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战国中后期王道与霸道代表了当时既有的两种政治理念,而帝道理念兴起,则是和黄老道家试图超越王霸之辨考虑有关。他们在老子思想基础上,兼采王霸之道相关主张,尝试建构一种新理念以顺应日趋统一社会形势。关于帝道合理性,黄老道家主要是从天道自然层面进行论说,不同于儒家将王道基础诉诸仁心,也不同于法家霸道基于功利实用考虑。在治国方略上,王道观念重贤能轻法制,霸道学说崇法制抑贤能,而帝道理念则是主张贤能与法制二者并重、两相结合,希望通过法制立国与贤能治国这两个维度,共同保障帝道无为实现。这种兼采王霸之所长思路在后世政治中有一定体现,“霸王道杂之”治理模式与这一理念不乏暗合之处。

  • 标签: 帝道 黄老道家 王霸之辨 合理性 治国方略
  • 简介:儒学创造了发展奇迹。儒学具有宗教性,却不是宗教,然而儒学持续发展了2500余年,积聚了难以穷尽其价值学术资源与思想资源,足以媲美像佛教这类几乎与其同时产生世界性宗教,而远胜于任何一家世俗性思想学说。这堪称人类思想史上奇迹、奇观。儒学之所以能够创造发展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儒学开拓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交互并用、合力推进发展道路。

  • 标签: 儒学 创新 传承 宗教性 持续发展 思想资源
  • 简介:作为我国先秦时期文化典籍,《晏子春秋》曾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一直被怀疑为伪书。故历代学者对它探讨多集中在"学派归属与文体性质""作者与成书时间""文本校勘与注疏"等问题上,而对其思想内涵探究得很少。直到近三十年来,尤其是1972年银雀山汉墓《晏子》竹简出土以后,学者们才开始真正对该书思想内涵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其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福利、外交、军事和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成果斐然,同时亦存在些许不足。

  • 标签: 《晏子春秋》 晏子 思想研究
  • 简介:在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态度。根据宣扬禅让《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等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燕王哙"禅让"悲剧,可以推断儒家赞成"禅让"思想在战国中期盛行,至公元前316年左右陷入沉寂。《衷》篇既然记载孔子以"禅让"说解《易》,其当成书于儒家盛行、宣扬"禅让"说之时,而不会是质疑、反对沉寂之时,由此可推断《衷》篇当成书于战国中期,其下限当在公元前316年左右。从《衷》篇另一部分材料来源--《系辞》和《说卦》成书于战国早期看,其成书于战国中期推断也是合理

  • 标签: 帛书《衷》篇 “禅让” 《易传》
  • 简介:《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回答仲弓问政时提出"先有司"主张,也见于上博简《仲弓》《颜渊问于孔子》篇。三种文献所记内容相近,可以对读,但学者对"先有司"所指仍有不同看法。受清华简《系年》篇"先建"读为"选建"启发,将"先有司"释为"选有司",不仅能够贯通文献,也使得文义更加顺畅。"选有司"是孔子针对时弊提出,反映了他政治思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标签: 先有司 《论语》 《仲弓》 《颜渊问于孔子》 先建
  • 简介:"精白"一词罕见于先秦传世典籍,但在帛书《二三子问》中却集中出现,并作为一个政治话语上用词被明确提出来。在单字词"精""白"内涵里,均有德性修养一面,且上升到君主和大臣治国高度,此与复合词"精白"两重内涵是一致。孔子对此内涵进行了提升,"精白"即是在性与天道相贯通基础之上,进行内心道德修养,此即内圣工夫。内圣必然兼含外王,圣人行王者之道,以治国平天下,此即外王工夫。事实上,这是一种儒家工夫论。

  • 标签: 《二三子问》 精白 儒家工夫论
  • 简介:儒学在今天复兴,并不仅仅表现为向传统简单回归,在更内在层面,它同时面临如何在现代发展自身问题。具体而言,儒学这种发展,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不同层面加以考察。从形式层面看,儒学发展首先需要在概念逻辑分析方面给予必要重视。

