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方以,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是明末清初(相当于十七世纪)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三为约法”的方法论,用以研究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及认识规律。

  • 标签: 方以智 解析 十七世纪 明末清初 认识规律 运动变化
  • 简介: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皇”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

  • 标签: “五行” “聖”德 天道观 道德形上学 汉代 思孟
  • 简介:以崇讷经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就“仁且”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从占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思

  • 标签: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理想人格论 仁且智
  • 简介:哲学诠释学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西方哲学诠释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道与言,而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的问题则有四个:道、言、、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具有逻辑的自足性与自治性,它在历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为思想理论的圆环。

  • 标签: 哲学诠释学 "原型" 意像语言 智的直觉 无我之镜
  • 简介:作为一个伟大的智者,孔子既仰望“天文”,又俯察“人文”。他关注现实人生,着意思考生活的真谛。孔子着力为生活辩护,主张人有追求物质满足的权利;他认为这种权利就是人人共享的,理想的社会是人人各得其所的公平的社会。孔子还倡导人应过一种理性的生活,应注重对生活精神意义的品味。

  • 标签: 孔子 生活 精神品味
  • 简介:近代以来的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的。家庭功能的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取代,为近代社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的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的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公”与“私”的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的,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的。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的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的方式。但是,今天的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的准备。

  • 标签: 领域分化 乌托邦 公共生活
  • 简介:3月7~8日在天津召开,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部分院校和科研机构的4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立国研究员和钟会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 标签: 哲学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天津 生活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 论坛
  • 简介:8月22—30日在南京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等国内外30多所高校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约130余人参加。暑期学校课程的主题包括“英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左派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当代走向”、“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政治和经济问题上的最新研究”、“英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后马克思主义’及当代英美激进思潮”、“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空间问题”、“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和“法国、意大利激进思潮在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理论效应”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美国 暑期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后马克思主义 批判实在论
  • 简介:<正>150年前,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和推销鸦片、商品的市场,悍然对华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面对外国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和国内投降派的干扰、破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惊天地,泣鬼神。江苏的关天就是当时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尊严,

  • 标签: 关天培 鸦片战争 中国人民 外国侵略者 英国殖民主义 道光皇帝
  • 简介:12月15~16日在上海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共同组织和举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黎巴嫩、伊朗、荷兰、俄罗斯、乌干达、罗马尼亚、波兰、丹麦、印度、澳大利亚、葡萄牙、中国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参与交流讨论的学者和研究生共50余人。

  • 标签: 哲学研究 国际会议 生活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香港 罗马尼亚
  • 简介:当今中国的日常生活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正是以微博和微信为主体的两“微”存在为标志的,它们构成了我们“微生活”的底色。可以说,“小时代,微生活”构成当今时代的某种标记。

  • 标签: 传统媒体 发展现状 群体 网络文化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休闲生活的视角对中国古代临淄蹴鞠与休闲生活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休闲生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起源于2300年前的古齐临淄蹴鞠既是一项充实休闲生活的文体娱乐活动,又是现代足球的母体,更以其极强的休闲性文化功能丰富着现代人们的休闲生活;蹴鞠与休闲生活,古为今用,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发挥作用。

  • 标签: 休闲生活 临淄蹴鞠
  • 简介:<正>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长达六百多年,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学术界,特别是哲学史工作者对理学本身作了大量研究,但对理学产生和发展同教育的关系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试图用历史学综合考察的办法,研究教育与宋代社会和理学与宋代教育的关系,透过两宋学校教育内容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探讨理学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经学流派逐渐发展壮大,最后主宰全国教育的过程和原因。

  • 标签: 理学思想 王安石 统治地位 理学家 朱熹 宋代社会
  • 简介:关学有史肇端于明代冯从吾的《关学编》;嗣后关学学者王心敬、李元春和贺瑞麟皆起而续之,遂有《关学续编》;民国间,为宦陕西的川籍学人张骥又编有《关学宗传》,这些都是有关关学学术史的重要文献。但或因其“牵合附会之习”而滥入,或因“拘于门户之见”而摈弃,这些文献对于关学史的认识都存在不少缺陷。现代学人撰写的与关学思想史相关的论著,较早见于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 标签: 《关学编》 思想史 科学内涵 思想历程 《中国思想通史》
  • 简介:8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杨耕等出席成立大会。本届“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任期为2013—2017年,主任委员由韩震教授担任,秘书长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教授担任,委员会由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44位专家组成。

  • 标签: 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哲学 成立大会 高等学校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对当代男性闲暇生活变迁的观察与思考叶南客“消遣时间是一种自由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里,人们能掌握作为人和作为社会的有意义的成员的价值”。──摘自《消遣宪章》1970年版。一、走向“闲暇社会”的男人随着科技、信息在生产力中份额的不断增大,随着各国用工时数...

  • 标签: 闲暇生活 闲暇时间 第二职业 闲暇活动 业余兼职 社会关系网络
  • 简介:9月6日在同济大学举行,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I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文艺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审美经验与美学的本质、中西美学比较、美学与艺术理论、造型艺术的美学问题等美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展开讨论。

  • 标签: 文艺美学 学术研讨会 精神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 同济大学 当代
  • 简介: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 标签: 明代 生活儒学 阳明学 泰州学
  • 简介:近年来,在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多元化格局下,已渐次形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研究蔚为壮观的态势。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出场是对马克思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原则的深度推进与实质性提升。其作为一种探索马克思哲学的新范式,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的理论图景,凸显了马克思哲学在价值观、批判对象、理论目的、真理观、哲学类型、理论与生活主体以及哲学的归宿等诸多方面所实现的一系列根本性转变,突出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质。

  • 标签: 马克思生活哲学 马克思哲学研究 出场 意义 回归生活世界 多元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