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是明末清初(相当于十七世纪)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约法”的方法论,用以研究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及认识规律。

  • 标签: 方以智 解析 十七世纪 明末清初 认识规律 运动变化
  • 简介:"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但追究其原始内涵,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中,仁就有义,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的原因,说明它是仁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仁"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的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仁"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的"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还借"尸"、"夷"假借,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心性者哪个是本源,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对于我们认识仁的真相和地位,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的实质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起源 丧礼 尸祭礼 夷俗
  • 简介:以《河图》《洛书》代表的宋代易图,完全突破了象形化的物象图画层面。以白黑点元素展现出完全抽象化的图像。从图像来说,其核心内容除了“数”便是“方位”,是一种完全以形象表达抽象的模式。而在黄宗羲、毛奇龄、胡渭等人看来,这样一种图像化的经典解释方式无疑是易学发展中的重大突破。但作为一种经典解释的方式,易图学一定是对《周易》的解释和发展,而不能被当成圣人作《易》之由本末颠倒。这种对于易图学的不同定位,使得清初学者们在重新构建易图学的同时,不仅赋予了“大衍”、“四象”等概念以新的诠释,也在重新梳理“象”、“数”关系的同时,开出了易学发展的新方向。

  • 标签: 图学 图书易学 象数 河洛
  • 简介:《周易》经爻辞中的“小”义问题,存在着与卦辞中类似的情况。通过对萃六三、噬嗑六三、蛊九三、屯九五等四条爻辞的全面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小”义在经卦爻辞中的独立用例,并充分认识到经中“小”及诸断辞也各自相对独立为义。这一系列问题的发现,对于进一步展开本经思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周易》本经 爻辞 解释方法
  • 简介:明万历十年赵用贤《管韩合刻》《管子》,是在南宋浙刻本和明刻刘绩《管子补注》基础上形成的新版本。此补充浙、刘没有的文句,修订讹误之字,将刘绩注释的精华部分刊印于上栏,并将赵用贤本人补充的注释亦刊印于上栏,印刷精美。此用字比较正规,影响很大,明清众多版本以此为母本,清代研究《管子》的学者亦多以此底本。

  • 标签: 南宋浙江刻本 刘绩《管子补注》本 赵用贤《管韩合刻》本 《管子》
  • 简介:《文子》古今成书年代考张杰郑建萍《文子》是黄老之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真伪颇有争议,特别是河北定县40号汉墓有关《文子》的文献出土以后,它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仅讨论《文子》中的一个问题,即其成书年代。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

  • 标签: 《文子》 《老子》 《淮南子》 成书年代 古今本 《韩非子》
  • 简介:从距今8500年前开始至距今3000年前,在上下五千余年的时间里,黄河角洲境内的史前人类活动足迹经历了一个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延伸的过程,即从南部山区山前丘陵地带向北逐步推进,进而跨过现在的小清河、黄河、徒骇河,到达北部沿海地区,直至覆盖整个滨州大地。期间,现黄河角洲一带有两次较大的文化繁荣时期,第一次龙山文化时期,此后经过岳石文化较为短暂的文化衰退,到了殷商周初再一次迎来了文化大繁荣的发展时期。

  • 标签: 黄河三角洲 龙山文化 殷商 文化大繁荣
  • 简介:《儒藏》堂《论语义疏》,在校点方面存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误校,即校勘方面存在错误,如"称论"误"弥论","共"字误"其"字,"足"字误"是"字,等等。二是失校,即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应出校而未出校,如底本"于时万物不齐",参校本"于是万物不齐";底本"宜道",参校本"宣道",等等,皆未出校。是误点,即断句标点错误,如"加之以礼乐,文成也"被误点"加之以礼乐。文,成也";"孔子入武城堺,闻邑中人家家有弦歌之响"被误点"孔子入武城堺,闻邑中人家,家有弦歌之响";等等。

  • 标签: 《儒藏》 《论语义疏》 勘误
  • 简介:在孔子的观念重塑下,殷周以降盛行的“德”思想已从统治者用以自我解释的政治工具转变为儒者群体对公共秩序的伦理规设。透过观念新意义的发掘,可探寻到其间蕴含的言论立场的改变与价值诉求的变化。孔子言论中的“德”主要表现出种向度的诉求,分别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德政规劝、面向普通民众的德教期待以及儒者群体的德性自觉,而这种向度之间又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一并体现了“道德第方”对天下秩序的普遍关切。思想言论的第方立场及其引发的价值诉求的多元化,是我们探讨孔子学说需要重视的问题。