  • 标签: 儒学 历史向度 逻辑分析
  • 简介:人性论是荀子思想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界争论热点,存在着性恶、性朴之争,以及调和二者观点。但以上做法均对《荀子》文本做静态理解,往往取《荀子》某一篇作为立论根据,而排斥观点相反其他各篇,或将不同篇内容强行统一在一起。其实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荀子》各篇也是在不同时期完成

  • 标签: 人性论思想 历时性 《荀子》 辨说 情性 王制
  • 简介:在宋元明诸多学者对"大同小康"之论提出各种质疑背景下,清初王夫之明确指出"大同小康"之论存在错简。其后,清代学者任启运、姜兆锡、李绂、孙希旦、黄式三、邵懿辰等,现当代学者钱基博、任铭善、徐仁甫等,围绕错简问题亦各有阐发,只是缘于视角不同,提出见解彼此不尽一致。不过,将各位学者"纠错"主张代入"大同小康"之论文本之后,不难发现,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更常见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说明,"大同小康"之论"其言杂乱,……其文不次"问题固然是客观存在,但归咎于错简却不恰当。事实上,在"其言杂乱,……其文不次"表象背后,"以注为经"当是症结之所在,只要把注释与原文区别开来,"大同小康"之论逻辑不通、文气不顺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

  • 标签: 《礼运》 “大同小康” 错简 王夫之 “以注为经”
  • 简介:在国学复兴背景下看儒学,可能利弊参半。利处很明显,至少以往传播儒学麻烦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基本被扫除,如孔子塑像被搬来搬去无所适从现象应该不会再出现。弊处则可能在于,公开批判减少同时,儒学发展刺激也相应减弱。而接受与应对批评,其实是现代儒学发展重要助缘。因此,仍然应该直面或明或暗批评存在。只是与在传统备受责难时比,现在谈儒学策略应该不一样。

  • 标签: 现代儒学 说服力 意识形态 无所适从 批评 公开
  • 简介:《易传》与道家哲学有共同文化母体,其易本体曾经也是混沌,也可以从象与精两方面去认识,但二者旨趣迥异,道家讲复返,《易传》讲解析。《易传》在建构其哲学过程中,确曾运用了道家一些概念,如大恒、得一,但最终这些概念都被放弃,原因在于这些概念不能满足易哲学重解析内在需求,容易与道家哲学混淆。《易传》学派属性仍当以传统儒家说为优,只是其成立有一个过程。

  • 标签: 《易传》 学派归属 儒家 道家 易本体
  • 简介:"复仇"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驳复仇议》一文借实际案例传达出柳宗元对"复仇"深刻思考,且与陈子昂《复仇议》、韩愈《复仇状》遥相呼应。柳宗元深厚公羊学修养,立论高度与持论魄力,以及唐代尚侠社会氛围都是此议能够流传千古原因所在。同时《驳复仇议》一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关于礼、法问题热烈讨论,从中可以窥见士人法律意识普遍觉醒,以及对于如何恰当地调解礼、法冲突,构建司法原则大胆尝试,其背后文化意蕴十分丰富。

  • 标签: 复仇 柳宗元 公羊学 礼法 侠义
  • 简介: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这是一份有纲有目、纲举目张指导性文件,第一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工程高度,因此,这份文件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普遍重视和热议,昭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春天已经来临。本刊选发郭齐勇、杨国荣、陈少明、王钧林四位学者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畅谈了他们认识与理解,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 指导性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 郭齐勇
  • 简介:《明夷》是问题较多一卦。在传统易学脉络下,前五爻与上六爻之间,存在着明臣与暗君对举。《明夷》主旨在于阐明君子处"明夷之世"行"明夷之道"。爻辞"明夷"二字理解,是传统易学诠释困境症结所在。其实,爻辞"明夷"多是以明夷鸟比喻(或象征)君子。各爻内容,分别与殷周之际相关人物和史实对应。初爻指文王囚羑里经过,二爻指文王脱羑里过程,三爻指文王克崇杀崇侯虎,四爻指比干之死、微子之去,五爻指箕子之佯狂而为奴,上爻指纣王之昏聩以致陨落。春秋以后,"明夷鸟"古义逐渐湮没不闻,造成了后世诠释困境。儒家对《周易》"观其德义",使原本以史实叙事为主卦爻辞,获得了系统义理化阐释。《明夷》个案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周易》"经""传"之间关系。

