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代对老年人和鳏寡孤独等无助群体,以及贫困无以自存居民所采取不同形式社会救助措施,有效地缓和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措施,调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科学有序救助举措,完善合理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生活救济 保障措施 中国古代 启示
  • 简介:儒家传统伦理现代公共伦理首先是一种传统现代历时性关系。二者区别是:第一,传统伦理重私德,现代伦理重公德。第二,传统伦理调节范围是熟人社会,而现代伦理则着力调整陌生人社会关系。第三,传统伦理是一种基于人性自我完善高标准圣贤道德,而现代伦理则是一种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普遍性基本伦理规范。第四,传统伦理坚持群体本位基础上以义为上,现代伦理则坚持个体本位基础上权利为先。第五,传统伦理以仁之爱人情感为基础,现代伦理以义之合宜理性为根本。

  • 标签: 传统伦理 现代伦理 公共伦理 儒家 熟人社会 社会关系
  • 简介: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关系;以道义性“气”作为从知到行助力因素等。然而其“知”概念具有伦理认知双义性,未能将“知识”“信念”区分开来,甚至没有产生“信念”这一概念,并且未能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相分离等,这些造成了它在学理上一些不足,以及相应地带来一些诸如“知识”“道德”不分结果。

  • 标签: 知行学说 儒家 实践理性 “道德” 西方哲学 “气”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业的当代出场是资本创新逻辑必然结果。在周期性危机中探索创新之路资本不断变换自己主导形态,从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重塑历史场景,造就新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生产繁荣,实现推动历史“伟大文明作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就是资本创新的当代出场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本化、创利化结果。文化资本文化产业和以往一切资本功能一样,既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一面,同时也有“另类牵引”消极作用

  • 标签: 资本逻辑 文化逻辑 文化产业 文化资本 新全球化时代 历史场景
  • 简介:清代经筵讲论是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核,是古代礼仪制度嘉礼一种习礼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御前讲席而被视为官方正学,是“术”而非“学”,从而被排斥在主流学术之外。其实,经筵讲论本身具有传统儒学经学双重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儒学经学一种外延和互补,所以官方正学也是一种学术体现。它既是清代礼制文化政策一个重组成部分,也是清代学术多变主要动因。

  • 标签: 清代 经筵讲论 学术
  • 简介:隐喻理解重要机制是“范畴推理”,它兼顾隐喻理解台前和幕后,其指导原则是寻求关联。稳定性概念是人们进行范畴归纳、运用结合策略等幕后推理过程基础。词汇激活稳定性概念由存在模型和行为模型构成,而它们分别又由基本认知模型和第二层级认知模型构成。范畴推理是在台前认知基础上,运用范畴归纳和结合策略来确定未知事物特征幕后推理过程。在范畴归纳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采用多范畴和单范畴两种不同策略。隐喻理解倾向使用单范畴策略。人们首先使用范畴层面知识进行推理,当单纯依靠范畴层面知识不能完成推理情况下,将借助结合策略,运用已有的范畴或概念特征来说明目标概念特征。

  • 标签: 推理过程 隐喻理解 认知模型 认知基础 事物特征 稳定性
  • 简介:随着神经科学发展以及相应实验技术精细化,意志自由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界重视,认可意志自由现实存在哲学家持质疑态度神经科学家之间形成了严重对立。立足于这一背景,从对李贝特实验解析出发,我们试图批驳将包括自主决断等复杂精神活动在内的人所有行为均可还原为大脑物理化学反应机制“神经过程决定论”及“生物主义还原论”;基于“精神活动依赖于生理学意义上物质基础,但并不等同于这一物质基础”以及“行为原因不同于行为理由”等鲜明理据,有力地论证人意志自由、人自主决断之客观真实存在,并揭示这种开放性决断并非取决于因果先定大脑活动,而是具有不受自然界因果必然性支配特征。

  • 标签: 神经科学 意志自由 因果必然性 实验技术 精神活动 物质基础
  • 简介: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经历了一个坎坷历程,可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充分反映了哲学对自身权利诉求及其社会文化发展历史融合。当代中国哲学正在逐步摆脱某些不必要干扰,竭力恢复哲学本来地位;同时,中国哲学家们也打开了对外交流窗口,力图重塑传统哲学形象。西方哲学进入中国以及由此带来现代中国哲学形成,正是以哲学特有方式演绎着中国百年来现代社会风云变幻,表达着中西文化交流中冲突融合。文化冲突融合哲学表达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充分表现为三个不同维度,即哲学政治关系、思想传播和接受、学术自身地位迷失和寻求。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文化冲突与融合 社会文化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 历史阶段 现代社会
  • 简介:以前现代性视界看,儒学作为主导性文化,以敬天、怀土、追远、亲仁、顺命、勤俭、和乐等聚合性要素,从思想、制度、德行、技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维系了中国农村社会长期稳定。以现代性视界看,儒学作为被批判对象,也以改命、变通、为学、为政、作工、谋利、出游等离散性要素,参与了中国农村社会现代转型。以后现代性视界看,儒学作为反思现代化力量,其中敬畏、仁义、惠民、反哺、互补、怀乡、和乐等回向性要素,被用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以马克思主义视界看,儒学作为被批判和利用资源,其中去界、通同、平等、公业、爱国、和合、大同等统合性要素,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文化上体现了儒学自身张力和活力,体现了儒学西学互动和交流,体现了儒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滤透和支持。儒学农村社会为中国人提供食粮和家园,需要在开放和流变中保持稳定和发展。

