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吕谦年谱》系作者十年研究谱主的结果。吕谦是南宋大家,人云独传“中原文献”。但以门户之争,对吕谦的重视历来不够。此书填补空白,是南宋后第一部吕谦年谱。

  • 标签: 吕祖谦 年谱 书讯 填补空白 南宋
  • 简介:谦是南宋学术界的领袖之一,与朱熹、张栻并称而长于陆九渊昆仲,更可以称作浙东学术如婺学、永康学、永嘉学派的导师,是婺学、永康学、永嘉学派的学术渊源。吕谦在学术发展史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浙东学术发展方面,事实具存。我们应当客观评价吕谦的学术贡献,辨明吕谦在浙东学术发展中的作用,进而认识吕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中的作用。

  • 标签: 吕祖谦 浙东学术
  • 简介:在宋代道学运动的研究中,濂洛未起前的道学思想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道统谱系的影响,“宋初三先生”的标签似乎遮蔽了这一时期的真正思想活动;另一方面则由于濂洛未起前的道学思想本身的限制。然而,从王开的个案研究看,虽然他在道学思想没有系统的创建,但在历史的脉络中,足以折射出宋学初兴时的内容并构成其有机组成部分,代表了北宋儒家初轨与其渐变时期的特征。

  • 标签: 王开祖 道学运动
  • 简介:<正>虞对儒家的基本态度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都受到他的攻毁。但他对战国末年的儒学大师荀子却是个例外。本来虞对荀子亦持基本的否定,但后来经过他对《荀子》的重新审视,又以为荀子的见识度超越儒家与诸子,甚至视荀子为儒学中的路德、中国古代学术界的培根。并写作了《荀子之政治论》、《荀子之〈天论〉与辟机祥》、《荀子之〈劝学〉及〈礼论〉》等三篇论著,来阐发荀子的政治观、天道观与人性修养学说,对荀子的学说作了高度的评价。

  • 标签: 吴虞 君主主义 荀子 法后王 法先王 儒家德治主义
  • 简介:澄在理气问题上提出"理"与"气"不可分,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的观点,认为理气不可以先后言.亦不可以有无言,这既跟他的治思想密切相关,也是对当时主流思潮以"有"、"无"、"先"、"后"言理气的一个反动.澄易学理气论思想的提出,在学术史上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意义:其一是在本体问题上,发展了中的元气生机观,使儒学基本上摆脱了以"空寂"、"虚无"为特征的佛、道本体论的影响.其次,理气不可分,理在气中为儒家追求在现实中超越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澄区分理与气,区分功能与实体,比张载仅立"清虚一大"为万物源有更多的合理性,为儒家的成圣成贤的修养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理气论 易学 儒家 有无 张载 《易》
  • 简介:太平天国和同新政春梅太平天国和同新政是影响晚清政局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是爆发于19世纪50年代的农民起义,同新政则发初于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硝烟之中,是统治者在新形势下的自我调整。两者的性质和目的迥异,似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其实不然,...

  • 标签: 镇压太平天国 同光新政 清政府 李鸿章 军事工业 农民起义
  • 简介:张显的太极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解释“无极而太极”时,首先提出了太极之妙、无极之妙以及无极太极之妙的独到见解,对太极所含之天地万物的存有根据和超越的性质解释得很真切,透过太极与仪、象、卦具有相贯相包的性质,他更为明晰地解释了“太极即理”、理气经纬论和太极的本体性;再者张显提出了“太极者道德之头颅”的观点,认为太极不仅是万事万物之存有论的根底或枢纽,而且也为道德视域的展开提供了可能性。张显对太极的诠释,虽然根源于周敦颐及朱熹,但也未止步于传统性理学,而是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概念,建构了一套有创见的哲学系统。

  • 标签: 张显光 太极 相贯相包 无极太极之妙 道德之头颅 道德氧世
  • 简介:宋代项安世著《周易玩辞》一书,主张“因辞而测象”的治易路效,其学术风格兼重象效和义理.项氏《周易玩辞》一书,对元代澄产生了很大影响。澄的易学思路。基本也遵循“观象玩辞”的路效进行,其易学著作《易纂言》多处提及并肯定项氏观点,但澄没有在项氏的观点面前止步,在易象内涵、卦变理论和义理的理解等方面,表现出与项氏易学不同的特点.