  • 标签: 《周易》 本义 明夷 文王 箕子 观其德义
  • 简介: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内在逻辑。全球化诱发全球问题增加和积累,使“全球治理”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建构什么样全球治理理念,遵循什么样治理路径,采取什么样治理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以及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推动者,并正在积极构建中国自身全球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有利于促进中国持续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前景光明,但必须化解一系列新挑战。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治理 中国
  • 简介:在“工具理性”借口下,我国各地模仿甚至照搬了国外“结果导向”式政府绩效评估做法。各地共同性做法是将政府绩效评估视为一种包括了行政目标分解、具体化为绩效指标体系、评估实施等主要环节“链式工具”,这忽视了它萌生前提条件,以致在我国引发了各种问题。被忽视前提性条件主要包括公民主义、政治-行政两分体制、管理工具路径依赖性、依法行政传统、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估协同作战、绩效评价非人格化等。要使得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充分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尽量创造它发挥作用前提性条件,同时重点开发本土性、“在地化”绩效评估模式。

  • 标签: “结果导向” 政府绩效评估 前提 “链式工具”
  • 简介:士大夫兼有"士"与"大夫"不同社会身份。儒家士大夫丰富思想光谱,源于其不同身份认同,以及与此相关价值取向、思想视角。"士"独立性、理想性与"大夫"依附性、现实性,使得儒家学者形成不同思想形态,导致旨趣各异学派形成。孟子、荀子思想差异,就是源于其不同身份认同。孟学、荀学在良知自觉与礼法制度、王道与霸道、为师与为臣等方面均形成思想差异,均与他们对"士大夫"社会身份理解与认同相关。

  • 标签: 儒家 士大夫 身份认同 孟子 荀子
  • 简介:对结果导向批评可谓国内绩效管理研究一个特色,其理由涉及价值取向、可行性、公平性、片面性等。基于结果导向准确内涵和发达国家实践,本文对这些理由做出回应和反诘。结果导向原则不仅理论上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是矫正实践偏差及其负面后果现实需要。

  • 标签: 绩效评估 结果导向 投入导向 产出导向 规则导向
  • 简介:儒家孝道所建构的人伦关系,基于血缘亲情与恩义而建立,蕴含着子女对双亲感恩之情和家庭伦理责任。养亲、敬亲、顺亲、谏亲是考察儒家孝道四个主要价值维度。与孔孟孝论强调"亲亲",注重子女对父母养、敬、顺有所不同,荀子孝论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凸显了礼义对孝道引导和矫正功能。荀子提出"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主张从义不从父,将子道与臣道相贯通,把持义谏亲社群价值置于诚敬顺亲族群价值之上,为解决"顺亲"和"谏亲"两种价值观念冲突提供了一条可行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组织系统有效运转和社会公德、社会正义实现。

  • 标签: 亲情 恩义 荀子 孝道
  • 简介: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理学史上重要论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思想,最先为道学理论形态建立初步宇宙论架构。但《太极图说》对"无极"、"太极"含义及关系等问题论说甚为简约,使得后来理学家对其作创造性诠释成为可能。陈普作为元代福建朱子门人后学,对《太极图》理解承袭朱子之说,但也有发朱子未发之论:一是对"阴阳圈"中小圈、"五行圈"下小圈解说;二是对"男女圈"意蕴发明,阐发了"太极"与"二气"、"五行"、"万物"不杂不离且为之主宰关系。这在理学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 标签: 陈普 《太极图》 阴阳圈 五行圈 男女圈 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