  • 标签: 儒学 文化要素 农村社会 变迁 视界
  • 简介:五经在我国文化史上地位自不待言,惟其在帝国期前之文本情况吾人尚无一清晰而达共识之概念。自二十世纪下半期至今出土之公元前材料已有一定数量,可否据之以思考对一些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问题——例如“五经”在先秦称谓以及其在先秦时成文情况?

  • 标签: “五经” 出土文献 先秦 二十世纪 文化史 公元前
  • 简介:从文学影视互动传播角度历时性审视研究齐鲁文化及其传播镜像,80年代齐鲁红色文化民间草莽文化并行,90年代儒家文化商业文化并峙,新世纪政治文化重塑移民文化重温同步。充分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加强文学影视良性互动,是有效促进齐鲁文化品牌塑造影像传播路径。

  • 标签: 齐鲁文化 地域文化 互动传播
  • 简介:在现代社会里,科层化技术化作为社会整体合理化进程必然产物,在制度上和结构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科层体系必然带来技术化,技术化是科层体系组织和行为特征。技术化本身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层体系,而科层体系内部自我约束也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但是,所有的政治目标和要求都只能在这个体系之外形成,并且通过自主外在力量来监督科层体系予以实现和落实。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一定特殊性,其中之一就是政治日益技术化,而这个趋势同时又与高度科层化结合在一起。

  • 标签: 政治目标 技术化 合理性 意义 现代社会 行为特征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世界哲学美学研究中心及英文《中国哲学季刊》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20余位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学者参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任大会主席。会议重点讨论儒学现代伦理学关系及其在全球化时代展开跨文化对话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相关论题进行诠释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视角展开了论述。

  • 标签: 现代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全球化语境 儒学 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柏拉图对话Politeia书名应该如何译成现代语文,不仅中国学人感到棘手,西方学人同样伤脑筋。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学人把Politeia译作Respublica或Derepublica,差不多算误译。英文书名Repulic或法文书名LaRépublique依样画葫芦,将错就错。

  • 标签: 柏拉图 书名 汉译 政制 文艺复兴时期 现代语文
  • 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研究中心2013年10月21日成立。该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云南省教育厅,以及云南省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研究会共同合作组办。北京师范大学校友、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教授与云南省教育厅前厅长罗崇敏先生担任名誉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 标签: 研究机构 哲学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大学哲学 教育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
  • 简介:《春秋》有“义”有“例”。西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其中多发明《春秋》之大义。而东汉何休作《公羊解诂》,自称“略依胡毋生条例”,又作有《文谥例》,以阐发《公羊》之义例,从此治《公羊》之学者,莫不重视“例”。何休重“例”传统经徐彦疏何休《公羊解诂》而得以发扬光大,进而在清代常州学派刘逢禄《公羊何氏释例》那里被推到极致,以至于“何休一刘逢禄”这一谱系几乎被视作公羊之正脉。从另一方面看,历来对徐彦《公羊解诂》多不重视,学界对该书评价也不高。

  • 标签: 《公羊》 何休 《春秋繁露》 《春秋》 常州学派 刘逢禄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探究。传统哲学在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时间观”,对“时间”讨论呈现出不同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
  • 简介:文化工业作为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第一阶段,市场自发地以科技改变文化表现和传播形式为文化市场化和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以英国创意经济为标志新兴产业可作为文化科技整合阶段,因其自觉地对创意设计创造性和人文性重视,使文化成为主导,科技为人所用,重新确立了人主体性地位。设计哲学用创造性和人文关怀重新对文化科技加以整合,它出场不仅给创意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注入活力,还暗合了以“创造”为焦点经济社会实践诉求现代性转型,人本身能动性、创造性、艺术化生活追求以及对科技运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变迁主导力量。强调文化和科技整合而非融合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予以重视问题。

  • 标签: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工业 创意工业 设计哲学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