人传》中,算与外算之关系发生了易位。通过晚明前清中西术数、中西文化会通考察而发现,这易位有其必然性。但是从人类文化未来发展来看,二者关系及各自前景值得深入思考。

  • 标签: 数术 内算 外算 易位 中西会通
  • 简介:儒家学说进行功夫诠释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它意味着把儒家学说当作修齐治平功法指导,而不是描述世界理论系统。其次,它意味着这些指导最终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能力,而不是人生作出道德规范。再次,它意味着儒家经典中许多言语需要从语用角度去解读,而不是只看字面的意思。最后,它意味着儒家经典某些内容必须要通过修身实践才能充分理解。

  • 标签: 儒家学说 诠释 艺术人生 儒家经典 道德规范 意味
  • 简介:<正>禅宗,中国佛教中最为显赫宗派之,也是中国文化重要表征之。禅悟,则是佛禅修习重要内容。它是禅关键,也是禅目的。禅悟有渐悟和顿悟之分。中国佛教史上直有“南顿北渐”争论。北宗神秀主张渐悟,认为只有经过长期次第修

  • 标签: 禅悟 禅宗 中国佛教史 神秀 见性 渐修
  • 简介:本文通过心学历史形成过程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由道教提出,然而心学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王心学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心、性、理关系论述,同初唐成玄英重玄学基本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客体考察为重点转向以主体考察为重点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主客体关系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发展,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相通性.

  • 标签: 道教哲学 陆王心学 现代哲学 重玄学 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哲学
  • 简介:<正>《管子·业》篇讨论精神学说文章。篇中使用“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 标签: 精神现象 管子 内业 心术 著者 两个来源
  • 简介:《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和世界兵学奠基之作,其英文译本众多。但由于译者身份、价值观及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译作各具特色,翻译准确度和水平也难分伯仲。本文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从目的法则、文连贯法则和文际连贯法则出发,林戊荪和贾尔斯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证探究两译本各自翻译特色及两译者翻译利与弊,以期为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提供新研究视角,并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 标签: 孙子兵法 功能翻译学 译本
  • 简介:风险当代社会基本特征之,它源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系列未来不确定、未知后果和影响。这种风险本质上人为风险,其未来影响严重性超出了以往思想家们最大想象空间并挑战着传统伦理学观念,因而呼唤着全新理论应答。所谓风险伦理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当代人针对自身决策行为给予未来人造成可能负面后果伦理应对,它是思考未来和考量前景道德理论。

  • 标签: 风险本质 伦理学 责任原则 科技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 想象空间
  • 简介:【导语】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目的论”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它不仅关乎“存在”等形而上学问题,而且还与“实践”和“德性”等概念密切相关。然而,随着西方哲学在今日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目的论”问题再次引起了哲学家反思。些人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已经走到了尽头;另些人则指出,现代性危机恰恰对传统哲学背叛产物。这些观点见仁见智,本身并无高低之分。而从思路上看,它们般有两个基本方向:重读古希腊哲学家经典,重新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思想;而柏拉图带有浓厚隐喻色彩“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推理严谨“目的论”交相辉映,彰显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思辨魅力。

  • 标签: “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推理 反思 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