  • 标签: 孔子 德论 道德第三方 多元诉求 伦理向度
  • 简介: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重农抑末这一传统经济观点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自先秦将“本末”与农、工、商结合使用,秦汉时的“重抑末”观点,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对工商业所持的基本态度。魏晋南北朝时“贵贱末”思想强化。至唐代,传统的本末思想基本趋于教条化。新的工商观点应运而生。南宋叶适的“抑末厚,非正论也”,揭开了本末问题上反传统斗争的序幕。明清时一批进步思想家将这一斗争推向了新阶段,黄宗义提出“工商皆”、颜李学派将商业活动视为“经世致用”之学等,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最后,在近代资产阶级重商、重工思潮冲击下,农工商末封建传统思想趋于衰灭。

  • 标签: 农本工商末 重本抑末 工商业者 商品经济 传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 简介:清河郡《纬书》含有大量不见于其他纬书辑的独有佚文,学界对其文献学价值多予以肯定。然此本来源不明,存在伪作的可能。清河郡《易纬·通卦验》是该《易纬》书中保存独有佚文数量最多的一种,通过文献梳理、比勘及内容、语词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清河郡《易纬·通卦验》佚文多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应为后人根据已有文献伪造而成,在使用这些佚文时应加以甄别。

  • 标签: 《易纬》 《通卦验》 清河郡本 纬书 辨伪
  • 简介:<正>普法教育已经开展几年了,成果是很显著的,不足之处是适用于普法教育的教课书还太少,除法律常识课本,就是法律条文和答问,有关法律实施中的法律专著很少。卢万祥最近编著的《代理》一书,我觉得算是一较好的普法教育的教课

  • 标签: 不足之处 普法教育 法律常识课 法律实施 教课书 法律条文
  • 简介:《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极",是说人困于过,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 标签: 孟子 人恒过 思诚 脱简
  • 简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难”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 标签: 《易经》 不易 简易 变易 翻译
  • 简介:本文认为《太玄》不仅拟卦气说之易。亦拟《易传》所传之易,由准《文言》之《玄文》,认定《中》酋在《太玄》中。地位最为重要。《中》首兼具水、土二行。足扬雄的有意安排,这是由其所的宇宙思想决定的。本文认为《太玄》浑盖兼采。在对几种盖天说与浑天说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只有一种盖天说及一种浑天说《太玄》所。以此为基础,对《中》首为何兼准二行做了解释。

  • 标签: 扬雄 太玄 盖天说 浑天说
  • 简介:目前通行的王弼《老子》,经文业已经过大幅度的改动,并非王弼所依据的文本。通过考察王弼注直接引用以及间接表述的经文,可以发现其中与王弼今经文相异的句例基本可以在简帛文本以及其他传世中找到依据。王弼注所引述的经文,与楚筒、汉简本、帛书本以及傅奕最为契合,而与河上公距离最远。王弼今的经文与河上公最为接近,当受到以河上公代表的通行的大面积同化。

  • 标签: 王弼 《老子》 经注 简帛
  • 简介:20世纪后半期,人类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摆脱人类生存的困境,走向具有生态持续性的文明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试将孔子和泰德·顿的生态观加以比较,求同存异,发掘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两者在对自然的解读上,强调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阐发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性和密不可分性,强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强调合理地支配和有限地利用自然,承认自然的极限。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生态观 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资源的利用
  • 简介:王安石博闻广览,尤爱《老子》,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曾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司马光也说“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其所注《老子》,对王秀、陆佃、吕惠卿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亦一代宗匠也”。可惜王注《老子》仅前十一章原注尚存,其后注文已散佚,今人容肇祖、蒙文通、严灵峰先生纂辑散见材料加以整理,务使王注得以再传。今仅就辑佚的材料和王氏与《老子》的相关材料,从学与道人手来研究王安石在《老子注》中实现的价值转向。

  • 标签: 《老子注》 价值转向 王安石 为学 《郡斋读书志》 《老子》
  • 简介:<正>一《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句中的“易”字大多释“改变”。朱熹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杨伯峻《论语译注》云:“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简慢的意义。”并把“易色”译为“不重容貌”。私以为欠妥。“贤贤易色”中的前一个“贤”用作动词,“爱好”之义。后一个“贤”是指“贤人”,“贤

  • 标签: 论语 杨伯峻 贤人 朱熹 王念孙 孔子