  • 标签: 项安世 易学 吴澄
  • 简介:与牟宗三的先秦儒学观在基本观点上有显著的不同,集中于“宗教人文化”与“形上学之有无”两个问题。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两人对先秦儒学中的道德、形上学与信仰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两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先秦儒学的复杂面貌,其结论各有得失,体现了当代台湾地区儒学研究的多元性特征,对于我们更为充分而深入地把握儒家思想的理论特质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罗光 牟宗三 先秦儒学观 “生命哲学” “道德的形上学”
  • 简介:丁茶山和草庐都是当世最杰出的易学家,以象数学的角度为主解释《周易》是他们的共同点。其中,茶山对《周易》的象数性解释的核心是《四笺小引》中的“推移”、“物象”、“互体”、“爻变”。而草庐对《周易》的象数性解释的核心是《易纂言外翼》12种方法中具体运用于《周易》卦爻辞解释中的方法——“卦变”、“变卦”、“互卦”、“象例”。因此,可以说丁茶山和草庐的《周易》解释方法的核心理论是一致的。但对这些解释方法的实际运用,茶山又是和草庐存在区别的。即茶山在爻辞解释上,继承了草庐“爻变+互体”的方法,同时又全面运用了“推移”这一方法,这可以说是茶山自己的独特解释。这也是茶山与草庐在《周易》解释方法上的最大不同。

  • 标签: 丁若镛 吴澄 推移 物象 互体 爻变
  • 简介:略析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是宋末元初的一位易学家和理学家。其易学著作主要有《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认为:“草庐(澄)出于双峰,固朱学也。”从...

  • 标签: 《周易》 阴阳对立 六十四卦 吴澄 经卦 《序卦传》
  • 简介: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地的“六经皆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经皆理”,强调六经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经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理于经”与“取证于经”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 标签: 经学 六经皆理 尊经明理 求理于经 取证于经
  • 简介: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在清初的《古文尚书》辨伪活动中影响力颇大。尤其是《古文尚书考》的成书,使得“伪《古文》案”彻底定谳。《古文尚书考》与《尚书古文疏证》关系密切。惠栋在《古文尚书考》上卷中选录《疏证》内容十二条,惠栋借此展现了自己的学术倾向、治学态度,明晰了伪《书》的形成方式与传播脉络。在《古文尚书考》下卷中,惠栋援引《疏证》之材料与梅鷥的《尚书考异》内容虽大量雷同,但不足以佐证阎若璩抄袭《考异》。惠栋以《疏证》为依托创作《古文尚书考》,补正了《疏证》的疏漏之处,将《古文尚书》彻底拉下神坛,促成了汉学取代宋学趋势的定型。

  • 标签: 《古文尚书考》 《尚书古文疏证》 惠栋 阎若璩
  • 简介:北宋易学史上,司马、王安石皆以扬雄之学为切入点,因《太玄经》而准《周易》,反映了儒学复兴进程中,中国学术转向“内在”的总需求。但是,二人尊扬之造次深浅、易学旨趣之远近,各有差异:温公治学,行贵于知,经由“《周易》-《太玄经》-《太玄注》”的思路,“心学”未见规模而“笔学”已成,“天人之论”未通而《资治通鉴》已大行于世,结果让易学做成了“涑水史学”的注脚。相反,“王学”建构,先知后行,力主回归原儒“乐天知命”、“天人合一”的易学精神,并经由“《周易》-《太玄经》-《孟子》”这一逻辑,贯通“五经”、“四书”。为脱离佛道、重建心性道德之学,寻出了“内在性”的支撑。

  • 标签: 王安石 司马光 扬雄 易学 以《玄》准《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